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简称“汉”,是湖北省的省会,武汉不仅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且还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武汉炎热多雨,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湖广熟,天下足,大武汉周围的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盛产粮食和各种农业产品,可以为几省的民众,提供充足的粮食和物产,而武汉所处的位置,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其重要性,与五省通衢的徐州比起来,更是一座不容丢失的军事重镇,命脉要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武汉境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不仅有上百座大小山峦,还有个湖泊散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四分之一,很显然,只要合理地利用这些山峦和湖泊资源,就能起到截击日方军队,消灭其有生力量,获得最大战略目的意义。
武汉的防御任务,由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官兵共同完成,前者的司令长官为李将军,后者的司令长官为陈诚。第五战区的官兵负责江北防务,而第九战区官兵的负责的任务是江南防务。
另外,在平汉铁路北京——汉口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还开辟了第一战区,目的是防止日方军队南下;在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还开辟了第三战区,亦是防备日寇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进攻。
四个战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借助修筑的坚固工事,争取作战4到6个月,挫败敌人的锐气,严重透支敌人的战力,使敌在巨大的消耗战中,成为疲师,无力再组织像样的进攻。
汤恩伯手下的军队,在这一次武汉会战,并没有得到直接派驻前线的机会,而是作为中原机动部队,随时准备策应受到日方军队攻击,而减员严重的前线防守部队。
很显然,汤恩伯不能上一线与敌战斗,而作为机动部队,留守后方,这与他的性格截然不符,但蒋某人命军政部做出如此布置,自然有保存嫡系实力的慎重考量。汤恩伯每日领兵训练,心情不佳,他几经思考,是否向蒋某人拍发一封电报,申请接受一件更为艰巨的作战任务时,在炎热的7月,一纸新的任命,发到了汤恩伯的案头。
蒋某人并没有忘记汤恩伯,他任命汤恩伯为军委会突击军军长,突击军是一只装甲精兵,也就是国军序列中的第一只装甲部队,因为这支部队需要配备装甲战车,故此在战斗开始时,肩负着反攻当先,突破敌阵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