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文房四谱品鉴笔墨纸砚的开山之作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也。北宋的苏易简,为笔墨纸砚专门写作了《文房四谱》一书。该书被认为是品鉴笔墨纸砚的开山之作,其“一物一谱”的写作方式,对后来的《砚谱》《印典》《蟹谱》等书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文房四宝已经远离了今天大多数读书人的书房案头,但各类电子纸、电子笔、墨水屏等产品的出现,以及对手写体的再度追捧,却可看出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文房四宝情结。《文房四谱》收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分册中。如果说“文以载道”,那么“载文”的,如今的主流是各类数码产品,在传统社会,则是笔墨纸砚。今天人们对数码产品的热衷产生了各种深度的测评文章,这份热情如果放到北宋,就是苏易简为笔墨纸砚专门写就了《文房四谱》一书。▲苏易简画像《文房四谱》编排有序且统一。有笔谱两卷,砚谱、纸谱、墨谱各一卷,共五卷,每一卷都分为“叙事”、“造”、“杂说”和“辞赋”四部,其中笔谱相比其他三谱多了“笔势”一部。“叙事”部分主要从训诂和文献、传说中考察四物的源流和意义。如笔谱开头,先简述文字之由来,然后分别引述孔子与扬雄之言,写道,“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扬雄曰:‘孰有书不由笔?’茍非书,则天地之心,形声之发,又何由而出哉?是故知笔有大功于世也。”先写文字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笔在文字的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文房四谱》内页“造”则主要叙述制造工艺。如笔谱选入了王羲之《笔经》部分,详述了笔毫的材料和处理方法。砚谱记录了制作澄泥砚的方法。纸谱记录了不同时代与地区的造纸工艺——“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浙人以麦茎稻秆为之者脆薄焉,以麦槁油藤为之者尤佳”,此外还详述了蜀人制作“十色笺”的过程。墨谱中不仅摘录了韦诞制墨法,也提及了朱墨、麻子墨(写出来的字在阳光下呈金色)等特殊的墨的制作方法,甚至于记录了一种“白墨”,“色如银。迨研讫,即与常墨无异。却未知所制之法。”

▲台湾藏汉代毛笔,有“华夏第一笔”之称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毛笔

“杂说”和“辞赋”部,汇集了相关的典故、轶事和文学作品。石祥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生活经典·文房四谱》的序言中提及,苏易简所在的北宋初年,旧籍保存较多,且他因为参与《文苑英华》的编纂而有机会参阅秘府的藏书,“《文房四谱》抄录的材料自然也就会有未经三大书采掇而后世散佚者。因此,此书不仅是介绍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同时在古籍辑佚上也有参考价值。”▲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的清抄本《文房四谱》

▲宋代抄手砚

▲清代抄手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文房四谱》仿欧阳询《艺文类聚》的体式,先罗列类目,再附以诗文。不同之处在于《艺文类聚》涵盖的内容更广,而《文房四谱》专注于一物一谱。后来的《砚笺》、《蟹录》、《印典》,也都沿用这种写法,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十竹斋笺谱》苏易简在后序中说到,“矧善其事者必利其器,寻其波者必讨其源。吾见其决泄古先之道,发扬翰墨之精,莫不由是四者,方传之无穷乎?苟阙其一,虽敏妙之士,如廉颇不能将楚人也。”文以载道,笔墨纸砚作为“载文”工具,自然有了特别的价值。苏氏为四者著书立传,也正是对其价值的肯定。▲《文房四谱》内页从《文房四谱》中,可以看出传统读书人“评测”笔墨纸砚的“专业精神”。如何研墨,如何在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纸张,都有讲究。如笔谱中的“笔势”一部,着重突出了书写的重要性。如果不会写字,不能善用文房四宝,则无法做文章,也就无法传道。其中引王羲之《笔势论》云:“初学书时,不得尽其形势,先想成字,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得形势,三遍须少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加其拽拔。须俟笔滑,不得计其遍数。又云:手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得其体势。大者促之令小,小者放之令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仪。”正是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练习,业精于勤,才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传世名作。▲“竹林七贤”明古墨▲清中期胡开文古墨四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时过境迁,今天人们书房案头的标配,大多早已从文房四宝变为数码产品,而各类电子纸、电子笔、墨水屏等数码产品的流行,以及各种手写体的重新受到追捧,正可看出埋藏在今人心底的传统文房四宝情结。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留言联系。

编辑制作

文澜文化

典藏中华文化分享古人智慧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