端午重温真理味道

SEO百度优化求职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796.html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行至六月,草木葱茏、繁花烂漫。每到此时,炽烈的阳光、长鸣的夏虫就会用季节特有的风物告诉我们,端午到了。无论南方北方,包粽子、吃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刻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进驻到我们的生活中。

在党的历史上,有一件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大事,围绕着这一枚小小的“粽子”展开......

年,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里,有一个年轻人正在奋笔疾书,案头不仅摆放着纸张和笔墨,更放置着一盘粽子、一碟红糖。他的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边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过于专注自己的工作,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这位蘸着墨汁吃粽子的年轻人,就是陈望道。

马克思、恩格斯于年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序幕。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翻译《共产党宣言》已迫在眉睫。但直到年,此书仍然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翻译起来并非易事,译者至少具备3个条件:精通德语、英语、日语等《共产党宣言》主要版本语言之一,拥有较高的中文素养以及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年初,在《民国日报》社经理邵力子等人的力荐下,一位青年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译者,并被推向历史的前台。这位青年,就是陈望道。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浙江义乌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攻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年,五四运动刚爆发,陈望道便从日本回国,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故乡义乌西分水塘老宅的柴房里,陈望道动手简单打扫了一下,又端来两条长板凳,横放上一块铺板,权充书桌;又在泥地上垫几捆稻草,当作凳子,为自己造了一个因陋就简的“书屋”。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之时正值隆冬,阵阵寒流不断袭入“书屋”,冻得人手脚发麻。陈望道就请母亲灌了个“汤婆子”。恩格斯曾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异常困难的。”确实如此,陈望道当时既缺乏必要的工具书,又少有参考资料,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在“柴房书屋”里,烟、茶比往日多费了好几倍。陈望道有个习惯,每抽完一支烟,总要用小壶倒一点茶,洗一下手指头。为抓紧时间,他一日三餐都是老母亲递送过来的。一次,母亲见陈望道累瘦了,特意裹了糯米粽子并加一碟红糖端进来,反复叮嘱趁热吃。之后,就发生了开头那有趣又流传百年的“吃墨水”的故事。

大约过了两个月光景,陈望道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了出来。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稿在上海问世。毛泽东同志年7月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周恩来同志还对陈望道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端午忆旧,再品粽香,追思历史,畅想前程,我们应在享受当下的幸福与甜蜜之前,重温岁月峥嵘,在历史风烟里所思所悟,进一步铭记初心、践行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将个人成长进步融入集体前行的步伐,全力推动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红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李红喜《特稿: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解放日报》刊朱亚夫《陈望道为啥蘸着墨汁吃粽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