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戏子到戏剧大家中国第一部戏剧全史出

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曾这样评价这位戏剧家,

“他是继王国维之后,对中国戏曲发展作通史性研究的戏剧理论家。”

从江湖中行走的少年戏子,逆袭为敢为天下先,从舞台艺术角度架构中国戏剧全史的第一人,他的故事已然成为传奇。

作者:王文婧

年的一天,50岁的周贻白终于修改完成了《中国戏剧史》书稿,这一天他等了十多年。

三卷本,约40万字,后经修订更名为《中国戏剧史长编》的这一大部头历经了从七七事变到解放战争的战火。为了躲避敌伪的监控,周贻白先生在写作过程中颠沛流离,辗转各地。

在现代人看来,演而优则唱,演而优则导稀松平常,却很少听说有从演员跨界到学者的,而周贻白偏偏做到了,还做到了极致。

▲周贻白(-)

投身戏剧创作

年,在革命时局中迷惘的失意青年周贻白偶遇了田汉的表舅父蒋寿世,这次会面成为周贻白重启戏剧人生的关键。

对于田汉,周贻白早有耳闻。他曾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了创造社,倡导新文学,与妻子易漱瑜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回忆起十年前,十七岁的周贻白迫于生计在长沙社会教育新剧团的文明戏班谋得了一个扮丑角的差事,生活苦得很,收入少时只能吃棒子面锅巴就凉水,练功时还曾摔断脊柱,险些丧命。

彼时,五四运动爆发,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哲学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周贻白决定结束漂泊不定的戏子生涯。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武昌师范大学冒名旁听了一个学期,接触到中西方思想家典籍,之后开始相继为《湖南自治新报》副刊、《湖南工报》撰稿,坚定了做学问的决心。

剪不断,理还乱,少年演戏的经历已经深深印刻在周贻白的生命中。出于对戏剧深沉的热爱,他与蒋寿世一同踏上了去上海寻找田汉的旅程。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周贻白结识了田汉、欧阳予倩、唐槐秋、向培良等人,先后参与了南国社、中国旅行剧团和上海狂飙社等剧团,成为上海孤岛和沦陷期最丰产的剧作家之一,创作了包括《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花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连环计》《天之骄子》在内的二十多部戏剧、电影剧本。

▲年7月,与中国旅行剧团团长唐槐秋摄于上海浦东大楼前。

其中,年在上海公演的《李香君》还拍成了电影,在周贻白众多作品中堪称经典。

批评家将《李香君》比作在“孤岛淫靡的氛围”里的“一盏黑夜中的明灯,它告诉我们国可以破,家可以亡,但人心不可以死,灵魂不可以出卖。”

▲年影片《李香君》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时期,周贻白曾因发表无产阶级言论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出狱后的周贻白在组建上海狂飙社未果后,经朋友介绍来到福建泉州私立中学和西隅师范学校教授国文。人杰地灵的泉州给予了他自由的学术空间,周贻白开始调研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等剧种,他对戏剧史的研究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发愤著书

要知道写史绝非易事。

周贻白的长子周龙斌在追忆先父时曾说,

“能演、善编,史、论皆通,这样的剧人不多。先父全面涉及戏曲、话剧、电影,皆非浅尝辄止。一个没有什么文凭的江湖少年,在如此宽泛的戏剧领域里摸爬滚打,乃至成为书卷气十足的学者,似乎不可思议。应该说,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先父的特殊经历造就的。”

周贻白出生于长沙坡子街,这里是长沙商业、文化颇为繁盛的场所,也是近代人才辈出的宝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曾国藩、叶德辉。

每年6月24日,坡子街上的火宫庙都有戏班子唱戏酬神,说书的、卖艺的,五花八门,热闹非凡。由于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家中的小店经营惨淡,周贻白在长沙长郡中学读高二时便不得已辍学,做地毯学徒。

▲年,与夫人杨钰摄于上海万氏照相馆。

年,七七事变爆发,上海成立了戏剧界救亡协会。

周贻白深刻体会到,早前人们把戏子看作最下等职业是多么粗陋鄙薄的观念,戏剧在革命中应该传达精神、发光发热。

于是,他租下了上海法租界拉斐德路的一个亭子间,平日一边处理协会工作,一边专注于中国戏剧史的撰写。

实际上,一年前,周贻白刚刚出版了《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等专著,但他还是不满足。在他看来,这事关民族尊严。

在年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以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系统论述国内戏剧通史的著作。

难道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还要由日本人来书写吗?

“于是,在拉斐德路的亭子间里——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幅卷起的铺盖,不顾白天与黑夜、饥饿与困倦,周贻白埋在书海里拼命地修葺他的‘戏剧长城’。”

场上案头一大家十载寒窗终始成

写史的决心有了,可究竟怎么写成了更大的难题。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作为中国戏剧史的“开山之作”珠玉在前,难以超越。于是,他另辟蹊径,从场上(即演出)为切入点,试图创作一部涵盖中国戏剧各阶段演出的发展史。或许连他自己也想不到,早年在戏班唱戏,不愿再回忆的苦日子日后竟为他的戏剧史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灵感。

在《中国戏剧史》中,周贻白首次提出了“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观点,颠覆了自王国维以来视戏曲为文学的研究模式,成为了戏剧史上的又一经典。

▲《中国戏剧史》,周贻白编著,中华书局,年出版。(图片来自网络)

抗日战争打响后,上海沦陷。因《李香君》一剧爱国情绪的散播,周贻白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列入黑名单,秘密监视,他不得不携妻儿举家搬迁至无锡,临行时最让他牵挂的竟是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数十箱书籍。

回家不到五天,周贻白的行踪便被特工站得知。在敌伪的密切监控下,他凭借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着写作的进行。

由于生活拮据,节衣缩食买来的书籍,用过后必须卖掉才能维持生计。除了必要的文献,他开始热衷于剪贴、手抄资料,特别是小唱本、年画、甚至香烟画片等小物件。从上海唱片公司淘来的戏曲唱片,配合着旧式手摇落地留声机为他单调的写作生活带来了蕴藉。

▲50年代前期,与田汉、欧阳予倩两家合影。

在子女的印象里,童年时,父亲并不称职,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戏剧史。

“他在屋里憋了三年,靠卖旧书过日子,每天只吃一碗馄饨。最后,他终于写出了《中国戏剧史》。”

次子周华斌说道。

▲年全家摄于苏州。前排右起:周贻白、女儿周湘斌、夫人杨钰;后排右起:三子周楚斌、长子周龙斌、次子周华斌。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年底,经过十余载打磨,稿凡三易的《中国戏剧史》终于完成。全书初稿71万字,装订了20厚册的稿纸,后反复推敲,去粗取精,定稿时约40万字。经田汉推荐选入“人民戏剧丛书”,于年3月在中华书局出版。

在《中国戏剧史》自序中他写道,

“寒斋书本不多,旁征博引,不免藉助他山。一瓻往来,无间雨雪,历经虽艰,不以为苦……”

这位学识渊博、热情洋溢、待人谦和的学者、戏剧大师、实干家,在他有限的生命长河中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戏剧史,还有一颗赤诚滚烫的爱国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