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忠发明专业盗墓工具,30年盗走5亿文

我国的盗墓文化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比如春秋的伍子胥、三国的曹操、唐代的黄巢、五代的温韬还有民国的孙殿英等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盗墓贼。

古代律法对盗墓者的处罚虽然严厉,但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民间盗墓之事仍然层出不穷,不计其数的珍稀文物都因此被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意识到了盗墓猖獗的危害,这才加大了整治力度。

年5月,建国以来的最大盗墓案告破,共抓获犯人余名,追回文物两千多件,拍卖价格超过5亿元。

而幕后主谋姚玉忠竟然是小学毕业,他自学风水盗墓,发展徒子徒孙上百之众,被称为盗墓界的“祖师爷”,临刑前仍不思悔改,高声叫嚣“我能打开秦始皇陵”。

小篾匠成盗墓贼

年,姚玉忠出生于赤峰市宁城县,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篾匠,也就是以编竹筐、竹席养家糊口的人。

姚玉忠小的时候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全国人民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更别提有7个儿子的姚家,据姚玉忠的大哥说:“我们兄弟几个都是吃高粱面长大的”。

姚玉忠排行老三,从出生起就没吃过一口奶,记事之后,家里也没出现过几次白面,整天都是吃野菜窝窝头,因而他人也生得十分瘦小,每次看到别人家有肉有糖他就会眼馋不已,对物质的渴望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长大以后,姚玉忠最热衷的就是赚钱,十七八岁就带着家里做的竹席、竹筐到外地做小买卖,攒下了一些钱之后,他又开始倒卖羊绒、皮子、猪鬃等货物,在家人和村民的眼里“三儿脑子活络,是赚大钱的料子”。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姚玉忠就发了大财,换了一身长衫大褂,带着洋气的金边眼镜衣锦还乡了。

一开始大家问他做的什么生意,他总是闭口不答,久而久之有人看出了端倪,人们这才知道他赚的竟是盗墓之财。

宁城县境内一条老哈河自西向东绵延了数千年,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就孕育出了被称为“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的红山文化,后来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也是在这里交相辉映,一代代人在这里出生、埋葬,他们的墓穴中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

在战乱和地质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墓葬品从地下被带到了地面上,村民们偶尔会捡到一些陶碗、玉璧之类的物品,但是由于文化素质低,不知晓这些物品的价值,大多数人会拿回家自用或换几块钱了事。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入东北地区,借着考古的名头在松辽平原劫掠了上千件宝物,当地人才知道地下竟有这么多的宝贝,不过苦于墓穴位置难以确定,所以一茬茬盗墓贼带着先进的工具前来,最后都无功而返。

姚玉忠从小喜欢读书,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他小学毕业便辍学回家了,不过在干活之余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有时候是《易经》,有时候是《葬经》《水龙经》之类的闲书,看得多了他对于风水地理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便想着把知识用在赚钱上。

第一次盗墓姚玉忠选的地方就在红山,当时他一连几天都在山上到处转悠,通过观察山水的位置进行选址,选好之后他做了个不显眼的标记,随后就回住所等着,一直等到即将下雨的前一天,他才行动起来。

趁着夜深人静之时,他带着一把铁锹和一个强光手电偷偷上了山,找到事先选好的位置后就开始往下挖。

他当时刚入门,对于盗墓一事几乎一窍不通,事先也并没有想过一次就能够成功,但是当他向下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之后,一个洞口的突然出现让他顿时欣喜若狂。

墓穴不是很深,他轻而易举便跳了下去,随后在洞里四处挖掘,然而这个墓穴应该是已经被洗劫过的,里面的东西少得可怜,姚玉忠挖了半夜,唯一找到的值钱货只有一块玉璧。

不过姚玉忠并未灰心,虽然宝贝不多,但是他找对了地方,这使得他信心大增,离开墓穴前为了掩人耳目,他将泥土重新填了回去,制造成雨水冲刷而成的样子。

过了几日,姚玉忠将手中的玉璧转卖给了一家古董店,换取了二千多块钱,这在物价极低的八九十年代称得上是一笔巨款。

姚玉忠不禁想到:盗墓轻轻松松就拿到暴利,比以前风吹雨淋地做生意强多了,于是他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盗墓之路。

盗墓祖师爷

姚玉忠第一次的盗墓行动虽然成功了,但是之后的几次却都进行得很不顺利,不是找错墓穴就是发现墓穴里的宝贝早已被前人盗尽,他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读的几本风水学书籍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姚玉忠每日废寝忘食地在家看书,同时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