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徐州日报
《汉风周刊》总第78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推动古籍事业发展。
徐州是古代的四战之地,从历代频发的兵燹水灾中幸存下来的古籍更是弥足珍贵。近年来,徐州学界和民间联手,在盘点古籍家底、保护修复、点校出版、数字化转化等方面,默默耕耘,促进古籍有效利用,焕发古籍新活力。
01
找书:搜集失落的徐州历史
徐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然而,由于在徐州历史上屡受战乱和黄河灾害等影响,导致古籍文献散佚、损毁严重,存世稀少。
据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初步统计,现存徐州古籍,包括徐州人写的书和写徐州的书,目前约有部左右,其中徐州人的著述部,徐州地方文献60部,徐州地方志40部,徐州家谱部,“这个数字,与江苏现存古籍2.7万部相比,实在太少了。”摸清古籍家底是探求文化发展脉络与特征的重要路径。自江苏省委宣传部于年开启“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后,为增订《江苏艺文志·徐州卷》,增订者薛以伟与徐州文史界热心人士共同努力,对徐州城乡及周边省市进行了两年多的地毯式“找书”。除了国图、上图、南图等大型国有图书馆拥有部分徐州古籍,徐州县(区)、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也藏有一些古籍。现藏于徐州博物馆的清代康熙年间《根庵文集》为徐州清代状元李蟠之作,是张伯英次子张恺慈捐赠,为目前已知孤本。年,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于盛庭慧眼收藏到李蟠《根庵诗稿》,为徐博馆藏《根庵文集》的姊妹篇。于教授目前已将《根庵诗稿》点校完成,欲待有关部门支持出版后,将原书捐赠给徐博,使二书合璧。爱书者,藏书不为私。徐州古籍的馆藏来源,离不开这些民间藏书家的贡献。回想过往“寻书”中的一幕幕镜头,薛以伟至今感动:“时善刚先生是徐州著名藏书家时有恒先生之子,江苏师范大学‘时有恒先生捐赠藏书室’所存徐州地方古籍,皆时有恒多年潜心集藏。年,时善刚先生不惧暑热坐公交车到江苏师大泉山校区,对照家存的捐书目录,全程陪同查找。父子两代对传承和保护徐州文脉的贡献和精神,令后学感佩。”此外,徐州学者程荣华、黄清华、王大勤,徐州史志学会顾问李鸿民、副会长李世明等老先生,徐州东方文献收藏研究中心王宣瑞等藏书家,皆慷慨提供多年藏书和影印件、家谱线索等,明末徐州遗民万寿祺后代集体向徐州工程学院捐赠了6块万寿祺《隰西草堂诗文词三种合刻》雕版。雕版与古籍对照得到上百位徐州文化人士参与的这次徐州古籍大盘点,较全面地梳理了徐州自汉代至清代期间徐州人的著述书目,《江苏艺文志·徐州卷》也因此于年获得了徐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02
修书:抢救濒危的故纸文献除了徐州人写的和写徐州的千部古籍,徐州市图书馆、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各自的古籍馆藏。在徐州市图书馆10万册(件)古籍中,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等都是镇馆之宝。人会生病,书也会。历经百年甚至是千年流传的古籍,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纸张老化、黄斑等,如不及时修复,过不了几十年将变为碎片。市图书馆古籍中有相当一部分破损严重,图书馆多次委派人员赴各地学习古籍修复技艺。今年2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示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56项,由徐州市图书馆申报的“古籍修复技艺”榜上有名。古籍修复是个“冷门”,从业者不但需要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有耐心、细心,经过严格培训和长期实践,才能胜任。幸而市图书馆就有这么两位爱书的年轻人,将这项非遗技术从老师朱志民手上传承下来。“书籍修复有近20道工序,根据不同情况可分抢救性、保护性和预防性修复三种。”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毕业的张菲菲对古籍情有独钟。“在抢救性修复中,需要对粘连的书叶进行清洗、揭离,对残破的书叶进行去酸、修补、压平甚至托纸等工序;在保护性修复中,需要在修复过程中补纸,让修复不着痕迹,考验的是修复技艺的细腻娴熟;在预防性修复中,要遵循‘最少干预’的原则,尽量保持整书原有骨架和装饰的完整。”与张菲菲共同修书的是徐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王仁同,他强调:“这里说的书叶是专业术语,是指筒子叶,相当于我们现代书的两面。”市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去年成功修复了民国版徐州藜照堂《刘氏族谱》。全书共10册,余叶,尽管书籍的年份不长,但纸质不好,加之此前保管不善,经受了霉变、黏连、虫蛀、鼠咬,修复难度大。历时一年,这部书从原来几乎无法翻阅到焕然一新,让两位青年颇有成就感。《刘氏族谱》修复前后对比除了古籍,他俩还合作修补了“垞城碧霞宫碑记”“刘猛将军庙碑记”等拓片,为小读者讲解古籍修复知识、开展线装书制作体验等活动。王仁同说,下一步,市图书馆将借助全馆提升改造的契机,对古籍修复室进行升级改造,筹建徐州市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展示中心,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宣传推广活动,营造社会关心支持古籍保护的良好氛围。03
注书:导读古人的信息宝藏“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后人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古书注解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新千年整理全本《徐州府志》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主编。该书将同治版《徐州府志》进行断句、点校,用横版简化字形式出版。此书发行20多年来,成为研究徐州历史文化的必备案头工具书。对照《徐州府志》的记载,徐州文史作家于克南进行田野探访,迄今撰写了上百篇徐州山水史话,在他看来,“这部书就是读徐州的宝库”。徐州是彭祖故国,当代把“彭祖文化”研究作为课题始于年初的徐州。然而,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深感手边尚欠缺比较准确的历史文献资料。年,由徐州市政协文史委策划,卢润生、戚云龙编著的《彭祖研究文献稽考》出版,20余万字的珍贵文献,为彭祖文化工作雪中送炭。参阅典籍五六百种,引用参考文献余种,从市图书馆退休的编著者卢润生回忆:“此书动议于年,有关彭祖的资料正史中很少,我们历经近10年,终得余篇(段)。”年春天,一套装帧雅致的《徐州明清十人文萃》丛书经过4年整理编校终于问世。此书收录了徐州明清十位文化名人:陈铎、张贞观、阎尔梅、万寿祺、李蟠、张竹坡、李卫、孙运锦、张伯英、周祥骏的诗文。正如前言所说,此书“是对徐州五百多年的文化传承进行汇总、筛选,编纂成帙,是对徐州地区明、清两朝精英文化的荟萃。”在《苏轼徐州诗文辑注》之前,苏轼在徐州的诗文创作尚没有一个完整的辑注本。从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的管仁福教授等学者用三年时间,按编年顺序辑注了苏轼在徐州期间的诗、词、文共篇作品。年在徐州召开的第24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周裕楷赞誉徐州的苏轼文化研究工作“为中国的苏轼研究做出了持久重要的贡献”。《徐州诗徵》《徐州续诗徵》点校版及《张贞观集校注》《醒庐诗文辑佚》《李卫文选》《吕梁集》等徐州近年出版的这些古籍校注图书,无不浸透了校注者们数载、甚至数十载的心血,终而聚沙成塔,造福当代,惠及后世。04
用书:激扬古籍的文化价值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服务当代,两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为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指明了方向。徐州古籍的现代化保护和应用近年来成果丰硕。年,以徐州为主场的第五届江苏书展上,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主编的《徐州古方志丛书》一套10册甫一现身,即引起学界轰动。丛书将多方搜集到的36种古代徐州地方志汇集一函,通过影印现存的古代方志予以原生态保护,方便了读者查阅。年,沛县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出版《沛县旧志五种》横排简化字版,将明、清、民国五部旧志集纳为一部书。沛县博物馆馆长张玉兰说:“沛县充分发掘旧志上汉文化历史资源,以文化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沛县旧志五种》的出版,进一步增强了沛县人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徐州出台的《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工程之一便是打造汉文化精品著作,从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入手,将整个徐州汉文化的史料、实物、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的形式展示给读者。为此,徐州市社科界、高校等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谋划,做好城市文化的传承工作。两办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后,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燕宪俊介绍:“两办专门出台针对古籍工作的意见,足见国家对古籍工作的认识提升及高度重视。相信徐州的古籍保护工作将凝聚更多力量,加大整理研究出版及数字化活化利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在徐州,有一个聚合了百余位高校学者、收藏家、文史爱好者的社会团体——徐州市古籍文献研究会,成立于年。
研究会会长王飞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留心收藏徐州的古籍,发挥古籍更大的文化作用是他的初心:
“研究会成立以来,通过古籍文献交流展、学术论坛等活动,搭建学者、收藏家、读者的沟通桥梁,推动了古籍保护和应用。下一步,研究会将继续做好徐州地区的民间古籍保护,并对地方较有代表性的古籍优先考虑整理出版。”
年徐州首届藏书文化高峰论坛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徐州市图书馆自年以来,对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录入,现已扫描完成38种页地方古籍文献。图书馆负责人称:“这项工作正在由上级部门核验之中,之后提供给读者电子阅读,用切实的行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后记
珍视古籍续写未来
在上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日前两办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古籍保护利用工作迎来新机遇。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让古老的文化精髓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离不开古籍的解读、应用、传播。在徐州古籍存世不多的情况下,徐州的文化工作者们一直在古籍保护应用方面,日拱一卒,与时间赛跑。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古籍研究不可或缺,正如徐州苏轼文化研究学者周奎生所说,能够加强文创开发,完善文化产业链,促进徐州文旅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让丰富的古籍资源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发挥源头活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一起营造保护应用古籍工作的良好氛围。来源:徐州杂志文:张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