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登载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一经刊发,作者鲁迅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他笔耕不辍,解放人类思想,蜚声世界文坛,社会各界人士,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鲁迅是一个文人,他写书,鲁迅更是一个战士,书里的字字句句都可化为枪炮和弹药,打在人的身上不会痛,但足以把过去的腐朽剥皮褪骨,煅化出新的肉体和灵魂来。
基于此,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人,不约而同地把鲁迅视为导师与战友。
年,周恩来13岁,从淮安移居绍兴,住在宝桥诵芬堂老宅。
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后,他接受新思想号召,剪断了代表民族压迫的长辫。
鲁迅在当地组织武装演说队,建立学生军,上街宣传革命,维护街头秩序,绍兴面貌焕然一新。
周恩来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愿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然对鲁迅这样的民主革命者心怀敬意。
但那时,两人未有交集,直到五四运动的号角吹响,正在南开大学读书的周恩来,才得到了机会,邀请鲁迅赴天津演讲。
但鲁迅因北京八道湾新房修缮问题,未能成行,嘱托二弟周作人代为前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鲁迅在文坛有过一段被排挤的岁月。
原因在于,部分文人不喜不革命者,认为不革命的人都得死,鲁迅对此观点嗤之以鼻,惹来奚落。
周恩来支持鲁迅,前前后后做了不少工作,才消除了大家的成见。
此事翻篇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才成立,鲁迅为其中主要成员。
从始至终,鲁迅并未加入过任何党组织,但他的思想、著作与行动,都与中国共产党不谋而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踏上长征路,限量携带文件物品,指战员们宁可少带些其他东西,也不愿丢下鲁迅所著之书。
漫漫两万五千里,鲁迅并没有参加,却如影随形地带给了大家精神的力量。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捧读过鲁迅的许多作品,将书中语言奉为圭臬,吸收进了自己的思想中。
长征期间,他随身背着一个书包,包里装的大都是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鲁迅的著作……
据林伯渠回忆:“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鲁迅的作品和译品的。”
红一方面军第五师师长彭雪枫说,鲁迅的文章简洁,有骨气。
潘汉年和李伯钊在扩红时,也常常把鲁迅的语录挂在嘴边,这是打入学生群体内部的突破口,是和地方进步青年建立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其他的三支主力部队,也受益于鲁迅的小说与杂文。
就比如,红二方面军的副政委关向应,他在鲁迅刻画的故事里,找到了为现实指路的航标。
还有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时,吴焕先借用《故乡》里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动员大家依靠自己,满怀希望地去革命。
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不必再担心围追堵截,高级将领们得以腾出空来读书。
毛泽东同志曾对艾思奇说:“我没有鲁迅全集,只有几本零的,像《朝花夕拾》,全的遍寻都不见。”
为此,他特意给上海地下党组织去信一封,弄到了一部20卷本的《鲁迅全集》。
在延安,毛泽东同志读书和创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
他读的书很杂,但必少不了鲁迅。每到夜晚,他拿起案头放着的《鲁迅全集》,一读就陷了进去,顾不上睡觉这回事了。
这种以鲁迅为方向的热潮,让我想到一个流传了挺久的谣言。
说是当时鲁迅和茅盾曾联名写过一封信件或是电报,祝贺红军长征顺利结束,还说了一句被《红色中华》、《火线》、《斗争》等报刊广泛转载的话: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不知道是否有人被这则谣言误导过。
最早谈到这件事的人是冯雪峰,此人在年发表的《党给鲁迅以力量》一文中,提到过自己和茅盾一起去给毛泽东同志与朱德总司令送电报的事。
但《大事记》里,又明确记载鲁迅写的是信,两人的言论出现冲突。
后来,茅盾本人亲自解释过,表示从无写贺信一事,自己也并未署什么名。
再者,通读贺信的全文,文风、文体和用词习惯,与鲁迅的大相径庭,不可能是鲁迅执笔,也没必要找代笔。
学术界、读书界极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