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e阅读精彩畅听以铜为纸,以刀

铜器在古代是珍贵的器物,刻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汉族錾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变,所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年经国务院批准,刻铜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都有代表性的刻铜技艺,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了解一下山西平遥古城的刻铜技艺。

铜刻,即直接操刀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镌刻之工艺。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刻铜艺人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借以再现书画神韵。刻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还要有精湛的铜刻技艺,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平遥刻铜

刻铜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而清,錾刻日渐成熟进入兴盛期,刀刻如写,刻铜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平遥刻铜艺术的古代传人无从考据,但是嘉庆年间已经有专门从事刻铜的手艺人存在了。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平遥城内就有几家刻铜铺相继成立,如“永宜昌刻铜铺”“广奉昌刻铜”等。

如今在平遥县城有一位刻铜艺人,叫王维民,是平遥刻铜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晋中市非遗代表项目平遥文房刻铜传承人。他痴心于研究刻铜艺术,少年时期就开始研习,在传承刻铜技艺这条路上,坚持数十年,手下刻铜,蔚然大观。

平遥刻铜艺人王维民

王维民,王氏平遥刻铜第一代,始于师承张樾丞的曾祖父王文魁。清朝光绪十九年(年),王文魁到天津的平遥“日升昌”分号任职,因经商需要经常往来于京津两地。在此期间他被京城精美绝伦的刻铜技艺吸引,于是向刻铜名店“同古堂”的张樾丞大师求艺。后来,王文魁回到平遥,也将所学的刻铜技艺带回了家乡。第二代传人,是王维民的祖父王慎言。在他的继承和开发下,刻铜技艺风格具有了平遥地方特色文化。第三代传人就是王维民。

平遥文房刻铜制作,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从选材、裁板、焊制、初步打磨,到画稿、凿刻等,工序比较繁琐,工艺也比较复杂,耗时较长。平遥刻铜,主要是以文房案头文具为主,一般有铜墨盒、铜镇尺、镇纸等。王维民最常刻的就是铜墨盒,方寸之间,尽显雅趣。以前,他的作品多是临摹而成,现在则是自己创作的居多,题材多种多样,一般有佛道像、历史人物、风景图案、动植物怡情图案等。王维民的刻铜技艺

王维民最喜欢刻画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有林黛玉、贾宝玉、秦可卿、薛宝钗等红楼人物,也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粟裕等元帅和将军,还有历史人物故事组合,如《二十四孝》等。王维民曾刻过画家齐白石的头像,老人的发丝和胡须根根分明,仙风道骨,神韵尽显。这件作品制成之后王维民非常喜欢,珍藏了许久不舍得出手,“因为我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的头像适合刻铜,刻出来有一种水墨效果。”王维民说。

在中国画中人物画最难,要想塑造好一个人物,“开脸”最重要。王维民在刻画人物时,习惯在确定人物的脸形轮廓后,先刻鼻子,形成人物脸部的中轴线,然后再刻眼睛,先左后右。在刻眼线时不能边看边刻,必须凭手感一刀而就,而线条的效果,取决于錾子行走的速度和锤子打击的力度。王维民的刻铜工艺,常以白描线条为主,线条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功底如何,尤其长线条,比较难刻,刻的时候要一气呵成才能流畅,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实践。

刻铜者在镌刻操作时,必须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集中精力,凿刻要手、锤、刀协调一致,才能刻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个笔画都不能错,万一刻错,这个作品就作废了,因为那是不可更改的。 

如今,他的手艺,已臻刻铜的最高境界——虽刻犹写。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国刻铜业行家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并给他起了个尊号——刻铜高手“维先生”。

平遥文房刻铜作品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欣赏性,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是文人雅士情有独钟的珍藏品。近年来收藏热兴起,王维民的作品也被众多藏家所收藏,不少收藏家还慕名前来定制作品。

刻铜工匠在过去是一种职业,但在当下其意义又远超于其职业本身,匠人用原始的自然材料通过一双巧手化平凡为神奇,更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品质,一种文化传承。

《刻铜》的音频资源已上传至国家公共文化云,您可以扫描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