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生大智慧叫作话不说满,事不做绝,

有一种人生大智慧叫作:话不说满,事不做绝,福不尽享

常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生在世,处处都是学问

万物皆有度,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话不说满、事不做绝、福不尽享是人生的大智慧。

01话不可说满

《待人五法》中说到:“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说话留有余地,既是给他人留颜面,也是给自己留后路。

曹操手下有一位叫杨修的人,此人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但恃才傲物,爱耍小聪明。

有一天,有人送了一盒点心给曹操,他甚是喜欢,便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置之案头。大家互相传看,都不解其意。杨修看到后,二话不说拿起来就吃了一口,然后又让大家分着吃,众人踌躇不前不敢伸手。杨修说这盒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吗?

事后杨修对曹操说:“一人一口酥”,是主公的命令,我等怎么敢违抗呢?”

曹操是一个戒备心很重的人。杨修虽然聪明,也深得曹操重用,但他为人的态度让曹操心生不快。曹操认为:自己的心思被他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此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留在身边实则养虎为患,要找个机会除掉杨修。

在后来一次行军中,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听毕便马上收拾行囊要回家。身边人问杨修为何?杨修解释道:“曹公已经把攻打汉中视为鸡肋,留在军中也没有意义了,还不如早点回去。”曹操知道后以扰乱军心为由将杨修处死。

一个原本前程似锦之人从此命送黄泉。

杨修之死,给后世敲响了警钟:做人要谦虚谨慎,话,不要说得太满。锋芒毕露,持才自傲,轻者,众叛亲离,重者,祸害自己!

02事不可做绝

《菜根谭》中说道:“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商汤外出的时候,看到野外有猎人在四处设网,并且一边祈祷着,希望四面八方的鸟儿和走兽,都钻到他的网里来。

看到这一幕,商汤觉得太残忍了,于是对猎人说:“这样做,不就把天下的鸟兽都捕尽了吗?除了夏桀这样的人,还有谁会这样赶尽杀绝。”

接着,商汤让人拆掉三面的网,并教对方重新祈祷,让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兽,想往哪里跑就往哪里跑,那些不要命的,就来网里吧!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众多诸侯的耳中,大家纷纷觉得,商汤对鸟兽都能如此,必然是一个好君王。

于是,有四十多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了商汤。

商汤的部落越来越强大,最后顺利灭了夏。

凡事留余地,做事不做绝。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

03福不可尽享

享受太多,奉养太厚会折损福报和寿命。

春秋时期有两个人,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他们二人都是很有能力的人,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文种和范蠡都是自楚国来投奔越国的人,两人各有所长,在越国获得了勾践的赏识。吴越交战之际,范蠡劝越王未果,越国战败,文种留朝管理国家,范蠡跟随勾践去吴国做了人质。两人里应外合,协助越王摆脱了屈辱的奴隶生活。回国后,越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文种和范蠡的辅助下,国力越加强大,并在后来一举灭了吴国。

兴越灭吴之后,越王要封赏文种和范蠡。但范蠡早已看出越王是那种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之人,坚持不要封赏,便一纸辞呈告老还乡去了。

范蠡临走前还给文种留了一封书信,告诉文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劝文种尽早离去。

但文种没听取范蠡的好言相劝,还抱着尽享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希望。

最后的结局,果然不出范蠡所料,文种被越王赐死,而范蠡却能逍遥于江湖。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指出:“反者道之动”。当事物达到一种极的状态时,就是向着相反方向变化的开始。福不可尽享,见好就收方能无往不利。

总结: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凡事将满未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