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用甲氧沙林液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222/5229043.html
你以为这些画是拼贴的吗?那你就被画家迷惑了,不管什么拓片还是书籍残页,都是画家用笔描绘的。画家把受损的碎纸堆叠组合,书页泛着焦黄,虫儿在字纸上咬食出锯齿一般的破洞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的绘画,它以特别的技法绘画迷惑人的眼睛,如果不仔细看,真的会把它当作碎纸拼贴而成的。
这种“迷幻画”就是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八破图”。
郑达甫绘为什么叫八破图?
“八破图”因其内容常为一些破损的字纸,书卷,残破的书页,所以有一些别的叫法,“锦灰堆”、“拾破画”、“集破画”、“断简残编”、“打翻废纸篓”、“什锦屏”。那都怎么理解?
郑达甫绘“八破图”从名字剖开理解,“八”为虚数,画面的内容往往不只八件或少于八件,“八”被中国人认为时吉祥的数字。
“锦灰堆”,“灰”是垃圾的意思,文人案头残物“故纸”,故为“锦灰”。
“拾破画”中的“拾”,既是数字“十”亦兼有“捡拾”的意思。
“集破画”的“集”,谐音“吉”,也有收集,集合之意;“破”字表示了画面中破损字纸,“破”有“碎”之意,谐音“碎”,有“岁岁平安”的好彩头。
“断简残编”、“打翻废纸篓”,这些名字则是直接反映了画面内容——一堆拼凑组合在一起的书籍残页、案头废物。
“什锦屏”,“什锦”是多种“碎纸”组合之意,“什锦”来自于“什样锦”,是指各种样式的织锦,缩略为“什锦”。“什锦”即是杂烩;“屏”是“屏风”,是承载这些内容的平面。
郑佐宸绘“八破画”从到成熟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内容,带有印刷字的书页,绘有花鸟的扇面,拓片,人物画的册页,甚至后来还出现了有洋文的标签,一些瓷器、鼻烟壶也以八破图为题材。“字纸”一直是其中的主角,那“字纸”有什么深意呢?
侯长韵内画八破图鼻烟瓶所绘“字纸”有何深意?
中国文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敬惜字纸”的观念,即珍惜载有儒家经典、圣贤名字的字纸,特别是在江南地区。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吾每读圣人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
隋唐对有字的纸普遍珍惜,不仅仅限于儒家典籍,带有文字的字纸都受到重视,唐代高僧道宣的《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给出家人的仪态行为作了一些规定,其中就要求新入沙弥“不得用文字故纸拭秽。
宋代,宋人洪迈《夷坚志》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敬惜字纸”的果报故事。
元代到明中期的“敬惜字纸”随着“文昌君”信仰而也成为一种信仰,儒家,佛教,道教对于“敬惜字纸”皆训教。
明清时期善书流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惜字律》,等一些篇目中对敬惜字纸都有劝诫,在江南地区有成立一些“惜字会”,这是一种慈善机构,专门雇有清白的老实人去收集被丢弃的故纸,对收集的故纸有着完善的操作规范,在特设的炉子中焚烧。爱惜文字,珍惜字纸,是人们思想中默认的善行。
焚字塔虽没有找到文字记载“八破画”中的“字纸”意象与“敬惜字纸”有联系,但是产生于“敬惜字纸”文化土壤的“八破画”难免不受影响。“八破画”或许是一场绘画的游戏,但是将“字纸”作为表现的对象,反映出一种深入血液的文化信仰。“八破画”虽描绘的是残损的废纸,但都描绘得干净认真,对于字纸的恭敬可以得见,甚至像是宣传画,劝人向善,劝人敬圣惜字。
八破图与“百衲衣”
“八破图”对“字纸”拼接造型让我想到了佛教出家僧人所着的“百衲衣”。
虚云老和尚着百衲衣“百衲衣”是出家僧人为了破除对穿着的贪求,衣服破损后拾取别人丢弃的的碎布片,加以修补,统称为“衲衣”,也叫功德衣、无畏衣。俗话说“三餐不忘农夫苦,一饭常思佛祖恩。”出家人珍惜一粒一粟,一丝一缕,但不会执迷于饭食穿着,“苦修”不苦,是对物质欲望的摆脱,不被俗世欲望纠缠就不会苦。百衲衣即是这样的用意。
着百衲衣的老人何况农耕文明的中国,男耕女织,一粒一粟,一丝一缕,来自于身体躬行,珍视物品是对劳动的珍惜,对物品是尊重和珍惜,不浪费,不轻贱。中国人不重物质享受,但常有“物外之情”,对损坏的东西可以修补就不会丢弃,甚至对于残物舍不得丢弃,比如锔瓷这种修补的兼有再创作的工艺也是“拼凑”,巧妙的匠心设计给予破损之物新生命新面貌。
王振海六合盏但同时中国人也是不重物质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对物质的轻视来明志,表达对精神的崇高尊重,就如僧人修行之百衲衣。虚云法师言,“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要得到智慧就需要明白道理,修炼和创造福气不如惜守住手里的福气。贪恋物质享受是无穷无尽的欲望,得不得满足,得不到解脱,对于物件的享用,世人往往享受的是物件的附加价值,珍馐佳肴,锦衣华服,人们忘却了使用这些物件本来的目的,衣蔽体,食果腹。人人都需要一件“百衲衣”,“减少”即是“得到”,欲望越少越快乐。
“世间弃物,于所不弃”,弃物亦有其归处。不论是八破画,百衲衣,锔瓷,化零为整,将碎物拼凑,也是对于“合和”的一种表达,反映中国人一种价值观。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文字为内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