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上个软耳朵的皇帝,他一生四起四落,逝后

白癜风现在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谁能想到,写出传颂千古《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一生中压根就没去过岳阳楼?这篇令人身临其境的传世名篇,完全是他凭着想象力杜撰的!

作为大宋朝的官员,如果仕途上不被贬谪几次,肯定不是名臣。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端坐在河南邓州的百花洲书院里,这是他名臣之路的第4次贬谪。

宋仁宗这个软耳朵,虽然守着一个“仁”字,却不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好皇帝。他热血冲天要搞什么庆历新政,才刚刚遇到一点反对的苗头,就直接撂挑子甩黑锅。

然后,一身正义的范仲淹、欧阳修、滕子京就被选中了。

来邓州几年,百花洲已被修葺成一处翠柏掩映、亭台错落的园林式建筑。范仲淹在此创建学院,沐休之余来此教教学子,偶与文人雅士吟诗唱和,不亦乐乎,不亦悲乎!

梁园虽好,岂是名臣埋骨之乡?案牍或轻,终无巨椽用笔之地!

此时,老友滕子京的来信和随信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就摆在他的案头。

看着眼前的信,范仲淹一边为老友的良政鼓掌,一边把目光投向山水泼墨的洞庭湖,仿佛看到了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看到了山河壮丽,百姓良安。

心情激动之下,他忍不住呼来童子,研磨铺纸,浮想联翩,酿到最佳处,提笔写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文人的本质是浪漫的,在人生的这杯酒里,怎么可能少得了悲喜滋味呢?

去国怀乡之忧,流言蜚语之利,一口饮下也不过是大醉一场。醒来后,又是长空如洗,心旷神怡。一代名相怎么可能把志向放在这种小资情怀上呢?

他的志向是四海升平、海晏河清,是家国富足、宇内安定。

物迁事移,春愁秋郁,这是常人之悲欢。作为一个有风骨、有抱负的政治文人,范仲淹及时止损负能量,推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大化人生观。

国士何以无双?因其气节清白、不折服于荣辱,而且勇猛精进!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成为一代名相,不是因为他曾做过什么卓越的贡献,也不是他平定西夏或造福万民,而是那种国士的无上胸襟、高尚的赤子情怀!

范仲淹一生四起三四落,欣赏他的是宋仁宗,而贬谪他的还是这个一辈子“仁义”宽厚的皇帝。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甚至还落井下石,这样的宋仁宗招揽不来“倔相公”王安石,可范仲淹却“自投罗网”,甘之如饴。

良臣择主而事。范仲淹可不只是良臣,而是名臣,是良相,是把谥号“文正”拔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无双国士。

年轻时,他劝章献太后还政仁宗,仁宗袖手旁观,被贬!

中年时,他劝仁宗不要轻易废后,仁宗任性妄为,被贬!

壮年时,他劝仁宗不可轻信吕夷简,仁宗转头把他卖了,被贬!

到了这一次庆历新政,被贬是意料之中,稳立庙堂才是不可思议。

但是,范仲淹相信赵祯!

这个皇帝虽然性子软,但心地善良,有仁有义。但凡是善良的人,都有同理心,都看不得天下人吃苦,所以,仁宗才会推行新政。

可是,范仲淹已经老了,已经60岁的他虽然满腔报国之血,却无处挥洒。

于是,他在最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襟怀又是何等博大宽广!又是何等的高尚伟岸!

先忧后而乐,忧的是万民生计、如画江山,乐的是民富国安、山水流连。

这样的文字不仅掷地有声,而且充满了宽厚的仁者情怀。

这一融入自然美景的忧人之先、乐人之后的伟大襟怀,从古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代人去思考人生、探索使命,沉淀入每一个士子文人的心灵,沉淀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

文人风骨国士魂,范仲淹的一腔热血没有白费。

在他逝世18年后,终于等来了仁宗一直召不来的王安石,举着他的大旗继续前行!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明知前面是刀剑、是深渊却九死不悔,明知前途是斧钺、是生命的终点却依旧面不改色、前仆后继!

公元年,63岁的范仲淹飞马赶赴颖州上任,距离东京汴梁只在咫尺之遥。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多年从政耗尽了他的心血,一代名相在路上阖然长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