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栖云图文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栖云所使用的图片、视频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运维/沈墨、摄影/三拾、美编/钱坤、大齐
主编/南薰、常务主编/雨洁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姜玉君先生与拨云轩藏石逸事
文/南薰
在上世纪最后三十年,赏石风潮凋敝。许多古代赏石流散到海外,为西方藏家收藏。中国古代赏石的“海外黄金三十年”由此拉开序幕。
然而在这大时代中,有一位独特的“逆行者”。他以一己之力,在海内外收集保护古代赏石,将大量带有原底座的古代赏石留在中国境内,并妥善保护至今。这一举动就像青海境内那条著名的“倒淌河”一般:中国大地上所有的河都争先恐后奔流入海,只有它向祖国的深处,倒着流,流回去。
——题记
在李村
梵高在谈论创作时说,“把自己埋进土里”。
土地,麦田,原野……是原始的,也是生机勃勃的。吴冠中先生的艺术路上,也曾有过这么一段“把自己埋进土里”的历程。而这段时光,极大地改变了他的艺术观念。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师生拿着一纸命令,走向广阔天地的农村,开始了下放劳动。经过几天的跋涉,住进了这个叫做李村的地方。吴冠中被分配到房东陈吉堂家中居住劳动,这一住就是三年。和他住一屋的,还有当时的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个学生——姜玉君。
▲
吴冠中先生与学生们在李村照片
左三:吴冠中,右二:姜玉君
平淡无奇的小村落和繁重的农业劳动无法阻挡吴冠中的创作。田间劳作休息时,他用马粪纸压成的小黑板当成油画布,架起老乡家中的高把粪筐当画架。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进来,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粪筐画派”。
▲
袁运甫《小学生们》
纸本水粉39×54.5cm
年
后人乐道于“粪筐画派”的淳朴立意与精彩表现。却极少有人知道,吴冠中先生是如何忍受着重度肝炎的折磨,废寝忘食地坚持着教学与创作。在这无人问津的三年间,同屋的学生姜玉君一直陪伴在侧,成为吴冠中灰色岁月中的一抹温情。
年9月5日,吴冠中的恩师——国画大师潘天寿辞世。因为信息闭塞,数月之后消息才传到李村。惊闻噩耗的吴冠中哀恸不已,夜深人静时向姜玉君谈起当年师从寿翁学习的点滴过往。乐往哀来,不禁伤心拭泪。
▲
吴冠中《房东家》
木板油画42×43cm
年
二人正相对垂泣,姜玉君忽然想到自己的箱子里还珍藏着一张“纸”。这不是平常他们作画用的牛粪纸,而是那个时代极难得的一张宣纸。他从北京带来就没舍得用,在箱子里收藏了两年多,眼下正应当送给吴先生。
于是吴冠中以一腔感怀,拟潘师风格画下了李村的茅屋小景,又作长跋:
“少年时,求学杭州艺校,曾从潘天寿师学国画,受益匪浅。彩色引人,其后我专攻洋人之洋画,为求绘画之真谛,远渡重洋,寻古访今,悟道不多。而寿师之作,始终如明灯照我。玉君同学随我学彩绘,今又强我作国画,自离寿师数十年来未墨画,寿师新故,作画念之,不知是哀是痛!”
几十年来因研习西方美术而不着水墨的吴冠中,于年的那个夜晚,茅屋油灯之下,应玉君同学之请,将这不知“是哀是痛”的情愫写下。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刻。年,吴冠中先生的散文集《东寻西找集》中就记录下了这一段过往。
▲
吴冠中《东寻西找集》书影及内页
“文革”结束后,吴冠中先生继续回到中央工艺美院执教。二人也始终保持着师生往来。而这段珍贵的师生之情,也成为了姜玉君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并深深影响着他日后的道路。
在天津
天津,是近代以来北方最为开放、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华洋杂处,中西交融。晚清民国时期的前朝遗老、落魄军阀、下野政客、失意文人都喜欢寓居天津。大量的文物艺术品,从这些曾经的高门府邸流向九河下梢之地,从此改换门庭或远渡重洋。改革开放初,天津的沈阳道古玩市场成了当时国内少有的古董交易市场。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艺术品,在这里再次焕发价值,找到了新的主人。
赏石也在其中。及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古代遗留的赏石大多历经坎坷,破损散佚者为众。但是茫茫中国,总有那么几个人,像受到感召一般,执着地寻找古代赏石,试图重新捡起这个被时代抛弃的传统。
▲
拨云轩藏古代赏石
彼时已经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姜玉君先生正是如此。当时的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是他常去的寻宝地。年初,机缘巧合之下,他在一家未开门的店铺外无意一瞥,隔着橱窗玻璃看到了一块赏石。那一刻的切中心意,如同二十年前在李村的那个夜晚,一种说不明的情愫在心中悄然升起。
▲
拨云轩藏古代赏石
几经辗转,费尽周折,一年后,他终于将这块古代赏石迎入家中。面对着这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石头,姜玉君发现:数十年来的经历与曲折,艺术学习之路上的吸纳涵泳,似乎都在这石头上找到了印证与联想。那一刻,他一下子理解了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吴无奇游黄山,见一怪石辄瞋目叫曰: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
拨云轩藏石
自此以后,他常常在工作之余寻访古代赏石,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那个信息闭塞,文物价值远不如今天的时代,姜玉君先生凭着对赏石的痴情,逐步建立起来了自己的古代赏石收藏体系。而“拨云轩”,也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古代赏石收藏大家。
在这些收藏中,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他对于山东地区古代案头赏石的着力收集。自古以来,山东地区文教兴盛、儒风浓厚,久有赏石之传统。而青州地区的佳质山石,形得太湖之意,质比灵璧之坚,自唐以来为文人所重。不论园林置石、案头供石,皆自成一派体系。而“拨云轩”所藏,首重山东地区“古代原座赏石”,即保留了古代原底座的案头赏石。在那个文物流动快速的时代,多少精美之物星散。而能悉心搜集、持续研究且不为利所动者,拨云轩堪称可贵。
在美国
如前所言,上世纪末叶是中国国内赏石最为暗淡的时光。但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西方世界却涌现了一个属于中国古代赏石收藏的“海外黄金三十年”(点击阅读本号旧文《黄金时代与千年文脉》)。如著名的RichardRosenblum、王己千、PaulMoss、HughMoss、MarcusFlacks、IanandWilson,他们在古典赏石最衰微之际,大量收集并保护了流散的古代赏石,并进行了深度研究与推广。
黄金三十年的领军者之一,就是美国雕塑艺术家、收藏家RichardRosenblum。他的两次展览和两本赏石著作,堪称黄金三十年中的最强音。而罗氏的藏石历程中有一位重要朋友,便是当时旅居美国的姜玉君先生。
▲
RichardRosenblum
年,Rosenblum在纽约亚洲艺术博览会上举办自己收藏的古代赏石展,在当时非常轰动。临近尾声时姜玉君先生与家人来此观展,大为惊讶,未曾想在异域他乡,能够遇到如此知音。于是,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二人开展了一场对于赏石的深入交流,这也是当时极为少有的中西艺术家就古代赏石进行的探讨。自此以后,二人往还不断,持续数年。
▲
拨云轩藏古代赏石
此件灵璧石最为RichardRosenblum欣赏
多次求购而不得
因为历史的原因,二十世纪早期和八十、九十年代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文物出口到欧洲和美国,赏石也在其中。在当时的西方,中国赏石是被一群高端、小众的收藏家群体所看重。这段时间中,姜玉君恰好旅居海外,一方面对古代赏石进行收集和研究,一方面与这些欧美藏家交情甚笃,经常交赠引荐。
▲
年
RichardRosenblum携女来北京拜访姜玉君先生
年,Rosenblum已身患重病,拨云轩的藏石仍让他梦萦魂牵。此时的他或许已经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女儿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北京拜访已经回国定居的姜玉君先生,再来看一眼让他垂青已久的数件精彩的灵璧古石。
老友再见,喜不自胜。二人长叙夤夜,罗氏许以重金,但求割爱。怎奈玉君先生也爱之尤深,不忍分离。又思及当年于海内外历经波折将它们一一寻回,如今又怎能为了一己之私,使得这些“孩子”再度背井离乡,流离海外?罗氏最终未能如愿,带着遗憾登上了回国的飞机。而拨云轩所藏之石,却最终得以完整地留在了中国。
▲
姜玉君与赏石研究学者,哈佛大学教授HughTScogin
拨云轩的赏石,还引得“海外黄金三十年”的另一位领军者的垂青。这是和张大千齐名的著名画家、华裔收藏大家王己千先生。王己千艺术眼光卓群,有“宋元书画收藏半壁江山”的美称,声名显赫。
年,王己千在纽约馥兰蔻艺廊举办过一场关于赏石的展览。在展览的访谈中他说道:石头是他书画创作的模特,是他学习和观察的对象,是他自青年时代起便收藏的门类。而这位簪缨世家的老人,在旅居美国之后,也一直醉心于赏石的收藏,并与时在纽约的姜玉君一家相识相知。
▲
《王己千家族赏石展图录》
纽约馥兰蔻艺廊
年出版
在拨云轩的众多赏石中,王己千尤其青睐一件气势雄浑的青州石。此石呈群山景象,深秀肃穆、壮气夺人。置于厅堂之中如气势撼人的宋元巨幅山水图景。王己千对之摩挲不已,欣喜非常。他认真研究后指出此石的年代或有可能到宋,于是欣然索笔,引古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句,题下“太华一卷”四字。
▲
王己千先生为拨云轩藏石题写“太华一卷”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在异乡得见佳石,虽仅数尺,也成太华千寻之势,而家国却也都已处江湖万里之遥,可能,这就是古人将石头称为“壶中天地”的因由。
在访问拨云轩之后的第二年,罗氏在美国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数年之后,王己千安然仙去,“中国赏石海外黄金三十年”的人物们相继凋零,古代赏石也渐渐离开了欧美藏家的视野,在华夏土地上历劫重光。而见证了这一段精彩历史的拨云轩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在主流视野之外,进行着古代赏石的收集、研究和保护工作,把许多古代赏石留在了国内。它就像那条著名的“倒淌河”:大地上所有的河都滚滚东逝,只有它向祖国的深处,倒着流回去。
但耐得住寂寞的人,总会得到最好的果实。经历了数十年的累积,拨云轩所藏的中国古代赏石数量庞大,考证清晰。其中山东地区的古代原配底座赏石,堪称国内首屈一指。姜氏将这些收藏先后整理出版了《太华一卷》《案头·书房内外》《城市山林·古代原座赏石》多种著作。如今想要观赏或研究这批古代赏石信息,早已不必再如Rosenblum一般远渡重洋,历经漫长的等待。
▲
拨云轩藏古代赏石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人与石的故事,千百年来总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中不断上演。人通过石头去抒发和寄怀,人通过石头去排解和倾诉,人通过石头去表达和传递,石头真正的成为了“通道”和“化身”。石,自宋元以来,总在书斋中扮演着“自由”的角色,这也就是赏石之道中“游”的重要意义,能游的人,便是艺术精神呈现出来的人,也就是艺术化的人,这便是中国文人内心世界最高的追求,也是生活最高境界。
栖云团队坚持原创输出,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