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85岁的商丘籍书法家袁鸿典将亲笔书写的“大汉之源”横幅,赠送给中国永城国际万人徒步大赛组委会,预祝将于11月11日举办的中国永城国际万人徒步大赛圆满成功。“大汉之源”四个大字功力深厚,遒劲有力。不但显示了书法艺术与体育赛事的相互融合,也体现出了此次徒步大赛的主题。近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文化路一处小区里,记者采访到了袁鸿典。生活赐予他源头活水这是一间普通的平房,靠窗摆放着一个宽大的书案,书案上大大小小的毛笔,墨水,宣纸,镇尺等一样俱全。墙上挂着书家赠送的两幅书法条幅。简易的书架上有《书法·章法》《书法大字典》等书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袁鸿典,退休前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他从6岁起,进私塾,学写毛笔字,受到私塾老师的严格要求。那时候,毛笔是唯一的书写工具,写不好毛笔字寸步难行。童年时期的刻苦练习,为他日后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写好一笔一画的习惯,一直伴随他终生。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里,也一直保持着写毛笔字的习惯。袁老师先后在老家柘城县农村的几所中小学教书。虽然大多数时候所担的课程是数学,但由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国学文化的基础十分扎实。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常常抽调他去帮助写作材料。因为毛笔字写得最好,他也成了大忙人。逢年过节,亲戚邻居门上贴的春联,要他写;村里人家平时有了红白事,请他写;学校里出墙报、刷标语,也都是由他出面完成。大家都说,袁老师脾气好,为人随和,无论是公事私事,随请随到,从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就这样,即使在文化荒芜的日子里,他也没放弃自己对书法的爱好。是生活,人情,逼迫着他把书写的水平一步步提高。他教过的学生还依稀记得,那时候,校园里,村头上,到处都贴着袁老师写的大字。“从前也没有想过成为什么书法家,只是多写、多练,把字写得美观大方。后来,我才开始专攻柳体,又学习了王羲之的《十七帖》,阅读了舒同、启功等大师的作品,让自己的书写路径逐步向名人大家靠近。”袁鸿典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说起话来仍然铿锵有力,思路敏捷。时代召唤他与时俱进年从教育战线退休之后,袁鸿典把练习书法当做了生活中的必修课。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从没有停止过书法练习的脚步。除此之外,他还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