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515/
初心闪亮,自带光芒
文/《语文周报》总编辑助理郭丽杰
每当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每当在库房里看到一车一车的报纸整装待发,每当接到失去“手机自由”的高中孩子们从校园电话亭里拨出的电话……作为一名编辑,我都会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在编辑的案头笔耕了十几年,这份工作与我的人生旅程已经密不可分。自从集团公司开展“爱出版、作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以来,我和同事们在学习和思考中不断追问: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作为一名出版从业者,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
《语文周报》年春季新学期样报
爱出版:
从一封78岁老人的来信说起
年4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的读者来信。拆开普通的信封,抽出普通的信纸,刚读了几句,我就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这是山东省安丘市一位78岁的阿姨亲笔写下的一封信,一共三页。第一页写着大大的几个字:我爱《语文周报》。在信中,阿姨诉说了自己和《语文周报》的情缘。从年担任民办教师开始,她就自费订阅各种报刊。最近十来年,《语文周报》是她订阅的首选之一。每到年底,她都会把当年的《语文周报》装订成一大本,便于收藏。她说:“《语文周报》是我精神的顶梁柱,越看越高兴,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有兴趣。”
在信中,阿姨对《语文周报》上的专版栏目如数家珍,她说,读了上个月《语文周报》“创刊30周年特别纪念专刊”,才知道《语文周报》已经走过30年了。阿姨感叹说:“啊!人生能有几个30年!”在信尾,她真诚地说:“我要和《语文周报》相伴到永远!”
捧着这样一封沉甸甸的信,没有人能够不动容。在办公室,我们传递着这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成的信,感动、骄傲、惭愧、振奋……万般滋味,在心头一波又一波涌起。
阿姨的来信
年是《语文周报》创刊30周年。一路走来,《语文周报》的读者遍及大江南北。年3月25日,我们特地制作了全彩色的纪念特刊,和读者一起回望、感怀30年发展历程。这位热心的阿姨,正是读完特刊上的文字,特地给我们写来了这样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语文周报》创刊30周年纪念特刊
越过山丘,发现有人等候,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今年4月,在集团开展“爱出版、作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之际,我们又重新打开这封信,站在《语文周报》进入而立之年的新起点上,再一次审视自己的初心:我们编辑出来的那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章、一份份报纸,都有无数双眼睛和我们一起阅读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读者的喜怒哀乐,在那一瞬间完美交融。这位阿姨如此,那些十几岁、正处于花样年华的中学生也是如此。
这份幸福,这份责任,无可取代。“爱出版”,是从内心出发的自然选择。
作贡献:
让名著阅读成为“香饽饽”
“爱出版”是起点,接下来,我们能做什么?作为一份面向中学生的语文类报纸,我们发现,让青少年爱上名著,既响应国家对全民阅读的号召,又呼应中考、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热点,是需要我们精耕细作的一方沃土。
于是,我们钻研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高考语文试卷,广邀名师开展名著领读。“尚书房”“名著馆”“新悦读”“跟名家学写作”“大家读吧”……各个名著阅读栏目争奇斗艳;《唐僧为啥去取经》《神奇的“海怪”》《保尔:暴风雨的儿女》《梁山好汉的“兵器谱”》等妙趣横生的文章相继出炉。我们始终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些名著,虽然我们已经是“N刷”了,但小读者是新的,我们不能懈怠,要与时俱进。在一次次集体头脑风暴之后,名著阅读成为《语文周报》上的一大亮点,既为老师、家长解决了问题,又让孩子们迈出了了解名著的第一步。
《语文周报》的名著阅读栏目
年秋季开学前夕,为了进一步适应分年级名著阅读的需求,《语文周报》又推出了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名著精华导读金刊》,以及紧扣高中统编新教材的《高中名著·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金刊》。除了精选报纸上的系列稿件,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结果,这四本《金刊》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数次加印仍供不应求。把名著阅读进行到底,这条路,走对了!
《语文周报》年秋季推出的名著金刊产品
干成事:
一组来之不易的“当代文化参与”
任务群系列稿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干成事,需要久久为功,需要“不抛弃、不放弃”。
年秋季开学,高一统编新教材的适用省份由原来的山东、海南等6省,扩大到河北、湖北等19省。这意味着,高一年级版的报纸上必须更多地体现新教材、新课标的内容。其中,最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