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玄宗时期,因为杨妃虢国宠盛,大建行宫,无数宫娥们被拘束于深宫内。作为一种排遣,宫娥们写诗于红叶上,使之随御沟水漂流。
一日,诗人顾况在闲暇时于上阳宫宫廷苑囿内游玩,看到从宫墙内飘来一片梧桐树叶,上面写有一首诗:“旧宠悲秋扇,新思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去接流人。”顾况看到以后写了一首和诗:“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这首诗后来被帝王看到,许多宫女因此获得自由。
诗歌总被题写在更为坚实的介质上——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它们似乎要承载着诗句永远地沉寂而长寿下去。而或许,诗歌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寂寞与漫长。
赫尔曼·黑塞在《写在沙上》中写道:“世间美好和迷人的事物,都只是一片薄雾,一阵飞雪,因为珍贵而可爱的东西,全都不可能长存。”只有当宫娥低回婉转的惆怅,际遇那薄薄的一片悲秋的红叶,其脆弱与悲情才尽显。
时间来到当下,何为诗歌?诗歌应该写在怎样的介质上?诗歌该以怎样的内容更准确地描摹我们的情绪与新的景观?诗歌又该怎样被阅读才能抵达更多人?
年轻人们在怎样写诗?以小红书平台为例,数据显示,该平台上,与诗歌相关的笔记已超过两百万,这些诗歌来自近九十万名创作者,每周有超过万人阅读诗歌相关内容,其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75.38%,19-22岁用户占比21.12%,年轻人已成为网络上读诗、写诗的绝对主力。
比起之前循规蹈矩的写作,年轻人们正在重新定义诗歌。
“世界总有一个角落,可以放下诗歌的自由”
年轻人将诗歌从书斋案头带到大千世界。
创作者
隔花人介绍自己是“地摊诗人”“带着诗歌上街去”,她认为:“相比于书桌前的创作,我更想走上街去,走到哪写到哪,想到什么写什么。一面墙,一辆车,一棵树,一面镜子都可以成为诗歌的容器或载体。……我相信,世界总有一个角落,可以放下诗歌的自由。”隔花人的“纸张”可以是街头、田野中的任何事物,她为目之所见的所有引发诗情的场景拍下照片,然后“题写”与这一场景相匹配的诗句。图片来自
隔花人这让人想到站在现代艺术开端的印象派。当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去到光线充沛且变幻不定的室外、去到正从中世纪的阴暗污浊中脱胎换骨的巴黎街道时,他们敏锐地觉察到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早期古典主义的绘画方式与风格早已暮气沉沉,新的城市、新的景观冲击着艺术家们的所有孔窍。他们决心捕捉稍纵即逝的感受并描绘新的生活。于是,急迫的、粗加工的、草图般涂抹的画法代替了“高贵风格”的细腻优雅,印象派画家以模糊、斑斓的图像定格他们所见的情境,并营造着浓郁的情绪氛围。虽然评论家们将这些画作斥为“没成型的墙纸也比这成熟得多”,但这些一意孤行的艺术家,真实地面对了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时代,并最终成功了。
莫奈《威斯敏斯特下的泰晤士河》类比之下,当代年轻人写诗同样具有某种近乎转瞬即逝的“写生性”,她们更加在意新的事物,更敏锐地觉察着自己的情绪,对世界有更多的关怀,她们以词语为砖瓦,形塑着当代城市空间中人的精神景观。如
隔花人所言:“如果生活是荒芜的沙漠,那么我们看向哪里,哪里就有了水源。因为我们的眼睛正不慌不忙地流淌着诗意。”面对一个更加碎片化的、更分裂的、更视觉化与消费主义的时代,这些自名为“地摊诗人”“街头诗人”应对和描写这个时代的方式就是逸笔草草地记下新的景观、新的情绪。
同时,年轻的写作者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