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器物中,有一种雅致的存在,叫都承盘。都,在这里应该读成“dou”,都承盘,就是什么都能承受的盘子。无论文房闺房,凡是琐粹器物,只要往盘里一扔,就此一切都妥当了。今天许多人讲文房器物,其实那主要是明清文人的书斋雅趣和闲情。中国古代文化,在先秦是庄严肃穆的诸子百家,在秦汉是典雅华丽的楚辞汉赋,在两晋是微妙清通的魏晋玄谈,在唐宋是诗词,在宋至明中期,是理学的异军突起,在明中晚期至清初,则是明清小品、文房闲趣和笔记小说。明清文人们,事无巨细,都喜欢写下来。仿佛那一处庭院、一间雅室、一件器物、一片花草、一点心得、一缕情思,便是人生微言大义,生活之清净佛土。明清文人的闲散小品太多了。张岱的西湖,李渔的偶寄,张潮的幽幽一梦,陈继儒的小窗怡情,所有的这些长篇又清雅的文字,其实都只写了一个字,叫做“趣”。情趣、雅趣、志趣,都在其中——这人生一个“趣”字,就是他们对身心的出离,对生死苦乐的超越。而小小的都承盘,在这其中,是非常格致,非常有趣的一种存在。它庄敬无言,胜过了多少啰嗦。我们不妨想象某一位明清文人,身处江南的烟雨中,在黑瓦白墙里,时而茗碗炉香,时而花间丝竹,时而兰亭临摹,时而池畔观鱼这时,那件都承盘,正静默无言,安然摆在书桌上,旁边就是摊开的笔墨纸砚,半就的琐碎诗篇。它仿佛一直在说,活吧,玩吧,愿所有的幸福快乐都归你,所有的辛苦委屈,我来承担。王世襄的鸡翅木都承盘都承盘是寂寞的。王世襄先生写《明式家具研究》,里面什么家具都有,共件之多,唯独都承盘冷冷清清只有一件,收录在该书“其他类”之戊26中,名“栏杆式都承盘”。◎王世襄旧藏明鸡翅木都承盘(上海博物馆藏)这件都承盘十分精美,古人雅致生活和书卷气息的“残留”十分浓郁,里里外外都浸透着人心和时光的温度。王世襄先生介绍说:“都承盘”,有时写作“都丞盘”、“都盛盘”或“都珍盘”。这是一种用以置放文具、文玩等的案头小型家具。从传世实物来看,清代比明代更为流行,式样颇多,有的高低分层,制作繁琐。然而,虽说流行,但很意外的是,在古籍中鲜少有“都承盘”的身影。《长物志》《考槃馀事》《遵生八笺》《格古要论》这一类写文人器物的书籍,都没有看见“都承盘”的条目。看来它的特征果然就是“隐形”,不会像琴棋书画、笔墨纸砚那样一直刷存在感。王世襄书中的这件鸡翅木都承盘,也没说明是收藏于何处,有着怎样的故事。只知这盘子呈方形,四面做成井字形栏杆,北京匠师称为风车式,所以也叫“风车式都承盘”。另外,这件都承盘的构造也比较特殊。王世襄描述道:“三面盘墙,均用整板,板端出长榫,和四根角柱榫卯相交,与常见的攒框打槽装板结构不同。它为制作墙柱结构家具提供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做法。”但具体是怎样的“值得注意”,我辈不才,也只有专业人士才懂了。后来,这件都承盘和王世襄的其他几十件家具一起,捐赠了给上海博物馆,如今正放在橱窗里作为文物供人们观赏。总之,这是一件比较少见的从古流传至今的都承盘,可说是都承盘的经典。如今,市场上出现的很多新作的都承盘,都是完全模仿这件制作的。顺便一说,王世襄另有一件“清中期黑漆描金山水纹篾胎都承盘”,比这件外形更简约,是单层结构,也更像个“盘子”,于年11月在中国嘉德“王世襄先生藏工艺品”专场中拍出。古代只有一个人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