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律,就是叫醒你自己

家用方法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44.html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制定的计划总是无法完成?”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因为制定计划的你是理智的,而执行计划的你是感性的。”

理智告诉你:要学习,要运动,要上进,要自律。

感性却不断对你耳语:再看五分钟小视频,再打一局游戏,再躺十分钟吧。

你在朋友圈立下了Flag:明天开始自律,请大家监督。

然后,你拍下了案头的书,秀了你的运动装备,并写上:“自律给我自由。”

朋友们纷纷为你点赞,每隔几分钟,你都为那条朋友圈新增的点赞数字而雀跃不已。

然而,你真的自律了吗?

其实,你只不过是打着沉沉的哈欠,坐在书桌前,刷了一早的朋友圈。

要知道,你的自律,不该只出现在朋友圈里。

01

假装自律,欺骗的是自己

医院打针,我看过这样一个女孩:一边输着液,一边用没有输液的那只手拿着书。

见我没事,她试探着问了下我:“姐姐,能帮我拍张边输液边读书的照片吗?”

我爽快地答应了。

之后,她就一直摆弄着她的手机,再也没有翻过书;后来,她干脆看起了视频。

没多久,她妈妈来接她,心疼道:“哎呀宝贝,都发烧了,还在看书!要不是我看到你朋友圈,还不知道你仍在用功读书呢!”

此时,她有点不自然地收起了手机,告诉妈妈:就要考研了,她不希望因为生病而影响成绩。

之后几天又碰到了她,每次都是先拿出一本书,拍完照后,开始看视频或者玩个单机小游戏,再也没见她碰过书本。

她是真的在努力吗?

她假装自己很自律,间歇式严格把控自己的行为,哪怕生病住院也要营造自律假象。似乎朋友圈里的点赞与夸奖,才是她真正的生活。

很多人在朋友圈打卡,只是为了建立“自律人设”。

人设有了,而你实际上并不是那个自律的人。要知道,结果是不会骗人的。当好友问起,你这么努力怎么还没考上时,你会不会觉得啪啪打脸呢?

韩愈曾经说过:“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连自己都能忽悠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忽悠的。

假装自律,不仅欺骗了朋友圈,更是欺骗了自己。

02

只停留在计划里的自律,内耗了自己

国际获奖短片《星期六》,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早上,一名独居男子正在列今日计划。他今天准备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打扫房间、倒垃圾和打电话给妈妈。完成这一切之后,他期待着去找点有趣的事情做。

在他就要开始行动之前,他又把这些事情在脑海里设想了一遍,包括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和自己并不想接受的结果。

他的脑袋在高速盘算着这些事情,消耗了大量的情绪。

月上柳梢头,他还是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原本只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事情,他花了8个小时去琢磨。一整天疲惫不堪,却什么也没完成。

这像极了准备自律的我们。

报了个在职考研班,钱交了书买了,成天在考虑要是工作和学习冲突了怎么办?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准备下海创业,辞职申请握在手里迟迟不敢交;别人问起工作计划,你踌躇着回答:“准备创业呢!”

结果,本职工作没做好,创业也没开始,反而白白消耗了精力。

你想瘦成一道闪电,忙不迭地在店里选购了心仪的运动装备,对着镜子想象着成功后的样子;临睡前,你列好了运动项目,盘算着第二天的减肥餐。

不料,每种减肥餐都有自己不爱吃的食物,而自己爱吃的,热量超标。思来想去,还是明天再想吧。做完这个决定,你忍不住开了一包薯片。

最终,考研没开始,创业没头绪,减肥也没了下文。不仅如此,你还陷入自律而不得的焦虑中,身心俱疲。

看起来积极自律,实则陷入了内耗的漩涡中。

古有纸上谈兵,现有计划书里谈自律。

计划书里的自律,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生活没有任何变化,你还是那个只活在想象中的你。

准确说来,还不如原来的你。

这样的伪装自律产生的大量内耗,把你的积极情绪都消灭了,使你看起来颓丧极了。

某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的能量很大,只是损耗在冲突、恐惧、无事忙碌的喋喋不休当中。”

焦虑、自责、纠结……这些看不见的内耗一步步蚕食着我们,而我们却一无所知。

犹豫来、犹豫去,总说我没想好,你的身体就会像一台空转的机器,无法开始。

你的焦虑,在于你一心想改变现状,走出舒适区,却发现有心无力。

殊不知,假装自律,只是因为你的潜意识里,还能接受现状。

03

假装自律,

是因为缺乏一定要改变的动机

在东京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32岁的老将苏炳添,再次震惊了亚洲。9秒83,新的亚洲记录由他创造。

早在年,苏炳添就已经拿到了全运会的亚军,也跑到了他当时的最好水平10秒06。可是在整个年,他却没有取得任何的明显进步。一整年的努力却没有成效,换成一般人,可能已经心灰意冷了。

但他不想放弃,想证明短跑天赋一般的黄种人,也能跑进10秒大关。于是,他以跑进10秒为目标,更加刻苦的投入到训练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比赛中,苏炳添跑出了9秒99的好成绩,成为了首位晋级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

他的教练曾经说:“他看重一件事情就会认真去做。”

正是这种对目标强烈的向往所带来的自律,让他连平常走路都在练习,睡前还会反复回想奔跑的过程。

为了保持来之不易的状态,他坚持每天晚上10点睡觉,不带手机;坚持不喝酒,不吃猪肉;坚持夜以继日的枯燥练习。

可以说,是千百个自律的日夜,成就了现在的苏神。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影响一个人表现最底层的原因,能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为。

内心的强大动力,让人内心沸腾,指挥着大脑调动一切能量对抗懈怠,攻坚每一个小目标。

这个动力带来的意志力,像是不断扬起的马鞭,驱使着你向目标奔去,哪怕耗尽洪荒之力。

04

结语

《改变心理学》一书指出:改变本身就是很容易失败的。一个人在成功之前,总要尝试多次的失败。

当你假装自律时,心里已经有个声音告诉你:“我应该改变了”。

那么,请放下你的手机,给自己定个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的小目标,立刻就去做吧。

哪怕你坚持了一段时间,想偷懒了也没关系。要知道,适当的暂停,是为了能跑得更远。

有的人在偷懒时放弃了自己,一边苛责命运的不公,一边抱怨:“我努力了,可是没用啊。”

有的人在偷懒时暗暗蓄力,随时准备出发。

但愿你,是后面一种。

作者简介:遇小安,在文字中体验生活百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