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酷爱文学艺术的皇帝之一,治国理政之余可谓精力旺盛,对诗词歌赋的创作也非常感兴趣。据说只要一有空,他无时无刻不在写诗,他写的诗仅清宫存档的就有4万多首,甚至超过了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总和,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产量比起他来也只是毛毛雨,真不知道清代还有这么热衷于创作的人才。
要说乾隆皇帝写的诗如何,大都褒贬不一,说什么的都说,但评价说是打油诗、顺口溜的居多。像“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就是乾隆皇帝的代表作,他晚年回忆起自己的写作生涯,心中十分满意,称自已远远超过了古代诗人。
但除了写诗之外,乾隆还有三个嗜好,都是让人不能接受的。
第一、喜欢题词。在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外出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识一下古代遗留的名胜古迹,游兴正浓,不妨在景点建筑上随手刻下自己的名字,某某到此一游,弄得整个景区乱七八糟,令人作呕。所以,景点管理部门对这种现象非常讨厌,明令禁止,甚至借助法律手段打击这种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要说这种乱涂鸦的现象,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古代的乾隆皇帝就是这类人。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有一次到杭州西湖去游玩,被西湖美景所吸引,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索性心中诗兴大发,忙派人拿来纸笔,写下赞美西湖的美妙诗篇,作为皇上的题词,地方官员不敢怠慢,马上刻碑立柱,以此留念。
到了乾隆年间,相比他爷爷,乾隆皇帝对外出旅游更加感兴趣,西湖这么好的地方,自然他不会放过。来到景点以后,发现他爷爷康熙的题词碑牌比比皆是,心里觉得要和老子较量一下,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创作型皇帝,于是信手就题了几句,地方官员立即为他刻碑留念,同样的身份,人家也不敢怠慢。于是,很搞笑,像这个景点就出现了祖孙题词碑,前面是爷爷的字,后面是孙子的诗,双面石碑又成了后人的观赏之处。
苏州木渎镇的严家花园,是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诗选家沈德潜的居所,后落入严家之手,成为“严家花园”,占地16亩,全园由春夏秋冬四个特色小景区组成,景区青石、黄石堆砌的假山,琳琅满目,流光异彩。这可乐坏了乾隆皇帝,他十分高兴,作为一国之君,没有他去不了的地方,他六巡江南,在此频频小憩。
当地人不怕皇帝老爷子到访,但是害怕的就是老爷子诗兴大发,他才华一旦发飙,你就得伺候着,他写了不知其数的诗词,歌赋,每篇都得让吟诵,当作范文,一些大臣和上了年纪的地方官员,更是对此无可奈何,不背他的大作吧,你是看不起皇上,哪还了得?背吧,岁月不饶人,他的那些词句,还真让人难以记住。于是不少地方官员想出了办法,在自家里都装上御笔,县衙,客厅,宿舍都装裱上,布置得家家像展览馆似的。乾隆见后,大喜,我的个天,我真是文学奇才,我的作品竟如此受欢迎!索性一发而不可收。如此下去,这真苦了那些地方官员、朝中大臣,皇上的作品你保存不尽、学习不完,连死的想法都有。
据传,乾隆皇帝六巡江南时,曾经有一次在苏州古城西南西山岛村遇到了一位姓殷的姑娘,乾隆老爷子见人家长得眉清目秀,心中窃喜,索性做人家思想工作,想占为已为。面对皇帝的巨大的诱惑,殷氏难以抗拒,很快成了皇帝的女人。经皇上宠幸后,殷氏为乾隆生下了一名公主,由于出的是公差,乾隆恐怕影响不好,干脆只认女儿不认妻,把人家安置在东村敬修堂内,后来再也没和皇上见过面。由于是皇帝的女人,普通百姓也不敢上门提亲,害得殷氏简直就成了活寡妇,孤苦伶仃过完了下半生。
最终,年轻的殷氏面对皇帝的薄情寡义郁郁而终。殷氏死后,乾隆皇帝十分伤心,回忆往事心生悲痛,于是亲笔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祭文,表达心中对殷姑娘的缅怀之情。多年后,乾隆皇帝对这起风流事件矢口否认,但是有诗文为证,乾隆皇帝也只能哑口无言了,并且坊间不少官员都能对这些文章背诵如流,他们早把皇帝的作品当作了教材,甚至大堂高悬当作了条幅。乾隆无奈,本想保留一个好的名声,却又弄得满城风雨,颠覆了自己的形象,看来都是创作惹的祸啊?
第二、乾隆喜欢在收藏字画上评论、用印。乾隆皇帝还有一个嗜好,那就是喜欢在古代珍奇字画上乱加评论。在宝岛台湾的博物院里,保存着一幅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大作,该贴系书圣当年亲笔,书法艺术功底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是无价之宝。可到了乾隆手里,这幅大作就难逃一劫了。乾隆老爷子每看一遍,就欣喜若狂一次,书兴大发,批上几个字,如此以来,原稿仅二十八字,经乾隆皇帝一折腾,就又多了五十多字,而且又加大加宽了,原来乾隆让人装裱了一下,留下足够的空间,加大了评语书写量。
最后,他还不尽兴,索性对书圣的书法造诣用了一个“神”字进行点评,该字独点篇幅中间,十分显眼。乾隆皇帝现在想必含笑九泉,他的良苦用心这次终于达到了目的,不错,他的评论最终随着书圣的真迹流传下来。但后世不少书法爱好者对乾隆的做法感到恶心,觉得好好的一件艺术品让他给糟蹋了。据不完全统计,被乾隆皇帝糟蹋的书画艺术作品多达上百幅,上面统统都是他的点评和盖章,密密码码地,像是一件美玉上爬满了苍蝇。
第三、喜欢卖弄才华。乾隆皇帝自认博学多才,常常拿所学的知识考验别人。清代诗人赵翼曾在军机处任过一段时间的职位,有一次南方叛乱,个别地区趁机有起义的念头。赵翼作为分管军机大臣,有责任平定叛乱,安抚民心。但是,事情发生了,按照规定,这种事情必须上报皇上,让皇上拍板。所以赵翼十万火急,风尘仆仆赶往皇宫面奏圣上,乾隆什么也不说,提起案头大笔,批示“埋根首禁”四个字,递给了赵翼。赵翼接过皇帝亲笔批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又找来纪晓岚来帮忙指点一下其中的奥秘,纪晓岚也不太明白皇帝的意图。
其实公文么,是不需要咬文嚼字的,要求言简意赅,只要对方能看懂就行。你说在这个节骨眼上,乾隆老爷子还能有心情舞文弄墨,真应了那句老话--皇帝不急太监急。赵翼最后为了解皇上意图,就托了文武百官全面出动,据说在《后汉书》里找到了类似的一个典故,起初大家还弄不太明白,大概就是同意出兵镇压的意思。乾隆为显露一下才华,有必要搞成这样么?也真是太能装了。
据说还有一次,乾隆皇帝想外出走走,于是一帮文武大臣就左右跟随,到了风景迷人的西子湖畔。乾隆老爷子在众太监、婢女的搀扶下,顺着湖边长堤溜达,春风扑面,阳光和煦,顿时心里十分舒服,不由自主地唤来左右笔墨伺候,随手写下“虫二”两字。随后交给了大臣们,大臣们知道坏了,皇帝老爷子又要考大家了,弄不好乌纱帽可要掉啊。大家你看我,我望你,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就请来了才高八斗的纪晓岚,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
纪晓岚看皇帝老爷子一会儿望天,一会儿看着树枝,心里也十分纳闷。他独自想了一会儿,突然一拍脑袋有了,繁体字风字,里面是个虫,月字脱了马甲里面是个二字,虫二两字都没有边框,皇帝的意思不会儿是风月无边吧,意在赞美这西湖的景色十分优美?有了,肯定是皇帝老爷子想为这景区题词,于是就忙叫来地方官员,风虫二两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景区。后来乾隆皇帝见大家明确了他的心思十分高兴,还是我纪大烟袋深明朕意,不亏为朕的爱卿聪明过人啊!在笔者看来,这个故事只是后人的演义罢了,纪晓岚连这都猜得出来,那还了得!
遗憾的是,这位爱捉弄人,自认雄才大略的皇帝老爷子既没给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篇,又没有留下价值连城的画作,不少学者认为他的文学创作并不惊世骇俗,只能称得上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而已,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果乾隆皇帝地下有知的话,他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无奈,不是有一句话么,诗人都是死在批评家手里,你的作品孬好,读者说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