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是什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1222/4541952.html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也有人说成:焦、浓、重、淡、清,所讲的意思基本相同。书法创作中墨色的对比,墨色渐变,通过技巧显现出不一样的层次:焦对浓、浓对淡、重对干、淡对湿、清对焦。
焦浓重淡清浓淡干湿焦第一:点水化墨,用墨点水有经验的书法家,案头放一个水盅,现在专业院校学生都放一个六格九格的调色盘,墨色的变化用水是关键,“浓淡干湿枯”全靠用水来调节。林散之、黄宾虹两位大师认为,“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浓淡、干湿、苍润、等等墨色变化,需用“墨调水”“水调墨”去完成。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话。
意思是说,人活一口气,书法用水,水便造成了书法的气息流通,如果从头到尾一黑到底,哪怕写得再好,黑成一片“死气”沉沉,用水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对墨的控制和对水的控制都非常重要,如何用水?用什么水?毛笔吃水几分?蘸墨点水和水笔点墨的分寸,每个书家,每个老师都讲的不同,因为使用的纸张和使用的毛笔不同,书写的书体不同,这个没有“圣旨”,全靠自己反复实验探索,才能有所体会,有条件的话,可以让老师当面示范给您看,平时做个专项练习,用墨和用水调配来找感觉。
第二:墨色的变化同宣纸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用纸通常是三种,生宣、熟宣、半生半熟,每种纸都像每个人一样,人有人性,纸有纸性,人吃饭的饭量不同,纸张吃墨水多少也不同。生宣吃墨性强,狂草草书吃墨性强,他们俩比较配半生不熟的吃墨一般,行书及小行草吃墨也一般,他们俩比较配。熟宣是通过处理过的一种宣纸,吃墨少,小楷和大楷榜书用熟宣来写,他们俩比较配。
书写节奏经验:淡墨要快,浓墨要慢,枯墨要缓,湿墨要急……说到这里,又涉及到用笔的问题,王羲之《书论》记载:“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这句话是经验中的经验,流传了多年,字字经典。意思是:纸太硬了就用软一点的毛笔,硬纸吸水性弱,要用湿墨。如果纸很软的话,用硬一点的毛笔配合微浓的墨水,这样力量就能写进去。如果纸张不软不硬的话,毛笔选择也要不软不硬,用墨选择性就更大了。这个是用墨、用纸、用墨的诀窍,四海易术写了一辈子,基本上围绕着这个原则去实践的。
第三:字势和墨性每种字体用墨情况不同,古人留下了很多实战经验。宋朝有一个叫姜夔的书法家,他在《续书谱》中描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书,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浓墨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这也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选择什么字体?第二个把控怎样的节奏?字体不同连接搭笔自然就不同,静态的字体,字字独立,动态的字体,一字连,二字连,三字连,数字连。长短粗细各不相同所产生的“势”也不同,这样快慢就自然产生,因此根据字体来选择用墨、用纸、用笔。
古人留下了四字顺口溜“笔墨纸砚”,古人把墨放在笔的后面,墨在书写创作中比纸更加重要,如今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有90%的人认为只纸比墨重要,四海易术认为这是错误的。第四:墨的浓淡跟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太浓的墨,用很软的毛笔,用较软的宣纸,写出来的感觉像细筷子搅蜂蜜,搅都搅不动一样,这就是最明显的笔墨不合。各位书友,您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用墨从润到燥,由浓到枯,这同行笔速度有直接的关系,行笔慢,纸上容易吃墨,显得厚重。行笔快,纸张不留墨,过快就形成了枯笔。书写想快又想有节奏感,那就用淡墨去化解,比较稀,行笔自然就少了阻力,(董其昌喜欢这样做),古人总结了一个经验“饱笔须快,渴笔宜慢,切忌一字一蘸墨”。
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之作,一笔之下从浓到枯,《兰亭序》《祭姪文稿》……当下书家经验,一笔不能低于五字,八九字为宜(楷书除外)。
今天内容讲的太多,关于用墨,还有一些经验,下次再分享,我是四海易术,每天分享一点书法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