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历史之摸鱼儿雁丘词

摸鱼儿·雁丘词(金)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乙丑岁,即金章宗泰和五年(),时年十六岁的元好问,去山西大同参加科举考试。路上听见一个捕雁者说,今天捕捉了一只大雁,另一只脱网的大雁在天空盘旋悲鸣,久久不愿离去。捕雁者于是将捕捉到的大雁杀死,另一只大雁竟然投于地而死。词人深为感动,向捕雁者买下这两只大雁,葬之于汾水之滨,垒石为标识,号曰“雁丘”。

世人皆有感情,不曾想大雁也有如此深情。所以,词人开篇就劈天盖地来了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正是这叩天一问,道尽了人世间多少痴情。从此,大雁成为爱情忠贞的象征。大雁为何要殉情而死?因为天南地北,它们曾一起从南飞到北,再从北飞到南,在这漫漫路途上,它们已用老翅共飞了多回寒暑。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李商隐笔下的生死相许;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李清照的淡淡忧伤;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生死相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的爱而不得;

这人世间如大雁一样的痴儿女何其多哉!看那万里层云,千山与暮雪,“我”形单影只,又要向哪里飞去呢?

横汾水畔,当年汉武帝横渡时,箫鼓四起,何等热闹,如今斯人已去,徒留寂寞,只见荒烟依旧,草木丛生,秋风萧瑟。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谁能永世不灭呢?当然不能。“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这就是汉武帝留给我们的永恒话题。

想为两只大雁招魂,又有什么用?雁魂也暗自在风雨中啼哭。这里表现了词人对于大雁遭遇的深切同情。词人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会与无情的莺燕一样,都变为黄土。千秋万古,它们将与世长存。“我”为它们垒个雁丘,是为了留待骚人墨客,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纪念它们。

大雁用自己的生死相许,让词人明白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真谛。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世间的真情显得多么可贵。记住这只大雁,珍惜身边的真情,认认真真爱一次,为自己也为那个你深爱着的人。

年少时,少不更事,功课没有做多少,却迷恋上了武侠小说。某天看到金庸先生的小说《神雕侠侣》时,书里这段情诗真是让我无比惊艳。我无法想象恶毒的赤练仙子李莫愁也会有感情,也配谈感情,但在那个烈焰烧身的时刻,李仙子仍在吟诵“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时,我竟然被感动到泪目,可以说是一首诗让我记住了一本书,一首诗让我成了金庸先生的铁粉,直至崇拜如今,无法自拔。

世人皆知唐诗宋词元曲为中华瑰宝,其实元好问正是把金词变为散曲的第一人。年,他写成第一首散曲《三奠子》。当然,更出名的是他这首万人传诵的《骤雨打新荷》:

占位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占位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从教二轮,来往如梭。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年,蒙宋联军灭掉金朝,45岁的元好问沦为亡国遗臣,其中同行还有好友枢密院判白华的儿子,未来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仆。

他们当作俘虏被押往山东,沿途所见尽是血水残肢。蒙军叫嚣着挥动皮鞭,狠狠抽打体力不支的掉队官员。

元好问紧紧拉着白朴的小手,叮嘱他低头专心走路。母国已经彻底烟消云散,悲楚真情却笼罩在心目之间。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元好问全家被关进战俘营,生存条件还不如贫困户。白朴受惊过度发起高烧,靠他搂抱六天六夜才悠悠转醒。

囚禁生活艰难屈辱,元好问只能借诗文宣泄心怀。每次向白朴讲解早期诗作,想起眼下情处境唯有喟然叹息。

三年后,金国俘虏被集体遣散,元好问准备返回太原老家。

听说白华在真定做大官,他改变路线先送白朴回家。老白没想到儿子居然还活着,当场作诗答谢老朋友。

元好问在国破家亡中挣扎。白华先投南宋、后降蒙古,荣华富贵从来没间断过。

昔年同为金臣,以诗会友其乐融融。

今日身份悬殊,各自安好后会无期。

白府大门外,白朴拽着元好问的衣角号啕大哭。

元好问坐在父亲书桌前,默默擦掉案头上的灰尘。

他取名号为遗山先生,开始整理自己大半生的诗作。那些读过的书和经过的事,绵延不绝般在纸笔间流淌。

蒙元宰相耶律楚材慕名拜访,极力邀请元好问进京做官。他婉言谢绝,那一年,元好问已经50岁了,他要努力为自己做些事情。

《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

《锦禨》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续夷坚志》四卷、《中州集》十卷

《唐诗鼓吹》十卷、《遗山乐府》五卷

远离世间纷纷扰扰,元好问好像找到陵川求学的记忆。他为自己保留的至情至性,从家国命运又回归感天悟地。

元好问花费十年时光,将满腹诗书转化为卷卷著作。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