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收藏#
我国书法使用毛笔是一个特点,它与汉字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历史文物查证,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一些彩陶上发现有用毛笔描绘的花纹。又在殷商的甲骨文上也有残留的朱书或墨书而未经契刻的文字。看它的笔画圆润爽利,都是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有聿字(笔字的古体),字的形状像一只手握笔的样子,由此可知约在3千年前就有毛笔了。
到了秦代,笔的做法有所改进。它将笔杆的一端凿成小窝,把笔头放在窝里粘住。套笔也用竹管装入,又在两侧各凿一小孔,以便取笔。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认为毛笔是秦时蒙恬创造的,蒙恬可能对于毛笔的制作有所改进,但怎样改进的也没有记载。秦时始用兔毫竹管而有笔的名称。这种用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成的笔,能刚柔相济,便于书写,实为一大进步。在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笔,笔芯出锋用的是黑紫色的硬毛,外面覆盖着一层较软的黄裼色的毛,正和《古今注》的说法相同。这支笔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后的毛笔。
年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据山东沂南东汉时期一座画像石墓的前室壁上,刻有祭祀图,图上持笏的祭祀人,冠上都簪着一支笔。根据《历记·滑嵇传》西门豹笔磐折,以及秦笔一端削尖的情况看,可能早就有簪笔的作法了。
国家非遗传人工艺美术大师佘征军制《精品提斗套装》纯狼毫大中小号提斗毛笔套装书法套装收藏京东查看已下架魏晋以后的笔杆较短,或者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摆的矮几案,所以要悬肘书写,因而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也就是柳公权所说的圆如锥的形状。据说,欧阳询对于毛笔也很讲究,使用的笔是以狸毛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
南朝梁元帝用的金银管、竹管笔东晋至唐的笔有鼠须、鸡距等名。《笔经》说:世传钟繇、张芝、王羲之皆用鼠须笔。鸡距为形容短锋笔的形状,白居易有《鸡距笔赋》即为描述笔毫坚挺的。现在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毛颖短促,笔头几乎成三角形,据说就是鸡距笔的一类。因为它和白居易所描写的形状相似。这种短而硬的笔头,对唐代书法有相当大的影响。唐时的毛笔以安徽宣城诸葛所制的宣笔最有名。
从现在发现的古代的执笔图像来看,我国长期采取简牍纸帛手持悬空式的书写方式,且这种普遍性的书写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才逐渐转变为纸帛放置于桌面的书写方式。而类同于我们现代使用的髙桌椅,其实在汉代便有了,只是到了唐代才开始正式的使用。宋代有了高桌,人们坐在椅上写字,对于笔锋硬度当与以前不同,但制笔原料,大体与唐人相似。
西晋陶俑,对书元代湖州笔工,采用山羊毛制作羊毫笔,或用羊毛与兔毛、狼毛配制兼毫笔。明代制笔以尖、齐、圆、健为四要。要求笔头浑圆饱满,弹性适度。这种笔垂下时,自然收拢成锋,用起来挥洒自如。它虽然比宣笔柔软,但正是由于这样就代替了宣笔,成为最著名的品种。明清两代,湖州都是制笔业的中心。至于笔杆的材料,除竹管外,还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或花梨等制作的,无非表示贵重,与书写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笔和过去差不多,湖笔还是最有名的。以性能论,有软毫、硬毫、兼毫三种。羊毫性软,鸡毫最软。软毫性柔,它的长处是,能多摄墨,圆转如意;短处是,不善用时笔画无力,字体臃肿。狼毫、紫毫(即兔毛)为硬毫。硬毫性刚,长处是,锋利劲峭;短处是瘠薄多角。兼毫是半软半硬,刚柔折中。因其配合的成分不同,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书法家多爱用兼毫,又以每个人习惯定制某种性能的笔种,当属例外。
古人将案头装置笔、墨、纸、砚、印等文具的匣子戏称“笔墨伺候”。这种器具起源于何时,未做考证。但从文献及图片资料记载,唐以后比较多见,明、清时成为书案的必备之物。至近代自来水笔产生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宋徽宗瘦金体字帖毛笔书法练字书籍墨点字帖宋徽宗千字文书法全集临摹本字贴经典名家高清放大版书法京东查看已下架到了汉代,毛笔的制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出土的文考资料中,已知的有两例:“居延笔”和“西郭宝墓笔”,现介绍如下。
1、据马衡“记居延笔”说:“民国二十年(年)一月,西北科考团员贝格满君于额齐纳旧土扈而特旗之穆兜培而近地方,发现汉代木简,其中杂有一笔,完好如故。笔管以木为之,折为四,纳笔头于其本,而缠之以枲(麻),涂之以漆,以固其头。其首则以锐顶之木冒之,如此则四分之木,上下相束而成一圆管笔。笔长公尺二寸九厘,冒首长九厘,笔头(露于杆处)长一分千厘,(1.4厘米)通长二寸三公二厘。(23.2厘米)圆径本六厘五毫,(0.65厘米)末五厘,冒首下端圆径与末同。管本缠枲两束,第一束(近笔头处)宽三厘,第二束宽二厘,两束之间距二厘。笔毫被墨所掩作黑色,此实物状态也。”
唐苇杆毛笔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2、年4月,在江苏连云港市,新浦以南8公里处的黄石崖,西郭宝汉墓中,出土了一组珍贵的汉代木谒和一支颇为少见的汉代毛笔,笔杆末端有残,长为18.9厘米,木杆直径为0.75厘米,笔头部分上面冒首为1.8厘米,在冒首的杆端0.3厘米处向后缠以丝麻紧固笔头,用大漆粘固呈黑色,整笔残长21.2厘米。笔毫总长3.2厘米。露毫2.5厘米。笔毫为兔毫。另有长竹管做成笔套,整笔能套入笔套之中,这支毛笔的制作应该说是很精细的,笔毫侵入水中毛能自然张开,上下左右轻轻旋转能自然张合一致,尖齐圆健,均属上乘。两支笔管均为木质,上下同粗,其中居延笔天然木质本色不加任何修饰,自然纯真,光艳内含,手感舒适,久玩不腻,越用越光洁。
(另:西汉初期,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号墓各出土毛笔一支。年,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毛笔一支,为“白马”。此笔以兔毫为柱,狼毫为附。同址另一只出土毛笔为“史虎”。均相似,不详述。这些虽不足以代表汉代毛笔的全部,但也能从中做出一些基本的总结)。
这两支毛笔的制作应该说是很精致的,即便是今天做出来也只能与其相仿。然而这样的毛笔真的就“好用”吗?这恐怕只有用过它的人才能说出来,单凭目测,任何人的赞美都不是十分的准确。
汉代,是我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变革时期,隶书的成熟,草书的演变,都在这一时期。书写的变化,也增加了笔法的变化。以章草为例。章草,有一种解释为“快书”,即把母字写快,而书写速度的加快,同时也就需要“利器”,毛笔也需要“加油”也就給毛笔的制作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要求。要“加力、流畅”,还需“耐用”。这一点,和当时的时代是吻合的。
而汉代毛笔的特点:笔杆圆直,便于使转,笔头较之秦代稍大,腰部增粗,加强了力度,笔柱毫选用为兔毫。那么,这样的毛笔就“完美”了吗?
兔箭毫,是指兔脊背处的一行针毫,锋颖长,质脆嫩,性刚硬,光润,微粗,黑色,亦称“紫毫”“兔颖”。
兔毫,是指其两侧生长的毛,性相似,稍弱之。
用兔毫制作的毛笔,硬性很强,下墨流畅,是最好的笔料之一。然而兔毫笔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就是不耐磨,易秃锋。轻工部SG___84毛笔标准对毛笔的耐用性规定如下。以“正”字为标:(21毫米____30毫米,笔头长度),高档品。
狼毫笔:字。羊毫笔:字。兔毫笔:字。
由此侧面也可见,兔毫是不耐用的。
狼毫毛笔纯狼毫带帽狼豪狼嚎专业书法收藏送笔盒中楷京东查看已下架然而,这只是在纸上书写的标准,如果是木简、竹简之上书写,效果可能会更差。而狼毫则稍耐用,但为何不在汉代通用呢?这可能和它的性能稍弱有关。
制作紫毫笔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因为紫毫的毛针形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针形,而是一种近似于“葫芦”状,捻在手中有一种“沙子在滚动”的感觉,也所谓“刚则不聚”所以,单纯的紫毫做笔是容易散锋的,所以,制作紫毫笔的时候,需要用一种稍弱一点的付毫,衬托在其凹陷的部分,使其抱紧,助力。笔才不容易散锋。
居延笔还有一个不被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