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案头纸 >> 案头纸前景 >> 旭日如虹映初心

旭日如虹映初心

白癜风吃什么食物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7/5962319.html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是永恒的选择。关键是,为了什么去一往无前,如何才能锲而不舍。

——题记

■本报记者陈蔚林

厚厚的课件摆在案头,遒劲的笔迹力透纸背。

却无人再讲述它们——5月22日14时54分,海南省司法厅警衔晋升培训班的讲台上,一个身影轰然倒下。

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书记、所长陈旭在授课中突发急病,抢救无效于6月1日21时56分溘然长逝,享年51岁。

弥留之际,他一直深陷在昏迷当中,没有对身后事有任何嘱托。那堂没有上完的课,那叠没有批完的文件,那场还没收官的新一轮禁毒三年大会战,仿佛还在等他重返战场。

亦师亦友

他为戒毒人员照亮前路

6月3日上午10时许,海口市民谢雄(注: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赶到海口市殡仪馆,烈日逼出来的汗珠滑进眼里,和着泪水滚滚而下。

“老师,不是说好了吗,要永远管着我、帮着我……”久久伫立灵前,这个42岁的男人用双手掩住了脸。年戒毒成功后,他帮人开过车、给人送过货,如今自主创业开起了按摩店,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

15年来,谢雄每天都在努力打拼,从来没有过复吸的念头:“不能辜负陈老师的一片苦心。”

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海南毒品犯罪问题多发高发,毒品治理进入集中攻坚期,戒毒救治工作任重道远。时任省劳教局副局长的陈旭被委以重任——牵头组建海南精神戒毒救助中心,探索标本兼治的戒毒救治方法,谢雄是该中心第三期学员。

那时,接受强制戒毒的吸毒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毒品的依赖较强,有的甚至因为多次复吸成了戒毒所的“常客”。陈旭意识到,强制隔离、劳动教养等手段,或许都无法让吸毒人员彻底戒断毒品。

以海南精神戒毒救助中心为平台,陈旭与同事颜锦忠联合攻关,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了集忏悔、家庭助援、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戒毒救助教程,编写了一套近70万字的教材。

在学员们看来,陈旭不像一个副局长,更像一个班主任。白天,他亲自登台,一字一句地讲解仁义孝悌;夜晚,他走进宿舍,挨个指导学员做放松训练,引导他们寻找人生的方向。

听说谢雄喜欢音乐,陈旭向组织申请,给他送来一把吉他,还手把手地教他弹琴。谢雄这才知道,陈旭其实是个“文艺青年”,“他常用课余时间,给我们唱歌、弹琴、吹萨克斯。很多学员都说,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听过这样动人的旋律……”

同样“毕业”于海南精神戒毒救助中心的覃华,不知多少次在梦中回望陈旭的目光。

年,在该中心举办的“同舟共济”主题团体辅导活动课上,指导老师要求各小组用报纸做成“小舟”,尽可能多地载着组员脱离“苦海”。

眼看“小舟”越叠越小,最后只容得下一双成人的脚。作为小组助教,陈旭申请担当基座。很快,学员们有的抱住他的臂膀,有的吊在他的腰间,有的踩上他的脚背……无处容身的覃华看向陈旭,对上的是其坚定的眼神:“骑到我的肩膀上来。”

在陈旭的肩上,覃华泪流满面——吸毒的日子里,他如过街老鼠,遭唾弃受歧视,即使是家人也不曾有过如此的亲近。那天,覃华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我是陈老师的学生,我是戒毒班的一员,我热爱我年轻的生命、我相信我有光明的未来……”

引进门、扶上马、送一程。年至今,陈旭连续组织了19期戒毒班,让余名戒毒人员有效戒断毒品;累计开展了20多个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为余名戒毒人员铺平回归社会的路;先后参与了场次义务禁毒宣讲,为2.18万人次群众传授防毒拒毒知识……

他从毒魔手中抢过的,是一个个几乎湮灭的生命,一个个几近破碎的家庭。

救命般的恩情,浓得化不开。陈旭殉职的消息传开,数十名学员自发从各地赶来哭别——他们无法等到告别仪式正式举行的那天。

灵前,一对白烛滚着热泪。蜡炬成灰,照亮的是他们曾经灰暗的人生。

以身作则

他穷尽全力锻造铁军

共事只有短短一年,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委员史会杰亦为陈旭的离世痛心不已。

年,史会杰调入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与陈旭在同一层楼办公。由于所里宿舍紧张,他拖来一张行军床放在办公室。

陈旭进来一看,只说了一句话:“老哥,你这样不行。”随即转身出门,不一会儿又折返回来:“我的个人物品已经清空,从今天起,你住宿舍。”

“我怎么能睡所长的宿舍呢?”史会杰坚持着不去。没想到陈旭比他还倔:“你不去,我也不去,你睡办公室,我睡宿舍能踏实吗?”

从此,陈旭每天中午顶着太阳回家。那间宿舍空了多日,史会杰终于“服软”,搬了进去。

后来,陈旭又多次走进史会杰的办公室,征求他对所里制度完善、评优评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将这样“三顾茅庐”的工作方式,延伸到每一位基层民警——每次值班,他不可能不巡岗,大大小小的执勤岗,光走一圈就要一个半小时,再与民警聊聊工作和生活,几个小时下来,天也快亮了。

一位年轻的民警印象深刻,一次,陈旭巡岗时突然停下发问:“你的腰带呢?”他开口辩解:“所长,这都凌晨三点了……”陈旭厉声打断:“三点怎么了?你看看我!”

陈旭的腰间,警用腰带绕过服帖的警服,手电、水壶、对讲机等装备别得规范齐整。第二天,民警值班制度进一步完善。

不断健全的,还有所里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

年下半年,陈旭赴任党委书记、所长;年初,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就启动了“每周一讲”活动,组织干警轮流上台分享学习工作心得。年4月以后,所里又面向干警密集开展了15期培训,政治理论、解读业务、体能训练、信息化技术等内容悉数覆盖。

“其他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培训更是数不胜数,大部分课程都由所长本人讲授。”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二级高级警长周慧说,陈旭的授课有血有肉,课堂“抬头率”很高,“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每次走进所长办公室,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看书、备课、写文章。”

有民警做过统计:年海南禁毒三年大会战启动以来,陈旭结合工作实际和戒毒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撰写并在《中国司法行政戒毒》等杂志发表的理论文章多达余篇。

陈旭病发突然,办公室未经整理却格外整洁。

“民警与监管对象交流困难,除了心理态度因素以外,还可能是交流技术上存在问题……”抽屉里,几大本学习笔记沉甸甸的,记录的频率为两三天一次,每次落笔都是满满的几页纸;桌面上,老花镜躺在收纳袋里,重要的书籍用信封仔细地包了书皮。

看着这间熟悉的办公室,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陈海燕红了眼眶。

离世前一周,陈旭反复感冒,血压居高不下,却腾不出时间就医——周五值了24小时的班,周六埋头备课到深夜12点,周日一早又继续完善课件,当天下午开课没几分钟,就倒在了讲台上。

“所长从来都是站着讲课,只有那天坐着。我们只当他感冒不适,谁知……”那一幕,无人愿再回想。

人们更多地说起,在陈旭的带领下,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保持了这项领先全国的光荣记录——连续31年实现场所安全管理“六无”目标,在引领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理论发展、深化海南戒毒模式创新等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他牵头研究开创的“五位一体”矫治模式,推动海南毒品戒断率跃居全国前列,被司法部命名为“海南戒毒模式”,为全国统一司法行政解读模式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是所长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戒毒教育文化财富。”陈海燕说,干警们心里明白,所长以身作则、穷尽全力,就是想让大家外练皮筋骨、内练一口气,把人民警察的精气神提起来,让老百姓看看——这是一支可以捍卫他们利益的队伍。

不徇私利

他言传身教树起家风

哀乐低回,孙官梅红肿的双眼,凝望丈夫身上笔挺的警服。

这身制服,她曾洗了又洗、熨了又熨——

年两人结婚以来,陈旭只拥有过两套西装。一套是结婚时穿的喜服,一套是婚后第三年妻子买的。可就是这两套西装,陈旭也极少穿过。

平日里,他用警服配警裤,偶尔穿那几条30元买来的白T恤。他守在灵前的儿子正读初二,一双球鞋磨得底儿都薄了。

年结婚至今,孙官梅母子俩一直跟着陈旭挤在婚前买的小房子里。经年累月,他和小区保安有了默契:“找陈所长的一概不让进——有事,到办公室谈。”

早年间,单位分房,陈旭拦着不让妻子申请:“咱不是有房住了?”

她说她的原因:“孩子大了,换了新房,住着宽敞。”他更有他的道理:“这么多年不都住过来了?多照顾单位里的年轻人吧!”

然而,他口中的“年轻人”,却不包括三弟陈昕。

陈旭升任所长时,陈昕是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三大队的副队长。这位大哥到任后,第一次与弟弟见面就开门见山:“我来前打过报告,问以你我的关系,同在一个单位是否需要避嫌,组织回复不必。但我认为,这样还是不好。”

陈昕一听,明白大哥的顾虑,于是主动开了口:“我的副队长不当了,就当个普通民警。在家里,你是我大哥;在所里,你只是所长。”

从那天起,陈昕卸下副队长的头衔,一直到6年后的今天,仍不曾升职调岗,也不曾评优评奖,就连走进陈旭办公室汇报工作的次数也寥寥可数。

“我若能多去看他几次,早点发现他的状态不对,也能劝劝他:你该休息了……”尤令陈昕痛不能言的,是家里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对大哥的离世还不知情。

陈旭极重孝道,在世时只要不出差、不值班,每天都会到母亲住所探望。对于儿子屡次缺席家庭聚会,老人曾有抱怨:“怎么一到年节假日你就值班,一要隔离监管你就申请!”

陈旭搬出母子俩共同的党员身份来“压”母亲:“您也是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我们在宣誓的时候不是都承诺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老人倔强,却服他“管”。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陈旭连续76天奋战在隔离监管区内。见不到儿子,老人背着人流泪,把埋怨和担心吞进肚子里。

陈昕不知,怎么开口对这位卧病在床、望眼欲穿的老人说呢?她最为之骄傲的儿子,再也不能风风火火地推开家门,响亮地喊她一声“妈妈”了……

夜风沉静,海口湾的水波映着城市的灯火。岸边这条步道,陈旭陪着孙官梅无数次走过。她打开手机,泪眼婆娑中,丈夫5月20日发给儿子的信息渐渐模糊:“今天是‘’,你要对妈妈说一些贴心的话。”

“他是把我当成女儿一样地疼。”孙官梅亦用行动回应着丈夫的爱护——同为戒毒民警的她,主动加入“蒲公英”禁毒宣讲团,义务在禁毒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员,常年自驾车辆下乡回访帮教戒毒人员。

陈旭走了,倒在为之奋斗半生的戒毒工作一线。他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又好似留下了千言万语。这无声的遗言,孙官梅能够读懂:“你未竟的事业,还有我,有千千万万海南司法行政戒毒民警为你担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