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山
陶崇
晚来设色霞成绮,秋至回文雁作行。
借问墨池何处是,一江环绕漱琳琅。
在每个中国文人的书桌案头
都会有这样一座“山”
其大小不过盈寸,重量不过几两
却在中国文人的心中
占据了极大的分量
若是没有它
便总会觉得书桌上缺点什么
笔耕于书房这一方天地的中国文人,自来便对书房中纸墨笔砚等常用之物,有着难以割舍的喜爱。
吃穿用度可以节省,但是书房所用之物必不能省。
书斋中设长桌一张、古砚一方、旧铜水注一只、旧窑笔格一架、斑竹笔筒一个、旧窑笔洗一个、糊斗一个、水中丞一个、铜(或石)镇纸一条。这是明朝文人书房的陈设标准之一。
其中的“笔格”又称作“笔山”,这座“山”,便是中国文人心中对于书房用物品质与审美的象征。
它稳如磐石,踞在书桌的一角,担着笔墨,方便着古代文人的书写,承着他们对于雅致趣好的选择。
笔山,亦称笔架、笔搁,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具,放在案头用来架笔的工具。为古人书画时,在构思或暂息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圆转污损他物,为书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
笔山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这余年里,在无数文人雅士的雅化把玩下,它早已突破了工具这一原本属性,渐渐成为现在文人案头的趣物雅物。
清·钧釉五峰大笔山
虽南北朝时就已有笔山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
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亦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至明代,笔架已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
明晚期·青花鱼跃龙门纹笔山
七峰铜笔山
其形制多为山形,材质因时期朝代而有所差异偏好,主要有铜、瓷、石、珊瑚、玛瑙、水晶、玉、木等。
清·料仿白玉笔山
峰岚起伏者,为山形。宋鲁应龙《闲窗括异志》中有云:“远峰列如笔架”。这说明在古代山形的笔山最为多见。
清·铜笔山
“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
一方书案上,笔山峰峦起伏,香雾笼罩。巡游其中,有如群鹤萦仙,翠雾满身飞绕,几回幽梦环山行。
这山峰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全凭喜好。
雨过远山如洗。
云散落霞如绮。
嫩绿与残红,又是一般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