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逝世后,贺子珍听闻消息是何反应侄女小

前言

贺子珍和毛主席一起经历了中国革命最艰难、最复杂曲折的阶段。

与毛主席相伴10年,贺子珍一生共孕育了六个孩子。

在贺子珍的心中,毛主席就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可惜,两个人的性格都过于刚强,使他们未能一直携手走下去。

对于这个遗憾,贺子珍始终懊悔不已。她总是埋怨自己:“当时太冲动,不该不听别人劝阻。”

时间一晃。贺子珍从苏联回国了。

以后,毛主席对她每一次关怀,甚至一件物品的馈赠,都使她无法平静地去面对。

她自己承认过:她有时对着毛主席的肖像,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这样的心境,一直持续到主席逝世……

那么,毛主席逝世后,贺子珍听闻消息是何反应呢?

故事很长,我们慢慢来看!

贺子珍与毛主席:亲疏皆有情

贺子珍与毛主席相识、相恋于井冈山。

在井冈山,贺子珍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她的任务是照顾好毛主席的生活,当他的生活和机要秘书。

起初,贺子珍不愿意待在丈夫身边。

她自参加革命后,在枪林弹雨中过惯了,现在,工作性质一下子来了一个水平旋转,她肯定是不适应的。

为此,贺子珍还闹过小脾气呢!

毛主席和贺子珍

毛主席则是耐心地对其劝导:“你好不懂事,你知道这个工作有多重要吗?我们同中央的联系,中央对我们的指示,上传下达,都要通过你。打仗要有后方,干工作要有后勤,这个工作没人做能行吗?”

说完后,毛主席深情地注视着贺子珍的脸,补充了一句:“再说,我也离不开你。”

贺子珍听后,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就这样,贺子珍接手了这份工作,成为了毛主席生活和工作上的有力助手。

井冈山时期,消息闭塞。每次中央的指示,文件来得不及时。

而毛主席要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时,便只能依靠于报纸。

那段时期,贺子珍把“搜集报纸”作为主要的任务之一。为了能搞到尽量多的报纸供毛主席阅览,贺子珍可没少花心思。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说:

当时,常常有些小商小贩为了谋利,偷偷地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带过一些食盐、布匹和工业品等,卖给山上的老百姓。

贺子珍设法与这些小贩联系上,让他们来的时候,带些报纸。她还特别叮嘱道:“各种报纸都可以,要是带来《申报》、《大公报》,价格更高些。”

但是,由于敌人的耳目众多,所以送上山的报纸,不是过期的,就是皱皱巴巴的。

可等到毛主席看的时候,他总能在这些报纸上找到有用的东西。

有一回,他双手撑在报纸上,激动地说:“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山,天下大事尽收眼底呀!”

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贺子珍,便不由得露出甜甜地笑……

时间一长,贺子珍养成了读报、读书的习惯。

因工作关系,贺子珍经常是毛主席的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和听众。毛主席有晚上工作的习惯,常常伏在案头直到深夜,而贺子珍就陪伴在左右。

有时,毛主席停下笔,对贺子珍说:“子珍,你来听听这段写得怎么样?”

贺子珍每次听完毛主席的诵读后,都连声称赞:“好文章,好文章。”

可以说,在井冈山的日子,是贺子珍最为幸福的时期。几十年后,贺子珍回忆起她和毛主席的这段生活时,话语中充满了柔情,眼睛里含着笑意。

时间一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贺子珍是第一批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30名女同志之一。

长征路上,可以说是艰难险阻,除了要应对敌人炮火的猛烈进攻,还要克服恶劣环境带来的考验。

毛主席和贺子珍

在贵州盘县,贺子珍所在的总卫生部休养连遭遇敌机袭击,贺子珍不幸受伤。据说,她的头部、背部有14处伤。当时,她重重地倒在血泊里,昏迷不醒。

九死一生之际,毛主席下达命令:“不能把贺子珍留在老乡家里,就是要死也要把她抬着走。”

多年后,贺子珍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是毛泽东救了我的命。我当时昏迷不醒,不知道是走还是留下,如果那时候毛泽东同意把我留下,我就没命了。”

他们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地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后来,二人跟随红军来到了延安圣地。在延安,二人因一些“琐碎”的事情,闹了一些情绪。

本来夫妻间产生一些误会,只要双方冷静下来,把事情解释清楚,误解便可以冰释。

但贺子珍的性格过于倔强,她坚持要离开延安,离开毛主席,独自前往苏联学习和取弹片。

贺子珍走后,毛主席曾多次想方设法地挽留贺子珍,可她最终还是没有回去。

贺子珍在苏联

不久后,贺子珍到了苏联,她生下了和毛主席的第六个孩子。她给孩子起名为“柳瓦”。

“柳瓦”没有养活,在十个月的时候,染上了肺炎夭折了。

贺子珍沉浸在丧子的悲痛当中,毛主席得知后,把女儿李敏送到了贺子珍的身边。

母女俩重逢没多长时间,苏联爆发了“卫国战争”,她不得不带着女儿奔波生活。

后来,她还被关入了疯人院。

在苏联的日子,贺子珍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便是“在苏联生活了近10年,比长征还苦”。

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之后,贺子珍终于在年回国了。

贺子珍在哈尔滨待了两年。年,国家大局已定,毛主席进入北京。

这时,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去找毛主席,为姐姐“讨说法”,毛主席回复说:“按中国的传统办!”

贺怡理解成了毛主席接纳贺子珍,于是两人动身前去北京。

但是,在去的路上,她们被两个自称组织的人拦住了。

贺子珍

这种情况下,贺子珍在妹妹的陪伴下,南下到了哥哥贺敏学所在的上海。

毛主席得知了贺子珍去了哥哥那里,便嘱咐贺子珍的哥哥、嫂子对她好一些。

贺子珍在上海,受到了哥哥一家极高的待遇。贺敏学甚至都把经济大权都交于妹妹来处理。

贺子珍喜欢把好东西都送给别人。钱在她手上没几天,便买了衣服,送人了。等她要买菜的时候,只能和小辈借,不过,她也是有借有还,一发工资便把“漏洞”给堵上了。

贺子珍生性豪爽,出手大方。她嫂子曾带着女儿去东北哈尔滨看望她的时候,她就把一枚金戒指送给了嫂子,嘱咐嫂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把金戒指卖掉,换些钱过日子。

贺子珍就是这样的性格,她在革命老同志的心中,人缘很好,很受战士们的爱戴。不过,她有时会钻牛角尖,离开毛主席就是她固执的性格所导致的。

对于贺子珍的性格,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我们两个人,一个是铁,一个是钢,谁都不让谁,钢铁相撞,响个叮当。”

毛主席逝世后,贺子珍的反应?

贺子珍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妹妹贺怡带着儿子贺麓成去寻找她和毛主席在战争年代“丢失”的小毛毛。

长征之前,贺子珍把两岁的儿子小毛毛交给贺怡和毛泽覃照料。当时,两人都有工作要做,毛泽覃就让警卫员把小毛毛送到了一位老乡家。

贺怡专程去寻人,不幸在路上出了车祸,丢掉了性命。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出于对贺子珍的怜惜和贺怡骤然去世的痛心,便提出:贺子珍在上海的生活费用额外开销从他的稿费里支出。

当时,陈毅回答:“偌大的上海市,难道养不起对革命有贡献的贺子珍?”

贺子珍和贺怡

这样一来,贺子珍被安排在上海担任过虹口区委组织部长,她因身体缘故,没有到任工作。

平日里,贺子珍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看报纸上。她喜欢看《参考消息》,看得非常认真,一字不落。她还老向贺敏学家里的小辈问:“《参考消息》看过没有?文章里面怎么讲?”

说到喜欢看报、看报认真,似乎又回到了她和毛主席在一起的美好日子了。

一直以来,贺子珍对毛主席的思念都很深。

有一次,贺子珍听收音机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毛主席讲话的声音。熟悉的口音,让贺子珍的情绪变得动荡不安。

贺子珍听了一天,等人们发现她“有异常”的时候,收音机已经被烧坏了。很快,医院。

一开始,贺子珍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毛主席得知情况后,让女儿李敏带去了一封信,以及一些对身体有好处的食物。

贺子珍和李敏

贺子珍见到主席的信,才愿意吃药,听从医生的安排。

可以说,毛主席就是贺子珍的“治病良方”。

以后,毛主席就派李敏去探望贺子珍,每次去的时候,毛主席就会嘱咐她带一些特产给妈妈。毛主席日理万机,但他总是很愿意花时间,亲自准备特产。

同样,贺子珍也会给毛主席“回礼”,她把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带给主席,还曾特意用小骨头做过一把挖耳勺。

可以说,两人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间断过。

年,毛主席提出要见贺子珍。

贺子珍被接到庐山后,时隔22年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庐山会面,贺子珍和毛主席聊了一个多小时。

贺子珍上庐山前

因贺子珍情绪过于激动,毛主席就吩咐陪同贺子珍一起到庐山的水静,让她好生照看贺子珍。

这次见面,毛主席有些失望。

他是这样形容贺子珍的,“脑子坏掉了,答非所问。”

贺子珍见过毛主席后,就患病住院了。当时,她被检查出得了精神分裂症,情况不是很好。

毛主席知晓了这个消息后,在女儿李敏的面前留下了眼泪。

从此以后,毛主席就更加关心贺子珍了,女儿李敏成了二人“沟通的桥梁”。每次李敏从妈妈那里回去后,毛主席都会询问贺子珍的情况。

庐山一别后,贺子珍与毛主席再没有见过面。

贺子珍一直对主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种情感一直持续到了年9月9日主席去世……

年在南京。前排左起:贺子珍、贺小平、李敏、李立英,后排左起:贺敏学、毛泽东警卫员

广播播放毛主席去世的时间是4点,贺子珍3点多就知道了。

听闻主席去世的消息,贺子珍极力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情绪。

据贺子珍的侄女贺小平回忆说:

她那天,当天到晚上都没掉眼泪。我觉得她克制能力非常强。但是晚上有两天,整夜都没睡觉。我和海峰睡在姑姑隔壁的一个房间。然后她是一会儿过来,一会儿过来。

两点钟,三点钟,一会儿就往我们那儿来。

第二天,姑姑的中医来看姑姑的时候,中医先哭了,然后我就看见姑姑用袖子抹了一下眼泪。后来,就……

从贺小平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贺子珍的情感变化。

起初,贺子珍向贺小平不断地重复问:“没有听说主席有病呀,怎么突然就走掉了?是什么原因?”

她的内心还是不愿意接受主席去世的消息,思维就卡在那个坎儿上过不去。

等过了些时日后,贺子珍的情绪平复一些。她就搬个藤椅坐在电视前看关于主席逝世的滚动新闻,一次不落,一看就是一天。

在这以后,贺子珍再次医院。而这一次的病情导致她偏瘫,丧失了行走的能力。

贺子珍悼念主席,遗物只留下了三个皮箱

年9月,毛主席逝世三年后,党中央用专机把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贺子珍从上海接到了北京。

这是贺子珍在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第一次踏上了首都的土地。

贺子珍来到北京后,医院高干病房。

她想着立马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可医生担心她的病情,不能再受刺激。于是,他们劝说贺子珍先修养几天,再出发前去毛主席纪念堂。

对于众人的建议,贺子珍表示“听从”。去之前,大家嘱咐贺子珍控制情绪,她点头答应了。因为她知道作为一个革命者,组织的命令是必须遵从的。所以,贺子珍整个流程走下来,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在毛主席的汉白玉坐像前,贺子珍让李敏去献上花篮。花篮绶带上有几个特别瞩目的字“革命”、“战友”。

贺子珍就是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她和毛主席的关系。

贺子珍除了去毛主席纪念堂外,还去了人民大会堂,以及毛主席的休息室。

在主席休息室的小房间里,贺子珍放声大哭起来。她没有说原因,也没有人问。

后来,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在书里说道:“我们猜想,可能她看到了一样东西,要么是两个人共同用过的,要么是她送给主席的。”

孔东梅

实际上,毛主席同样没有放下贺子珍。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与李敏见面时,主席说话已经很困难了。在他们聊了许久之后,毛主席最后做了一个很特殊的手势。

毛主席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了一个圆圈。李敏当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后来,她向朋友谈论时,朋友觉得毛主席的那个手势,可能指的是贺子珍。因为贺子珍的小名是桂圆。

年,贺子珍决定离开北京,返回上海。

在上海生活了三年后,贺子珍于年4月26日去世了。

贺子珍去世后,她的丧礼该如何举行?邓小平同志做了安排。邓小平下令:“中央的领导同志都要送花圈,骨灰放在一室。”

邓小平的话给贺子珍的葬礼定了格调。

邓小平

贺子珍去世后,留下了三个皮箱。后来,李敏把皮箱带回了北京。

三个箱子里主要装着日用衣物,还有一些收支账单和各种发票。

其中,有件特殊的信件,让人感到泪目。那是年5月21日李敏写给贺子珍的。

信中大篇幅在写毛主席对贺子珍的关心。比如,毛主席希望贺子珍好好听粟院长和杨教授的话,坚持把病治好。

毛主席搞到了贺子珍需要的中药,这种中药很难买到,主席希望贺子珍按照医生的话去吃药。

贺子珍把信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可以看出她是很重视毛主席馈赠的物品。也可以反映出她对主席的情感之深。

另外,遗物中,还发现了贺子珍写过字的台历纸。上面记录着她计划要做的一些事。这个习惯,早在井冈山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

还是毛主席亲自教的她。

贺子珍与毛主席相处了十年,他们在一起时,贺子珍经常为主席抄写稿子。后来,中央人员特别给贺子珍发了一笔毛主席的稿费,因为毛主席曾说过,他的著作有贺子珍的一份功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