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威海64被立去思碑的县令王瑜

金章宗明昌五年()的一天,文登县衙前,从一顶青帐轿里走出了新任的县令——王瑜。

王瑜,字温季,北京大定(今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一带)人,世袭制官僚家庭出身,少年时代即因世袭得官。他的为政宗旨是“专以德化人”,即以传统的思想道德来教育人、感化人。王瑜把家安顿好不久,就有客人携带贵重物品上门拜访。地方的乡绅富豪总有他们的小算盘,希望新来的县令荫庇他们,纵容他们鱼肉百姓,保证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按照惯例拜访新上任的县令。

王瑜就让侍吏从县衙的井里汲水烧开,然后恭敬地端给客人,说:“请尝尝我这县衙里新汲的水。”客人一尝,惊讶地说:“县太爷,这水虽然清,但是有一种苦味,何不找人把井改一下呢?”王瑜徐徐地呷了一口,放下杯子说:“清苦,是我的志向,为什么要改呢?为官做宰,最怕贪赃枉法,最怕同流合污,我天天喝着这井里的水,就好像天天在提醒自己,要自甘清苦、清廉为官……”

客人听了,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送贿之举已碰了个软钉子,连忙岔开话题,装作贴心人的样子,说:“县太爷,您来文登时间不长,可能不知道咱这里有多难管……”“您说说,哪些方面难管呢?”“百姓刁钻难管,赋税难收齐,积压案件多,百姓不重视礼法,教育也跟不上啊……恕我直言,县太爷,乱世要用重典。您初来乍到,千万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要用猛法,不可宽缓哪。”王瑜哈哈一笑,转而认真地说:“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是为政太宽和太猛都有失当之处。与其施之猛,不如施之宽。县令的职责就在于传扬好的风气,宣传道德的作用。至于刑罚的威慑,只有不得已时才用啊。”客人听了自愧言语造次,更觉眼前人并非俗吏,而是一个重德之人,便赧然作揖告辞离开。

客人的话在王瑜的心中激起了波澜。他慢慢品着那井里汲出的苦水,细心琢磨着怎样才能把文登治理好。看着窗外蒙蒙细雨正无声地滋润着花草树木,他忽然想,德政不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吗?文登的百姓已经够贫苦可怜的了,他们不需要苛政,而是需要“德政”啊!

于是,他以“德政”为中心,很快在纸上写下了几个治理重点:重农、重教、重礼、重法。他觉得自己不仅要严格坐衙升堂制度,按照次序审批公文,还要勤走民间,解决实际问题……从第二天开始,他就废寝忘食地批阅公文,简直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他经常对同僚和侍吏说:“为政者,自身要正。自己身正,不必强令,人们就会去做;自身都不正,怎么去正人呢?”同僚和佐吏们都暗自敬佩他。

有一次公务之余,他和侍吏微服私访,以体察民情。他看到有几个农民没有跟别人一样去种豆子,而是跟几个老头在一起推“牌九”时,就劝说那几个农民种好庄稼,不误农时才好。那人讥诮道:“种粮?种的粮不够交皇粮国库的,整天忙忙碌碌累死个活人,不如不种!”王瑜耐心地说:“虽然辛苦,可是民以食为天,要吃饭哪!”“唉,是要吃饭,可是天这么热,没法下地。你看你都不下地,凭什么让我下地?”佐吏见那农民颇为固执,喝道:“大胆!这是县太爷,你敢这么说?!”那人赶快跪下认罪,说:“草民实在不知是县太爷,草民该死!”王瑜说:“不要紧,你们都拿上农具,让我跟你们一起下地试试。”田地里的农民看到县令不避炎热暑天,亲自到田间地头和百姓一起种豆子,人心都很振奋,从此务农风气才正起来。

还有一次,他走到学宫附近,听见里面传出背诵古文的声音,便轻轻地走了进去。学宫里的先生急忙上前迎接县太爷。王瑜说:“办学和教育是教导、教化百姓的本源,我们要大力兴办学校,敦促读书人好好读书,让更多的人榜上有名,这样才能把我们文登的学风正起来。”他的见解可谓高屋建瓴,说话语气铿锵有力,以至于许多读书人围拢上来,侧耳聆听。王瑜见状,索性拿起他们的书,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当初学习经史的经验和体会。他还亲自从其中的篇目找些句子,检查那些读书人的阅读情况,认真考核他们成绩的优劣,好像自己变成了个考官。“多年寒窗苦读,就是要争取考上举人、进士,那不仅是光宗耀祖,也是在为国尽忠啊!”众学子纷纷点头称是。

他就这样通过明察暗访,发现了许多问题,然后制作榜文,公开出榜《安民告示》,提出令行禁止的事体。公布的禁止内容,都切中时弊,使那些不守法纪之人也不敢胡作非为。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何况文登沉疴已久,积习难返。因此,县衙的案头还是有许多打官司的文件。王瑜立即决定,给打官司的人提前设置牌号,人立在牌下,依次审理,这样秩序井然,没有敢不按顺序的。而经过他审过的案子,无不以入情入理、为人佩服而结案。

这天,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和一对中年男女,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喊着:“青天大老爷,你一定要为我做主呀!”王瑜一问,老太太气愤地说:“我要告儿郎和儿郎媳妇!告他们不孝顺!告他们不把我这个妈放在眼里!”被告中的男人说了一句:“你本来就不是我妈,我凭什么要孝敬你呀?”王瑜一听,知道两人不是血缘上的母子关系。经过询问得知,老太太嫁过来几年,伺候着一家老小,不幸老伴又去世了,她无依无靠,留在这个家里,却得不到儿子和儿媳妇的孝心,她感到非常不平。“青天大老爷,我虽然不是他们的亲妈,可是我也为他们洗衣做饭付出不少呀,他们不能这么没良心哪!”那做儿子的辩解道:“我没把你赶出去,让你仍然住在我们家,就算给你面子了,你还想咋地?”儿媳妇眼泪汪汪地说:“家里活计多,有时候难免有点差池,你怎么就那么能挑刺呢?还动不动拿家里的一点小事,出去埋汰我们两口子,谁不寒心哪?!你还想让我们在外面抬头做人吗?”听了他们的一番唇枪舌剑,王瑜劝导他们说:“你当后妈的失去丈夫改嫁,你当儿子的又失去母亲,这都是过去的罪孽所致。可是你们由于机缘凑巧,凑到一个家里了,那就是在消除旧日罪孽,再造今世缘分。你们应该好好想一想,你们决定要结善缘还是结恶缘?怎样做才对?”后母和儿子经此点化,豁然开朗。他又对眼前的婆媳说:“所谓情理,总是情在前,理在后,不要过于去挑理。我相信,只要当婆婆的多体谅媳妇,多宣传媳妇的好,媳妇就会多体贴婆婆,多照顾一下婆婆的生活。你们都是好人,一定会组成一个好家庭。”王瑜的劝解果然奏效,此后,后母慈爱地对待儿子,儿子也对后母孝顺,婆媳和解,一家人其乐融融。

还有一件事。有人告发某人掘墓,原告与被告的说法完全不一样。看着他们面红耳赤、争论不休的样子,王瑜想:“看来,又碰到那些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主儿了!我得另想办法,拿出证据让他们招认!”于是,他私下里派人取了墓上的挖掘痕迹,分别与两家里的工具相对验证,真相立刻大白。掘墓人一看不能隐瞒下去了,就跪下求饶:“青天大老爷,饶命啊!我招!我都招!”同僚和侍吏都对王瑜县令的断案能力交口称赞。

到了春秋两季祭祀孔子大典的时候,王瑜严格按照礼法、礼仪祭奠先师。县城的人都很信服他,也都听从他的教化。百姓之间的争讼顿时平息,逐渐兴起礼让之风,大家都在心里感叹:“天好了,风正了,文登真成礼仪之邦了!”

也许征收各种赋税,是各届县令最挠头的。但是王瑜从不施行鞭打、刑罚、坐牢或强力征收,而是加大宣传力度,比如让完成赋税的百姓上光荣榜,接受一定的奖励等措施,结果百姓很快就将应缴的赋税缴纳完毕。

曾有上级当权者来巡查州县,来到文登后,看到野地开辟成良田,监狱里没有因案件积压而滞留的犯人,笑着对王瑜说:“王大人,您的治理政绩是第一流的!”

不久,就传来王瑜要升迁的喜讯。同僚们平时就很敬重王瑜,看他短短两年就把文登整治得井然有序,纷纷来祝贺他:“王大人,按照大清律,对官员政绩的考核要每年一考核,三年三次考核为满。您没用考核三次就得到升迁,这是对大人勤政爱民的一种肯定啊!我们祝贺大人,也真心向大人学习!”

王瑜离任那天,文登的父老乡亲知道不能挽留他,于是,都聚集到大路上为他送别。送他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有的趴在车辕上和他话别,有的泪流满面大哭起来,好像无助的孩子要告别父母一样。王瑜也热泪盈眶,为这片土地上如此重情重义的人而感动。

王瑜走后,百姓们还是留恋地站在路上。一个人激动地说:“王大人来咱文登,虽然只有两年,但是他用道德、文章方面的道理来治理文登,使咱们老百姓得到保护。我看哪,就是古代被称为‘循吏’的官儿,恐怕也比不上王大人。”

“要不,我们给他立个‘去思碑’吧。”一个读书人模样的老者沉思着说。

旁边的年轻人问:“老人家,什么是‘去思碑’呀?”老者捻着胡子说:“去思碑,就是‘去后留思’的意思,是地方长官离任的时候,当地人给他立的纪念碑,表达一下怀念的意思。”

“那碑上写什么内容呀?”年轻人又问。

“是颂扬离任官员的德政呀。所以,‘去思碑’也叫‘德政碑’。”老者说。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那咱们就赶快想办法来做这个事儿吧。”“好,我们去求咱们县的进士董大人来写吧,他正好在家,让王大人青史留名。”

于是,就有了文登进士董居仁所写的纪念王瑜的《王公去思碑》,王瑜也成为威海第一个被立去思碑的县令,进了名宦祠,受后人祭拜。

(李秀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