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原创微随笔读书,读人,读岁月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微随笔

读书、读人、读岁月

文/张波

书房案头放着一本书,作家池莉的散文集《从容穿过喧嚣》。

池莉的笔触清秀淡雅不华丽做作,句式文字间偶尔娇嗔一下也说得过去,不显得有多怪异。

每回省城家中,坐进书房那一刻,我都会将这本书翻看几页,读上几篇。

从她文字语感的“从容”里,我也很快获得了写作前的那一番雅致的从容。

池莉也写到“防疫”,“隔离”,写过“热干面”。她是那样的不急不躁,不愠不怒。她将眼前的日子写成“典型的一天”,将乏味无望的封闭,当成《隔离时期的爱与情》。她在属于自己的一角弱弱的问候一句《先照顾好自己,亲》。

我尤其喜欢她写在书里插写的一段“题记”:

“前因后果的草丛里,必会有人仰卧。嘴里含一片草叶,凝望云朵”。

不再有时间像年轻那会儿,一头扎进图书馆藏书库,站在书架缝隙间,去读那些大部头文学名著了。

不再能把大把时间,用在阅读纸质书籍上了。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放过一阵突如其来的读书欲望,不放过那一刻需要静独的情绪,我会将不同类别和风格的书籍,放在家中不同的位置上。

我会将小说类的,放在我的床头。睡前读上几页,讲故事和人物带进梦里转换成自己文学幻觉中的素材,任其信马驰骋,荒诞游弋。

我会将语境深远又很有文学感的书籍,放在客厅茶几上,阳台茶桌上,读它们的时候,需要宁静致远和空达通透的心境。

一些哲理性和思辨性俱佳的书籍,我会放在书桌上,那是需要端坐着静读的。

我也会带本闲书,或者从高铁站“旅友书店”里随手挑选一本薄薄的小开本书籍,带上车去读它。

就连我在家用来“方便”的小屋里,我也会放上几本可以信手翻阅到的信息和评论类的书籍。

也就是说,读书虽然不再会占用我生活中的太多时间,但它依然还存在于我的空间里,我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腾出哪怕只是一点点“读书”的静态时空。

当然,在这些空间和书籍旁,我还必须伴随着一副“老花镜”。

如同我的兴趣一样,我读书的指向也很宽泛,手边有什么,都会拿过来翻一翻。读到妙不可言的段落或句式,我会随后记录在我的手机备忘录或者衣兜里的便签上。

老作家鲁迅、巴金、沈从文、茅盾那一代的书读过不少,当代作家群里,我喜欢莫言、贾平凹、刘震云、冯骥才、格非、王小波等。现代作家里我偏好叶兆言、毕飞宇、苏童、余华、张抗抗、王安忆、严歌苓、铁凝、池莉、鲁敏等。

我常把鲁敏的新书《虚构家族》和《路人甲和小说家》放在我手口,得空就会翻看几页。

到了我们这把年纪,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状态。如果你还时常能有欲望进入到读书的状态,还能将所有拉杂繁琐的事务调整到读书的状态中,沉静片刻,去读上一会儿书,说明你还不完全浮躁,还不至于世俗得不能自拔,还有一份热爱纯文学,钟情纸书的那份爱。

相比而言,虽然记忆力在衰退,功利性在减弱,指向性在模糊。但在这个年龄段和这番阅历下再去选择书籍和再去阅读书籍,从书中汲取的内涵和质感,是完全不一样了。

随着知识面和阅历感的升华,随着思维能力和解读能力的不断强化。目前的读书状态下,每读一篇,即便看似闲书和闲篇,都会获得更深层的收益和阅读感。

换句话说,享有丰富年代感和拥有充分实践性的读者读起书来,他的内在“存储空间”已经不大,但他的优选和精选能力足以让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吐故纳新的去更新一些空间接纳他想获得的那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的意义,于这个年龄段的我,更为重要,更具价值,也更富于实际体验功效。

从“读书”引申到“读人”,看似突兀,其实不然。

书中有人,人在书中。书中所有人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林林种种的人物群像又会被写进书中,成为一个个典型范例,一类类活脱脸谱,一位位善恶美丑。

美人进到书里,那是进入文字的美,语境的美,比喻的美。

善人写进书里,那是升华理想之美,是心灵之美,愿望之美。

恶人落在书里,那是入骨之恨,切肤之痛,鄙视之怒。

丑人挤进书里,那是厌恶之感,滑稽之处,无奈之举。

人们都会习惯和情愿,从书本里挑出最讨人喜欢,最被人追捧的那一位比照自己,在自欺欺人的意境下,妄自菲薄。

人们也会随手从文学名著中挑出“欧也妮,葛朗台”或是“小公务员”,“于连”这样一些典型人物甩锅到别人头上,而自命高尚。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也渐渐习惯于从文学的角度和文学的宽度去“读人”。

而且我也从这样带有文学性观察和思索中,不断的获得了“读人”的乐趣和宽容度。

相比起来,文学的批判性比其他类别要宽松,要随性,要从容,豁达得多。

“读人”只读到“文学描述”和“形象思维”之处为止,剩下来的感悟,应该留给其他人去分别读,去分类读,或者去深度读。

“读人”不难,真正读懂一个人,读通一个人,读精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然,要看这个人在你心目中的位置究竟如何,值不值得让你那么用心,那么费神去“读”。

“读懂”一位对你没有意义的人,也许只需寥寥几页。

“读深”一位值得你去付出真爱的人,也许需要一世。

“读书”也好,“读人”也罢,真正需要我们每个人带着愉快心情去“静读”的,应该是从自己身边流过的那一段段“岁月”。

不信你试试,读自己的岁月,会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从容。

不论是如歌的岁月或者是不堪的岁月,那都是属于你,也属于那些与你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岁月。

“岁月”这部书很长,也很短。读起来,时而艰涩,时而困顿,时而沧桑,时而欢愉。

“岁月”最终只会在记忆里被撕成片片碎页。

心情大好时,你可以叠成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望着它漂泊远去的身影,以诗言志。

郁郁寡欢时,你会在纸上乱涂乱画,直到“画花”她的容貌以解忧宣泄。

悲痛欲绝时,你会恨不能把“岁月”与“苦难”一起烧掉,化为灰烬。

其实,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一样东西更加忠实于你,那就是你的岁月经历,以及你在岁月经历中获得的感受和思考。

所以,对于一位成熟到老的人而言,在历经“读书”万卷,“读人”无数之后,“读岁月”更是他余生更值得去慢慢享受,从容体会的一种状态。

也许你的“岁月”只剩下“零碎”,只留下“碎片”,只听到“闲言”,只会说“碎语”了。

但正是这些“零碎”和“碎片”,甚至是“废话”,都会是我们生活的零星精彩,片刻喜悦。点点情怀。

读书时,我读到了这样一句“闲话”:

说有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岁月”中寻找“幸福”,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也许,可能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

所以说,“岁月”是一本读不完,读不够,也读不腻的“长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