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建国后,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嵘有一次进京看望毛主席,在谈到毛主席表兄文运昌的时候,毛主席不无惆怅地说:
“我的亲戚,过去为我受了苦,现在有缺点,应当批评,我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管了,他们有意见,不管又不行,我看,还得要管。”
建国之后,毛主席成为国家主席的消息传回了韶山,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大都抱持着旧社会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态度,希望毛主席能够惠及家乡,所以信件如雪花般飞进了中南海毛主席的案头。
求解决家庭困难、求学习机会、求工作机会、求升官机会等等,总之,给毛主席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这其中让毛主席很是头疼的一个亲戚就是文运昌。
文运昌是毛主席当时的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对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很大的影响,两人的关系很亲密。
但建国之后,文运昌给毛主席出了很多难题,比如他给毛主席写信为15个文家人求照顾作、为自己求工作、进京看望毛主席的时候饮酒不知节制,还逗留北京不肯回乡,让毛主席很是头疼。
而对于毛主席的一再拒绝,文运昌是有些埋怨的,他觉得毛主席不念亲情,显得不近人情,总之就是不能理解毛主席,这种不理解一直到他去世,也因为如此,表兄弟之间的感情淡了很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就来好好说一说毛主席和文运昌之间的故事。
文运昌于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圫,是毛主席的八舅文正莹的次子,比毛主席大了9岁,两人之间感情很深,而且是从小就建立起来了的感情。
当初文七妹在毛泽东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带着毛泽东去了唐家圫长住,这是出于对毛泽东的爱护,也是因为当时的文七妹身体不是很好,后来文七妹将毛泽东留在了唐家坨然后回到了韶山冲上屋场。
唐家坨和韶山冲只有一山之隔,两者之间大约有十里路,并不远,毛泽东就安心的在外婆家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近十年的时间,从年出生到年才回到韶山冲。
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在外婆家住得很好,那里有爱护他的外婆外公、两个舅舅、两个舅妈,还有关心他的五个表兄和一个堂表弟。
这表兄里面,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就是十六哥文运昌。文运昌比毛泽东大那么多,在生活上对毛泽东极尽爱护,而在学习上也对毛泽东很是关心。
文运昌的父亲文正莹曾在家乡开了一个私塾,毛泽东尽管因为年龄小没有正式入私塾读书,但是他也一直跟着表兄弟们旁听,可以说,毛泽东的启蒙是在文正莹的私塾里完成的,后来毛泽东回到韶山冲进入私塾读书,之所以在课程上游刃有余,与文正莹的启蒙不无关系。
而在文正莹的私塾里,毛泽东很多听不懂的东西就去询问表兄文运昌,也因此,表兄弟之间的感情很深,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经得过时间的考验的,即便很多年不能相见,但感情也不会因为距离而有所改变。
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冲之后就进入私塾读书,尽管去外婆家的时间少了,但他和外婆一家人的关系依旧很好,尤其是文运昌。文正莹家中有很多的藏书,毛泽东经常通过文运昌借书,而且两人还约定每次借书都会写借条和还书便条,所谓有借有还。
因着文运昌,毛泽东能借到很多他想要读的书,不仅如此,后来的毛泽东能够进入新式学堂读书,也多亏了文运昌。
原本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并不希望毛泽东读很多书,在他看来,只要读几年私塾,能认识一些字、记记账也就可以了,书读多了也没有用。
也因为如此,毛泽东在读了差不多五年时间的私塾之后,就在毛顺生的要求下回到家务农,白天干活,晚上还要记账,这种生活持续了两年。
但毛泽东并没有停止求知之路,他跟着激进派老师李漱清半耕半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文运昌那里借的书更多了,很多都是李漱清给他开的书单,然后毛泽东就从文运昌那里借。
每次文运昌总是竭尽所能地为他寻找书籍,有的是出自家中的藏书,有的则是他从别处借来的,他知道表弟喜欢读书,所以总能满足毛泽东的需求。
后来毛泽东在私塾老师和家中亲戚的联合帮助下,终于又回到私塾读了一年多的私塾,再次被毛顺生要求回到家中。
这一次,毛顺生想要将毛泽东送去米店做一个学徒,学点做生意的本事,将来结婚生子,做点小生意,很显然,这并不是毛泽东想要的生活,他再次说服家中的亲戚和一些私塾老师,帮着劝说毛顺生让他继续读书。
而且,这一次,毛泽东是有了明确的读书目标的,他从文运昌那里知道了湘乡县有一个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是一座新式学堂,文运昌就在里面读书,于是毛泽东就跟着文运昌到了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
文运昌替毛泽东办好了入校注册手续,并作了他的入学担保人,当然,因着毛泽东是湘潭人,进入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还是经过了一番波折的。
进入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之后,毛泽东收到了表兄更多的帮助,对于这段历史,毛泽东在年曾向斯诺有所提及,言语中对文运昌很是感激。
要知道,很多毛泽东爱不释手的书籍都是文运昌给他推荐的,可以说,文运昌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毛泽东接受新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是极大的,这种影响让毛泽东受益终生。
而且后来,文运昌还曾一度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事业。那是年的时候,毛泽东因病回到韶山,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文运昌知道后从唐家坨赶来,和毛泽东深夜长谈,叙旧并且给毛泽东探讨革命方略,分析革命形势的发展方向。
当时的文运昌是意气风发的,尽管他比毛泽东大9岁,但他向来佩服这个表弟,对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也很是感兴趣,这一次就是想着和毛泽东大干一场的。
然后谁也没有想到,文运昌的革命事业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原来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时候被军阀赵恒惕知道,并下达了追捕令。文运昌来的不凑巧,当他和毛泽东彻夜长谈的时候,赵恒惕的部下就找来了韶山冲上屋场,两人不得不分开躲避。
毛泽东毕竟对韶山冲熟悉,又有父老乡亲的掩护帮助,他很快就跑进了密林中躲避了起来,而文运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跑到清溪大塘湾的时候,被抓住投进了监狱,后来经过多方营救,文运昌才被保释了出来,这件事对文运昌的打击是巨大的。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尽管他知道从事革命事业是很危险的,但他还是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危险,这还没有开始呢,就被抓进了监狱,要是真正参加了革命,还不知道有什么等着他呢,这让他一阵后怕,自此,他逐渐疏远了革命。
尽管短时间内他在湘乡县开展过农民运动,但到了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文运昌被迫离开了家乡去了广东。
到了广东的文运昌,凭借着自己的学识,投奔了粤军第三军第一师师长贺瑞庭(文运昌的老乡),成为贺瑞庭的幕僚,后来又在广东揭阳县枫口警察所所长。
当然,文运昌在广东待的时间并不长,不过才两年的时间,到了年,文运昌就回到了家乡,最开始没有工作,就在家乡务农,后来跟着姨表兄弟王季范到了长沙衡粹女子学校任职,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任长郡中学庶务。
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文运昌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但他似乎又不愿意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当他知道毛泽东在延安并担任党的重要职务之后,就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到延安工作,或者在湘督办军校,希望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对此,毛泽东并没有一口答应,他在年的冬天给文运昌写了一封长信,信中一番叙旧之后说:
“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伙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转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
延安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我党我军在延安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上下一心,即便是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也和大家一样同甘共苦,党内的干部更没有什么工资,如果只是想到延安做个干部领工资的话,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毛泽东只能拒绝,他的拒绝是大公无私的。
文运昌在看了毛泽东的信之后,打消了去延安和开办军校的打算,他有家要养,并不愿意真的舍小家去顾大家,因此继续在原工作单位工作。
年,日军攻陷长沙,文运昌不得不带着一家人离开了长沙,一路流浪到了滨湖,在华容务农,生活很是艰难。
这种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年湖南解放,他们一家人才重新回到了家乡,生活才真正安定下来,尤其是当他知道毛泽东成为新中国的主席之后,心中更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他看来,一个人发了大财或者做了高官,就应该惠及家人和亲戚,这是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是如此,文运昌是读过很多年书的,文化程度很高,尤其信奉这样的传统,因此认为毛泽东也应该照顾家人和亲戚。
其实早在年的时候,文运昌就写信让毛泽东给一个刘姓的老乡安排工作,不过毛泽东在综合考量之后还是拒绝了。
这是文运昌找表弟安排工作的开始,也是毛泽东拒绝文运昌求照顾的开始,后来,尤其是建国之后,这样的情形时常发生。
建国之后,文运昌曾一下子让毛泽东照顾15名文家人,他在信中列了15人的基本情况,并在名单后面说:
“以上14名(实为15人)均是高小生,体格强壮,可为技工学徒,内商山一名可入育才学校,葭知和爱兰二女子最优等,可深造。均请田秘书设法培植一下并候指示袛遵。”
这显然是没有把毛主席当外人,就是当亲弟弟了。亲弟弟有了出息,成了新中国的高官,理应照顾家人和亲戚,这在文运昌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显然却让毛主席为难了。
毛主席怎么也没有想到,表兄会来会来这一套,这不是以公谋私吗?而毛主席是为了劳苦大众谋福祉的,而非为了惠及父老乡亲,因此他几乎没有犹豫的就拒绝了,他在信上写道:“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
他的案头上收到了太多这类求照顾的信件,各种求,求工作、求接济、求学习机会、求升官等等,这些毛主席不是做不到,是不能做,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家人和亲戚应该严格要求才是。
毛主席的态度让文运昌很不舒服,但他也没有太当一回事,总归,毛主席不能不向着母亲的娘家人,总是会找到机会为文家人谋福利的,所以后来文运昌又给毛主席写了好几封信,并没有再提照顾的事情,倒是会反映乡间的情况。
这是毛主席乐意见到的,他希望家乡的人能经常给他写写信,让他了解乡间的基本情况,这些有利于他了解各地的情况和政策的制定。
但毛主席很忙,文运昌给他写了好几封信,毛主席才在年的四月份抽空给文运昌回了一封信,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表兄的感谢,并让表兄“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见告。”这无疑是对文运昌的来信表示了肯定。
也因此,文运昌知道毛主席和他的感情还一如从前,所以,他再次起了心思,想让毛主席给他安排一个好的工作,他这次没有直接给毛主席写信求工作,而是让亲弟弟文南松帮他求工作。
文南松比毛主席大三岁,当初和毛主席的感情也是很好。不过,感情再好,该坚持的原则还是要坚持,毛主席在给文南松的回信中表示:“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毛主席不会给文运昌解决工作问题,他是希望文运昌能靠自己的能力来谋得一个职位,而不是通过他来获得一个所谓的好职位。但这并没有得到文运昌和文南松的理解。
就在文南松接到毛主席回信没几天,毛岸英代替毛主席回到韶山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自然也去了唐家坨。
文家对于毛岸英的到来很是高兴,文运昌更是从家里拿出了一个红包袱交给了毛岸英。包袱里面的东西很是珍贵:两张毛泽东家人的照片、毛泽东在年写给文运昌的借条、毛泽东在年写给文运昌的五页书信。
其中两张照片分别是:年文七妹和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的合照以及年毛顺生与三兄弟的合照,很是珍贵。
红包袱中的东西无疑是珍贵的,文运昌对毛岸英说:“这是你爸爸当年存放在我们家里的,我们兄弟冒着杀身之祸珍藏了几十年,你带回去交给你爸爸啰。”
毛岸英看了很感动,忍不住就落了泪,连声道谢,还在最后说如果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就告诉他,他会转达给父亲。
毛岸英这样说了,文南松就再次站出来为文运昌求工作。毛岸英是知道毛主席的原则的,他自己也是坚持这种原则的,因此只能遗憾地说:“这事恐怕只有请伯伯谅解了。”随后又将毛主席的原则细声细语地告知了文家兄弟。
但文家兄弟对此是不以为然的,他们始终还是觉得毛主席应该照顾文家人,文家人是应该享受到特殊的待遇的,尽管这毫无理由,但他们仍旧觉得是合理的。
毛主席不愿意文家人在家乡打着他的旗号搞特殊,遂给湘乡县的县长刘亚楠写了一封信,要求政府将文家人当做一般人民来看待。
可以说,在文家人要不要被特殊对待这件事上,毛主席和文家人是有分歧的,文家人想要被照顾,而毛主席希望文家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搞特殊,甚至还要低调。
尽管如此,在情感上,毛主席和文家人依旧是有深厚感情的。
因此,年,毛主席邀请表兄文运昌、文涧泉和外甥陈国生进京,几人接到邀请之后很是高兴,很快就收拾妥当进了京,被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安排进前门饭店住了下来,几天后,毛主席派秘书田家英将几人接到了中南海。
二十多年未见,一见还是一如从前般亲切,毛主席先向家人介绍了文运昌:“这一位就是当年为我在东山学堂读书作担保人的运昌表兄。”
文运昌怎么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记得这样清楚,一见面就提到了这件事,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他这个表兄是很看重的,他的心中不免就激动了起来。
等都介绍完之后,毛主席坐下来和大家聊起了唐家坨,那毕竟是毛主席童年时期的乐园,看着眼前亲切的人,那些过去的场景一帧帧闪现,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大家聊着聊着就到了饭点,毛主席知道文运昌喜欢喝酒,饭桌上特意拿出葡萄酒招待大家,文运昌喝得很高兴,毛主席也忍不住喝了一点,等吃完饭,他们又聊了一会天,这才结束了这次接见。
随后,几人在北京住了一些日子,在北京游览了不少名胜古迹,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家乡。
毛主席和文运昌的这次相见无疑是很愉快的,表兄弟之间的感情增进了不少,但后来文运昌再进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第二年的夏天,文运昌又进京看望毛主席,或许是他看到毛主席对他很是尊敬,让他有些飘飘然,总之,这一次进京,文运昌就有点忘乎所以了。
不仅乐不思蜀,很长时间不肯回家,还喜欢喝酒,每次醉酒之后都会对着旁人讲自己对革命的贡献,讲年的时候如何同毛主席探讨革命方略,如何掩护毛主席脱险,如何被捕,又如何在狱中同敌人展开斗争等等。
明明就是很小的一件事,让文运昌讲的惊心动魄,无形中夸大了他对革命的贡献,而实际上呢,他对革命的贡献显然并不大,更甚之在年到广东之后还背离了革命,对此,毛主席是不太高兴的,他觉得表兄吹牛皮说大话。
当然,毛主席也没有和文运昌计较,他自己也曾说过:“你们都是因为我的牵连,受了不少苦,现在我也要让你们享受享受。”
这里的享受并不是搞特殊,而是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和工资来尽量满足他们的一些不违背毛主席原则的需求,也帮助他们解决部分生活上的困难。
如果说文运昌年进京已经让毛主席不太高兴的话,那年进京就是真的惹怒了毛主席。
年秋天,已经被当地政府任命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的文运昌再次进京看望毛主席,这一次,文运昌依旧没有收敛,他又乐不思蜀了,在北京吃吃喝喝,玩得不亦乐乎,什么都不用他操心,一切费用都是毛主席用稿费来支撑。
可以说,文运昌在北京的生活是极为清闲、安逸的,安逸到即便已经成为湖南省文史馆的馆员,却依旧不去上任,反而准备在北京玩个够。
毛主席心里看不下去,但也不好直接说他,等到后来毛泽连、毛锦成、邹普勋、谭熙春等人进京看望毛主席,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临走的时候,毛主席见文运昌还是没有回乡的打算,就对他说:
“运昌兄,你来北京有些日子了,现在趁着有伴,就跟他们一起回乡下去吧。”
毛主席实在是为表兄留了面子,希望他能回到家乡尽快上任,为社会做一些贡献,而不是继续留在北京玩耍,但已经在北京住了很长时间的文运昌压根不想回去,直接说:“主席,我还没有打算走呀。”
这句话直接惹怒了毛主席,他生气地说:“好,你走不走由你,我不管你了。”
毛主席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对他多有帮助又受他连累不得不离开家乡的表兄会有如此的表现,而文运昌则在心里埋怨毛主席不给他特殊照顾,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北京继续住下去了,终于收拾了收拾东西,回到了家乡。
这一次的不欢而散让两人之间的感情受到了考验,尽管毛主席依旧对文运昌有很深的感情,但他不能任由文运昌胡闹,而文运昌则始终不理解毛主席,不知道毛主席为什么始终不肯给亲朋好友搞特殊的机会。
不仅文运昌不理解,其余的很多文家人也很不理解,有些文家人尽管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时候很规矩,但回到家乡却摆架子,说大话,隐隐觉得高人一等,甚至不将政府放在眼中,毛主席知道后也是直接给当地政府写信:
“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
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是全国人民的表率,模范的遵守党的纪律,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作为他的亲戚,文家人理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尽可能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毛主席对亲人的要求,也是他的原则,单这一点,毛主席担得起伟人二字。
也是在他的带领和约束下,他的亲人很多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是努力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