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案头纸 >> 案头纸资源 >> 序中怀蒋彝

序中怀蒋彝

学书法的过程中,大约是年某一天,书法傅老师说:“你可以看看蒋彝的书”。他提到的是蒋彝先生的英文专著《中国书法》①。我当即上网查阅,便下单买了英汉对照版。在家里的书架上立了半年多,最近备课的缘故才找出它来翻阅。读书以序始,这是我的阅读习惯,这次也绝不例外。美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的中文本序,质朴晓畅,记叙了与蒋先生在纽约的不多几次的往来交谊。从这篇序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两位在美的华人艺术家儒雅清隽的气质。上世纪70年代初,於梨华去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CU)访友,在朋友的办公室里见到了蒋彝。序中这段开场白特别有趣,极蕴藉。作家於梨华的文字看似藏而不漏,又实在有自己的态度。於梨华这样写道:

七十年代初,有一天,去哥伦比亚大学找一位教授,在他办公室,他为我介绍蒋彝教授,略点头、招呼。出来后我问那位朋友:“也在这里教书吗?教什么?”他说:“书法。他写了不少游记,也画画,英文都是自学的。有点才气。”我这位朋友一向自命不凡的,尤其认为自己英文造诣极深,一般人,尤其英文差的,他是瞧不起的。如果他认为某人还有才气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才气不凡的人。这以后我倒是去找了一两本《哑行者》②来看,诗情画意,别具风格,印象颇深。

这段文字记叙了序者对蒋彝的初次印象,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略点头,招呼,在美国既是礼节,又是距离。那是互不相犯的同事关系。于於梨华而言,一位是多年老友,一位是后来要成为朋友的长者③。品鉴人伦的语言放在公开且广泛传播的序里本来就暗藏一种风险,总有逢序必读的读者。於梨华那“自命不凡”的朋友极有保留性的介绍,为后文她自己对蒋彝先生的赞誉做了极好的铺垫。隔几年,於梨华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Universityat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开始教中国书法,朋友推荐选用的教材正是蒋彝先生的《中国书法》④。选课的人有八九十个,有艺术专业的,有研究远东史的,他们或许想知道一些中国书画,或一些中国山水人情;有的学生纯是好奇,混学分的人也不少。看来全世界的学生都差不多,一门课里,各种意图含苞欲放。於梨华因在前文所述的一面之缘,便打算把教科书的作者请去现身说法。她先联系哥大的朋友,但他推诿说并不熟,不如自己直接邀请。“不过他警告我,此人生性怪僻,碰钉子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我还是要来了蒋彝先生的电话号码。”可见,“哥大朋友”对於梨华很坦诚,而与同事蒋彝不仅没有私交,似乎也有点不那么投缘。至此,序中於梨华一直没言明“哥大朋友”的姓氏。其实稍微做点勾连查证就应该知道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汉学家夏志清。夏志清精通英文,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最早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学,发掘了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其个人的学术声誉也正如日中天。夏志清年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年升任为教授直到年荣休。他正是那位“自命不凡”的朋友。於梨华电话邀请,蒋先生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在他去奥本尼校区之前,邀请方已为他。因为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市内,而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校区则在市外约三小时车程的地方,於梨华为蒋彝先生订了旅舍,以俜他休息一夜。“但他一到,即向我说明他必须当天回去,因为第二天还得去另外一个大学讲授书法。那时我不太清楚他的年岁,他下车后,步履轻捷,上课时,一个半小时滔滔不绝,完全是五十岁前后的人的动作与精力。”蒋先生在於梨华的课堂上讲了一些书法基本原则,时间就差不多了。那天他带了二十多支笔去教室,还自己提前磨好了一小瓶墨汁。讲完后,有一位学生立即放了一杯汽水在他的案头。他且不喝,问大家想要看什么作品。顿时学生雀跃起来,要松柏、竹子、花卉、花鸟、山水,教室里闹成一团。最后他画了一只鸟、一束玫瑰、一幅山水和一对母女,分送给学生。没拿到作品的学生也一起拥到案头,要求他画画或写他们的名字。等到收拾完文房四宝离开那间教室,已经占用了下一堂课的15分钟。在返回纽约市等待灰狗⑤大巴的过程中,於梨华陪同演讲者吃了个便饭。他非常随和洒然,排除了第一次近距离相处的陌生感及拘束。他不喝酒,也吃得极少,但很善谈。“我这才知道他子然一身,住在哥大附近的公寓里,偶尔去他已结了婚的儿子家,做做周末的祖父。”“周末的祖父”是在美国人与自己的子女家庭既亲近又独立的形象。他多半是做他的作家、书法家、画家及教授,自由自在,乐在其中。交谈中,似乎他对一切事物都带点淡泊,但又一点不淡漠,而是如他自己形容一个上乘的书法家那样:生动的静止。第二年於梨华的书法课再次发出了邀请。“他实在是我遇到过或听过的最自在也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演讲者。”⑥这是对演讲者极高的评价。遗憾的是他回国旅行了。回到纽约后,蒋彝便去信邀请於梨华及朋友小聚,约在纽约百老汇大道九十一街的“全家福”⑦吃烧饼油条。那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蒋彝刚满脸风尘,兴高采烈。因为他回国游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又探亲访友;还收集了不少写书的资料。那天在座的还有旁人,但讲话最多的却是主人蒋先生。他说:“在外漂流几十年,回去后,真有‘于归’之感。”先生的意思定然是指远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亲切。蒋彝先生多年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先欧洲再美国,经历也这一句话被於梨华写在序里,一定是深深地触动了她内心的乡愁与思念。当天分别的画面也定格在了序者的心里。大家分散。蒋先生拎了把伞,往他的住所走。在熙攘的百老汇大道上,他悠然前行,伞在他手里前后晃,像那一次他到奥本尼校区时候背在公事包边晃荡的小墨瓶一样。他灰白的头发及穿着灰西装的身影就消失在人群中:一个风雅博学、自得其乐的哑行者。后来(年)⑧於梨华又开了书法课,用的还是蒋先生的书。再后来於梨华成为了奥本尼校区中文部的主任。有一天下了课,一个学生带着他姐姐当年在课堂里得到的画与於梨华交谈。那画上是一只鸟。他说我姐姐当时来不及请蒋先生签名,姐姐让我带来交给您,看能否烦请代交先生补签个名。“我缓缓地把画卷起:‘先生已经不在了。转告你姐姐,要好好地珍藏这张画。’”於梨华最后写道:“蒋先生不仅仅是书法家,他也是画家、文学家,更是个哲学家。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序到此也戛然而止了,纸短情深,言不尽意。《中国书法》的主要内容是-年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时,蒋先生以讲课形式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发表的。作为单行本,该书年10月在伦敦第一次出版。於梨华说得一点不错,蒋彝先生是国际知名的画家,作家,诗人。除了《中国书法》外,他还有诗画作品二十多部。其画涉及面很广,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无所不及,一生作画三千多幅,先后在世界多地展出。他所创画记体裁为世界所推崇,《英国湖滨画记》堪称典范。也许很少有人知道,Coca-Cola的中文名“可口可乐”是蒋彝翻译的。他旅居海外四十余年,有朋友均劝他娶个外国妻子。他说:“我有自己的妻子儿女,我迟早要回到祖国去。”他始终保持着中国人简朴的风范。於梨华教授请他到纽约讲学,准备专车迎送,他婉言谢绝,自乘灰狗(公共汽车)前往。同乡许德珩先生年曾为其八十冥寿画展作诗纪念。诗中有云:“遨游世界哑行者、能诗善画书法勤。不忘故里雄心在,年已七五归国欣。欣然归国南北游,山山水水记情殷。”年,“哑行者”回国与妻女团聚。年再次回国后,因集中艺术考察劳顿成疾病逝于北京。END

①(美)蒋彝:《中国书法》,外语教研与研究出版社.

②(美)蒋彝:-,诗人,画家,文学家,笔名哑行者。

③注:蒋彝比夏志清和於梨华都年长很多。

④第一版出版于年伦敦。

⑤灰狗:英文为Greyhound,美国城际州际长途大巴,也有往返于加拿大部分城市。

⑥序正文p2。

⑦纽约中餐餐馆名。

⑧注:於梨华的中文序作于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