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居然要做种子投资我和张星辰聊了3个小

“向更早期走”,已是投资圈的显学、共识。VC、PE甚至hedgefund都在释放出涌入种子轮的信号。寒冬中这块“小战场”居然变得拥挤,倒真是始料未及。

所以,我是否想说源码发布种子业务“源码一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不,不是这样,反而在与张星辰聊了3个小时以后,我才意识到“一粟”中暗藏着大量“小型非共识”。

首先,是独立性,单独品牌,单独团队,单独决策。

说明“一粟”并不在整个源码的基金盘子里承担很重的功能性,质言之,不是为sourcing,不是服务通盘计划,而是要“独立地赢”——早期投资最难的一种策略——这是非共识一。

其次,忽视赛道打法,聚焦“投人”。

作为典型的“A、B轮大赛道投手”,加之已有的规模优势,源码的打法能很大程度规避“系统性错失”。因此,强化早期“投人”策略,可以看作打法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但换一种说法,就是采用原本不那么擅长的一种策略——这是非共识二。

第三,种子团队不是内部拎出一组人,而是“转岗+招聘”。在寒冬几乎所有dealteam招聘停滞的情况下,源码却在做加法。

当然,相比称其为独立的“加法”,我更倾向将其定义为源码“组织”持续迭代的结果。这家基金出落得越来越像一家公司,总人数超人,不论投后服务产品化,过往团队的内部调动,组织专家的引进,还是投资的模块化,落地速度都称得上高效——这不是打法驱动的结果,而是组织的驱动,这是非共识三。

第四,种子团队均为有早期经验的投资人。

而并非传统早期基金喜欢强调sourcing能力的那类“投资经理”(狭义上)——这是非共识四。

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张星辰此人,源码董事总经理,该公司投资部的一号员工,源码一粟的发起人。

我怀着一肚子疑问,和张星辰进行了一场“十分较劲”的对话。

每个时代的投资人都会觉得“来晚了”

投中网:“源码一粟”这名字怎么来的?

张星辰:一粟意指一颗种子,名字是我起的,费了好大心思,开了两次“共创会”,花了五六个小时,起了三、四个名都不太满意。想不出来,就得洗个热水澡。

投中网:洗澡确实能打开思路。

张星辰:没错,晚上洗个热水澡躺在床上,漫不经心的看到了“沧海一粟”,马上跟同事阿爽说,当时我俩就high了。

投中网:VC2.0里面,源码是第一个单列种子业务的,其他机构多多少少也会投早期。源码为什么要单列seed?你又为什么要挑头做这件事?

张星辰:先讲我自己吧。年我在看半导体、一部分机器人、元宇宙,我在源码一直是“开拓赛道”的状态。为什么?因为我一直在想,当下的格局变化对我们这代投资人意味着什么?因为78-86那一代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赶上的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创业者和投资人是互相成就的过程。

投中网:曹毅是84年的,你是89年的,差得不算多,但在你看来有“代际差”?

张星辰:对,老曹入行很早,已经从业18年,我才从业8年,差了10年多,这期间,市场是变化的。

这其实蛮有意思,每个时代的投资人都会觉得来晚了。老曹(曹毅)给我讲过,他一开始入行的时候,和他同龄的投资人也会感慨来晚了,觉得错过了百度、腾讯、阿里。其实后面还有那么大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当时没有人看到。

正好去年读《五四运动史》,我在想几个问题: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大家?为什么那批人使命感那么强?我自己总结的结论是,第一,当时动力很大,要救国,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事,第二,它跟每个人的生命都切肤相关。

所以我想说,我们这一代投资人也错过了移动互联网,但还是要找到使命感才行。它是否就是科技创新?是不是从0到1的科技早期?去年其实还是思考的状态,不那么确定,但是看到很多迹象,这都是外因。

关于内因,就要回答源码为什么要做种子业务了,你对我们比较了解,你觉得源码投赛道比较好对么?

投中网:不止我,很多人都觉得。

张星辰:是,所以事情总是一体两面。强调赛道,也就在“投人”上做得不是很系统。当然也跟源码最初成立时“A、B轮投资机构”的定位有关系,公司在种子期很难看到具体的成长方向,但随着业务发展,探索的领域就逐渐清晰了,所以投资要分赛道的。

从这里演化过来,“投人”的策略就做得不是很体系化,我觉得这是明确的机会,在“投人”上做补充。

投中网:你看到哪些具体的缺失?

张星辰:我们日常做复盘,会分析在一段时间跑得比较好的公司,第一轮都是谁投的,他们是基于什么能力、角度去投的。结果发现的确有一些项目我们发掘得不够早。

“不够早”的核心,是人家一出来就被投了,要做到这一点,你对“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