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画家吴彬十面灵璧图卷,再掀研究中

9月26至27日,为深入解读明末著名画家吴彬的重要作品《十面灵璧图卷》及其背后绵延数百年的文化影响,保利艺术博物馆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办“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学术研讨会”。

由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保利艺术研究院、在艺、栖云文化和佳作书局协办的本次学术研讨会,特别邀请20余位教授、学者、艺术家、作家及赏石家,以保利艺术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岩壑奇姿——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为契机,围绕“山水与赏石——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人艺术传统”、“米万钟、吴彬、《十面灵璧图卷》与晚明的艺术及社会”、“奇石与图写——《十面灵璧图卷》与中国赏石鉴藏文化”和“回响与演变——《十面灵璧图卷》的经典性和当代性”四个议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讨论。

以晚明画石之风兴起为线索,探寻数百年前金陵政治文化圈层的交流,梳理赏石文化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挖掘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中的当代性,从中汲取古为今用的跨时代意义。

1

山水与赏石——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人艺术传统

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萧平丨吴彬奇画的传统渊源

近日我在保利博物馆看了向往已久的晚明画家吴彬巨制的原作,非常震惊。在中国书画史上,吴彬早已出名,他的画法因为比较奇、怪,所以在画坛并不占重要位置,直至20世纪才被重新发现。

20世纪70年代,台北故宫把它馆藏的吴彬画作进行了展示。、年,在伯克利做访问学者时,国内艺术界神奇地感受到外国人对吴彬的兴趣——他们认为吴彬吸收了很多西洋艺术的成分,所以他们把吴彬看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如美国的高居翰先生有观点认为吴彬可能是看到了西洋的版画,尤其是铜版画,产生了触动,让他复兴了宋代的巨障式山水画的画法,但实际在关于吴彬的所有记载中并没有提到过他和外国人有过交流。

吴彬的画风来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他是福建莆田人,而莆田大概有1/3的地方都是山。据说当地的山有相当高的,他从小生长在山区,所以对山和石头自然有着不同于一般画家的感情认识;而且福建的画风历来跟中原正宗的画风都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吴彬的画作一直到他艺术创作的最后都保留着一部分闽风。

有记载说:他出过一本诗集,其同乡叶向高还专门给他的诗集写过序,所以他算是一个古代的文人,而不是一个职业画家。他是介于文化人、文人和职业画家之间的角色,而且是一个礼佛的居士。

他的一些绘画显示出亦真亦幻的感觉,与他的佛教信仰有关系,而且他把绘画作为礼佛的一个重要手段。高居翰说,他的绘画显示出来的风格是“暧昧的形式”,给人视觉上的惊奇。

吴彬的画奇奇怪怪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其实,吴彬山水画的传统来源最早就在五代到北宋时期,此间有荆浩、关仝、巨然、范宽的绘画形式对他都产生了影响;此外,到了元代就有“元四家”中王蒙非常繁密的山水对吴彬的创作也有影响。

台湾收藏有一件12张册页的《岁华纪胜》,一年12个月,一共画了12张画,这个风格类似于吴门画派的画法。但是中间的造型形式比较奇怪,跟文徵明有点儿像,有一部分也学过唐寅,人物部分又有点像苏州的画家李士达。他的人物和佛教人物画,最早可以推到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再往后是梁令瓒的《五行二十八星宿神形》和贯休的《十六罗汉图》,这些对吴彬的创作是有影响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丨山水之境:从自然到案头

通常都认为宋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而宋画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点是师法自然。五代和北宋的书画大师被认为是表现了他们所生活、熟悉的地域的地貌特征。被北宋的美术史家称为三家鼎峙的荆关样式、李郭样式,范宽样式,到明清时期就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到了17世纪后期中国山水画已经相当强调笔墨,而不强调对实景的描绘。

宋画既然是艺术史上的高峰,既然那么完美,而它的核心是“模拟自然”的思路,为什么会衰微了呢?对此,明人也有“宋元优劣之争”。

宋元优劣之争,现在看起来更像是各种风格已经演示完毕之后,文人士大夫在他们的著作里进行了理论总结,实际到明代中后期,宋代写实山水的传统已经逐渐地衰微,取代它的是元代的山水风格。

我用“写意山水”这个概念来概括,这里的“写意”更注重字面意思,即表达意趣,并不等于用笔一定很豪放。这种“写实”变“写意”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是宋画衰落或者是技法失传;而内层的原因应该是从宋代到元代人们对山水画的含义与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主动转型。

说起山水画的含义与功能,元代前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众多古代文献中,我认为《乐志论》可以称为中国山水审美和山水哲学的总纲。它是一个高士在自己的庄园里观察自然、人生、思考宇宙,田庄、宅园是人的立足点,这也是我们观察山水的一个基点。

这种观念延续到了唐代,但因没有太多的唐代山水画存世,只能运用王伯敏先生的“唐画诗中看”来研究。从唐诗里看当时的山水画,尤其是杜甫的几首诗。唐画、唐诗的气质是很特别的,这种“特别”就是因为唐代的文化跟道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支配之下,唐人把山水画看成真山水的替身,而真山水的功能是引领精神的遨游和超脱,归根结底是一种修道的助力,所以山水画在唐代道教文化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元代和明初人对山水画的处理看着也像真景,但是有越来越多的程式化、符号化元素,晚明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写实”风气又在抬头。

最后来谈《十面灵璧图卷》到底在表达什么?这幅作品前面有两个引首:“壧壑奇姿”和“五岳片云”。“壧壑奇姿”意思是假山代真山、赏石代巨壑。这块石头放在庭院里、摆在案头甚至放在掌中把玩,并不是玩石头,而是取代跋山涉水如身临其境。

对此,可以参看两篇名家的论述:一是单国强较早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