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徐门紫砂这个招牌的背后,是一部流动的宜兴紫砂史。我们好奇的是,生于一个手艺世家,得到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浸润?在徐门紫砂中,家庭成为了影响一代代人成长的导师,它折射出恒常如一的耐心,手艺价值观的传递,还有对独立人格的鼓励。而这也是手艺世家的最大魅力。
采访
忆梦
撰文
忆梦
图片
徐光提供
徐维明的老家在一条长不过米的南街上。这条全名被叫做蜀山南街的街,在地图上很难搜索定位,游人站在南街的小广场上,就能看到一连串熟悉的名字,那些在后人眼里如雷贯耳的名字,几乎都有过在南街的工作、生活经历。
而在徐维明的口中,在那个没有大师的年代,紫砂艺人彼此的身份都是邻居、熟人,在这条天天相见问好的街道中,也养出了一门温柔敦厚的手艺——宜兴紫砂。
南街徐门
徐维明是徐门紫砂的第四代传人。
▲徐维明工作照
他每天起的很早,练瑜伽、玩紫砂、画画,晚上还要陪孙女看动画片。在白炽灯的投影下,手稿上的铅笔线条十分干净清晰,手稿纸张随着主人的绘制阶段也有变化,有的是开会时的纸,也有更老的纸张,泛黄薄脆,上头还印着厂里的通知规定。
一年年的纸张叠在一起。每一年的茶壶不同,心境也不同。
工作台子外面是徐门紫砂的展厅。爸爸的、叔叔的、爷爷的、……紫砂作品摆了一房间,一家人的名字都在一把把的茶壶和摆件上。器型、装饰技法几乎不受限制,每个人的个人特质十分明显。
徐维明的父亲徐汉棠曾经做了一批紫砂花盆,这些微型花盆只有火柴一般大小,综合了两百多种款式,在上海盆景协会一时名起。徐汉棠的兄弟徐秀棠,则专注于紫砂雕塑,曾经拜过天津的泥人张为师。
还有一些小到像是微缩世界里的紫砂茶壶,但不要怀疑这些迷你茶壶的功能性,这些茶壶同样遵循了紫砂壶的制作技法,这是出自徐维明母亲王庭梅之手。这些小壶曾经被印在了纽约博物馆的门票上。
徐维明有一些显得不那么正经的紫砂作品。泥土被做成像竹竿一样的小人摆出的夸张动作,跪坐、伸展、打哈欠,说是“人”,似乎人的特质也不明显,更像是在表现一种动态的张力。
▲徐维明紫砂水注生肖画
捏紫砂泥的过程就像在捏自己心里的幻想。徐维明的紫砂水注做了好多年,捏出的是山海经里的野兽,也像是异形的外星人。他把这些奇异生物都辑录下来,像是在收集自己对这个平常世界以外的平行空间。
很多时候这个工作室的门口也没有特别拜访的客人。父子两人都在一个工作室工作,父子两人的工作台面对面挨着一起,中午准时回家吃饭,午饭的菜色简单,冬瓜火腿汤,清炒蔬菜,自己调制的酱料,吃完之后就去午睡,客厅里放着投影仪,有时间的时候一家人看电影。
在他人的口中,徐家的人心思好像都不怎么放在家族身份的经营上。他们这一家,似乎自始自终都在沿袭一件事,把自己活好,有了人格才会有风格。
光阴缓慢
江南人说手艺私生。宜兴人做紫砂茶壶,也伴随着每一年的春耕秋收,农闲农忙的节奏中缓慢地进行着。紫砂泥的颜色深沉细腻,把烧开的水壶提起来一冲,茶叶被沸水冲地飘起来,这是宜兴当地的野生红茶,馨香浮动在鼻息,有一种绵长舒适的气味。
这是宜兴紫砂产生的地方,没有皇帝踏足,只有茶树与稻田。
徐门紫砂是沐浴过一个完整春天的家族。徐门紫砂的第一个有记载的人徐锦孙,这个出生于清末的秀才赶上了这个国家变化最为动荡的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崩溃,徐锦孙在南街开起了一家商号福康陶器行。
在实业兴国的浪潮下,中国诸多商号开始陆陆续续创办。一个广阔的世界由此被打开。尽管中国处于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仍然活跃着大量的收藏家、华侨对中国传统器皿有着根源上的热爱,还有东洋、南洋都是紫砂的消费市场。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黄金十年,徐家的货船就这样从南街门口的蠡河出发,驶入太湖,然后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将打着徐福康标记的紫砂壶运往各地。
过去做事总是有一种天长地久的味道。由于做生意的关系,南街上的商号普遍都与上海的文人收藏人士关系亲密。这种聚在一起的商谈,像是会议,也更像是情绪的碰撞、交汇,再由商号找到灵巧的紫砂艺人进行制作。那些紫砂艺人也在福康陶器行的影响下,从原本低头做壶的状态中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做出了令后人惊叹的作品。这群南街上最出色优秀的手艺人,几乎都有着自己的脾气和性格,同样也有着对茶壶的特别理解。
徐家也是一个地道的中式家庭。
“家中买了很多带电的家伙,收音机、留声机,门口还装了路灯,给路过的行人用,太太公懂得给人看病,经常帮人看病给药都不收钱。太太公还有个特点,好吃,吃东西很讲究,家中常年备着整缸的海参、干贝和开洋……当时收了很多好的字画、古董、茶壶之类。”
徐家也并非没有手艺背景,从家族成分来说,徐家紫砂严格意义上也有邵家人的参与,徐汉棠外祖父邵云甫,是紫砂名家邵大亨的后裔,所制的紫砂陶艺在东南亚、日本等地极负盛名。徐汉棠4个舅父邵元章、邵茂章、邵宪章、邵全章也是当时著名的紫砂高手。
福康陶器行作为商号存在的时间虽然不久,却带给了一个家族深厚的滋养。
大家的后代们似乎都有那样的共性,由于家境富庶,从小见识丰富,所以显得彬彬有礼,自信笃定,那条通往上方的道路没有关闭,他们有的是时间去探索山巅上的风光,这个探索的过程,因为有爱与陪伴,而显得温情、幸福,而山脚下的人,则需要克服更多的原生磨难,用苦难和汗水拨开迷雾。
很多变化就像熏火腿一样,经过长年累月地熏着,熏出了徐门紫砂的传承。
世家风格
徐维明最近经常想起一些人。
顾景舟已经离世23年。徐维明带着微笑说起来,“他每天都走来走去的”。顾辅导总会在几家谈得来的人家前停一会,可以聊聊药材的药店,刻字先生家,还有夏天在门前搭着竹床的徐家,“这几个都是跟他讲得来的人,他这个人比较讲究,那个时候穿白汗衫,一定要60支到80支,当时上海国立一厂、二厂那个品牌。”
“裴石民比较讲究,七个老艺人里面,只有裴石民,我们叫他裴先生,他是有点绅士的派头,夏天一身丝绸,冬天呢子制服,拄着一根拐杖。”
▲朱可心正在做茶壶。
显然是说到了他最流畅的回忆中,“朱可心就是很随意的人,他穿的普通,做壶也不讲究工具”,这个民间艺人,很少用尺子测量茶壶的尺寸,而是稻草芯,说也奇怪,却准的很。“他竹叶贴的最好,我们现在贴竹叶都是用刀修的,他有个绝技,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他就用他的小手指指甲切掉”,这随手的一切,指甲盖的弧度刚好切出了竹叶的弧度,带着落拓的潇洒。
如果严格点说,徐维明碰上了是南街手艺的最后一场春雨的沐浴。
▲紫砂厂60年代车间。
年,徐维明高中毕业后,宜兴还处于国有经济建设期,所有的艺人都被编入紫砂厂里开班教学。徐维明在厂里学习了紫砂茶壶的基本技法。一个班有二十个徒工,老师每天规定工作量和学习项目,要求每分钟打三块片子,三分钟打一根泥条,每十五块片子叠放在一起要平整。
三年后,徐维明进入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跟着父亲学艺,同时受到了顾景舟和其他几位老艺人不少指点。
影响徐维明价值观转变的时期在改革开放那会儿。曾经有一位南街手艺人说,在改革开放时,他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学日语,第二个是学小提琴,做壶的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自主意识被打开,未来闪烁着未知的诱惑。
由于台湾饮茶市场的兴起,港台有大批商人涌入做起了经销生意,大笔现金被摆在手艺人面前。“那个时候钱确实也好赚,台湾人过来还没看到东西,先把钱扔在你家里”。
订单很多,徐维明每天都充满干劲地做着茶壶。过去做一把茶壶,看天气,看心情,客人开始排队了,好像什么都可以提速,一礼拜,三天,一天,或者一个小时。
▲徐维明作品
随着这股高潮的退潮,徐维明陷入了一种暂时的停顿,反而催生了个人作品诞生,也就是摆放在徐维明工作室展厅的那些紫砂水注。紫砂泥不捏成茶壶的话,反倒有了更大的想象力。
紫砂水注又称砚滴、水滴,是书画家用于研磨、调色用的滴水器皿,历史上的水注大多是瓜果蔬菜的形态,用来调剂心情的清玩用途。
▲独行侠,徐维明捏塑
在长达十五年的日积月累中,一个艺术家正在凝聚他手中的艺术世界,幻想、思想、日常交汇凝聚,这些风趣诙谐的水注慢慢构成体系,艺术的光芒寂静生辉。
掇只一壶
紫砂对于互联网世界来说仍然是冷僻的,在一个读书APP中,这本徐维明作品集《紫砂水注》条目中,除了几句介绍以外,打分和评价都不见踪迹。这本集子的主编署着一个名字:徐光。
徐光是徐维明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跟着父亲学习紫砂。两个人的工作台面对面。徐光在做茶壶时已经很少用纸笔画草稿,他帮父亲编纂作品集,也做自己的作品紫砂挂饰,放到互联网电商平台东家APP上销售。
▲具轮珠,徐门紫砂第五代传人徐光制作
▲紫砂挂饰,徐门紫砂第五代传人徐光作品
有些习惯还是要留着,他每天都要走到前面的展厅去观察父亲、爷爷做的茶壶。
一转眼,学壶又是十年。有一个茶壶总是不间断地在手底下出现,不假思索地做,深思熟虑地做,隔一段时间做,经常想到了就做。
这是紫砂壶的一种经典器型掇只壶。
就像是达尔文的鸡蛋,这是徐家的每个孩子在学壶时乃至余生的做壶生涯里,常做常新的一把茶壶。
掇只是紫砂壶的母体,壶的主体由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球叠集组合的一个形体,有肩、有肚、有颈,涵盖了紫砂的各种手工技法,状态挺立,不论是压扁还是拉高的处理,茶壶依然如一颗鸡蛋般极致饱满、紧致。
没有人知道对这颗鸡蛋的注视需要多久,每一代的孩子将父辈、长辈的壶放在自己的案头,照着习作时,也仿佛一场漫长的家庭回溯。父辈的双手如何灵动地处理地泥土,眼睛又以什么样的角度打量着尚未成形的泥片,在前人的心里,他们又装着什么样的想象,才有了眼前的器皿。
▲徐门紫砂早期全家福
▲徐门紫砂全家福,摄于年
▲徐门紫砂全家福,摄于
壶的后面是家。起先是家庭使用着手艺,而后手艺又紧密地联结着家族。
一百多年了,一个紫砂世家的影子穿越了百年中国的巨浪滔天,照亮了面目模糊的当下生活,继续盘根错节地生长。
手艺漫游计划·宜兴站
由东家APPx紫砂人物录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