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朱标的早逝和朱允炆的失败连载一

网络图片

在明朝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年农历5月继位,年6月被四叔燕王朱棣武力推翻,建文帝在位4年加1个月。

建文帝这个说法在明朝官方是没有的。建文是朱允炆的当皇帝时期的年号,前后使用了3年半,从公元年开始,到年6月。朱棣当上皇帝后,废除建文年号,以建文元年(年)为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四年(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说,朱元璋死后,他的洪武年号还被朱棣和他的后世子孙使用了4年。

朱棣将侄子建文帝做过的改革全部废除,相关史料能销毁的全部销毁,他想抹除这位侄子的一切痕迹,也不给建文帝庙号。但朱允炆毕竟当过4年皇帝,总有绕不开的地方,绕不开的时候官方叫朱允炆什么?有时直呼其名朱允炆,有时叫“建文君”。叫建文君是一种技术手法,这个“君”可以理解为皇帝,也可以理解为对普通人的一种尊称。“允炆”出现在《明太宗实录》一共4次,“建文君”出现在《明太宗实录》一共9次。因为朱允炆没有官方正式的庙号,不能像他的祖父朱元璋那样被后人称呼庙号(明太祖),民间就用他的年号称呼他建文皇帝,又简称建文帝。

朱允炆本来是当不上皇帝的。

他的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年,朱元璋和马秀英结婚,但是直到年,朱元璋才与马秀英有了第一个孩子,就是嫡长子朱标。这一年,距离明朝建国还有13年。

古人结婚,一般第二年就会有孩子,但是朱元璋和马秀英结婚后第二年没有生孩子,甚至马秀英没有怀孕。夫妻两很担心有一方不孕不育,但也认为是时机未到。如何才能换回天命,生出孩子?于是,他们按照中国人的古老习俗,先收养别人的孩子。据说马秀英这段时间先后认养了二十多个孩子,其中最著名的有3个:一个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大哥朱初六的儿子朱文正,这是桂林靖江王一系的祖先;另一位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李文忠,后来爵列曹国公;再一个就是后来坐镇云南的黔宁王沐英。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元朝军队把守的东南重镇南京,接到嫡长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的欣喜如同久旱逢甘雨。朱元璋时年27岁,在古代,这算是中年得子了,盼星星盼月亮,如今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能不高兴吗?朱元璋兴奋之余,命人在一座山上刻下8个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不久,朱元璋即攻克南京。

此时,经过3年的努力,朱元璋的革命事业已小有成就,成为红巾军独当一面的将帅,手下已有数万士卒。此后,朱元璋正式建立起南京革命根据地,朱元璋的宏图大业越做越顺利,从此奠定了与群雄争霸的基础。朱标出生,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打下南京,有了牢固的根据地。此时,朱元璋双喜临门,人生得意。

自从生下长子朱标,马秀英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随后给朱元璋连续生了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这5兄弟是连贯的,中间没有其他人插队。朱橚出生在年,也就是说,从年朱标出生到年朱橚出生,短短6年内,马秀英给朱元璋生了5儿子。有人因此怀疑这事的真实性,但各类官方正史都这样记载。他们5兄弟出生时间间隔最短的是朱标和朱樉,只有15个月,但这不违反科学。后世很多人怀疑,这些孩子都不是马皇后亲生的,而是其他妃子生下后交给马皇后抚养的,但并无证据。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马皇后没有给朱元璋生过一儿半女,马皇后不会得到朱元璋无以复加的恩宠。洪武十五年(年)农历八月,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将他先安葬进自己的孝陵,让马皇后先在里面等他。朱元璋一生只有这一位皇后。

马皇后大名马秀英,其养父是元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郭子兴,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的第一站就是郭子兴这里。郭子兴眼光独到,一开始就很赏识朱元璋,不久就将朱元璋提拔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秀英许配给他,郭子兴既是朱元璋的岳丈,又是朱元璋革命事业的领路人。

马皇后是一个菩萨心肠的人,虽然朱元璋严令后宫不能干政,但是危急关头她还是挺身而出,比如阻止朱元璋杀太子的老师宋濂。她经常劝朱元璋听人劝,少杀慎杀,积德于千秋万世。只是,朱元璋性格顽固,有些事情谁也阻挡不了他。就在两年前,他杀了宰相胡惟庸,牵连处死一万五千官员及其家属。临终前,马皇后跟夫君朱元璋说,我平生身体很好,极少生病,如今一病不起,想必是天命,请不要为难太医。

年,朱元璋率领大军彻底征服了陈友谅,这时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手下猛将如云,兵强马壮,皇图霸业初现,于是在南京自称吴王,并立9岁的长子朱标为吴王世子,正式确立嫡长子朱标的储副地位。四年后的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正式成为明朝皇帝。同时,册立朱标为皇太子,朱标成为大明帝国的合法继承人,时年13岁。

朱元璋对长子朱标的疼爱深入骨髓。他给13岁的朱标找了更多优秀老师,包括李善长、徐达、宋濂等开国名臣。朱元璋和许多爱子心切的父亲一样,希望太子朱标学习各种知识,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人情练达。为此,朱标要学习知识,要经常下基层(凤阳老家)锻炼,要陪父皇上朝,要练习政务,要没日没夜地陪父皇讨论问题。

洪武四年(年)四月,朱元璋为朱标选了个正妻,是大将常遇春的长女吕氏,也就是说,常遇春的长女成了皇太子妃。给太子当太子妃是什么情况?这是明白着的,不出意外就是将来的皇后,皇后生出的嫡长子就是大明帝国未来的皇帝。

朱元璋为何把这个崇高荣耀给了英年早逝的常遇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第二猛将,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常遇春在三年前就已经去世,死在征讨北元的军旅中,年仅39岁,来不及享福。三年前,朱元璋接到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从太子妃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当时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另外一个原因是常遇春的女儿和太子朱标年龄相同,当时都是16岁。

有人认为,朱元璋合适的做法是选老成持重的徐达的女儿嫁给朱标当太子妃。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威望很高,为人又十分谨慎,身体好、基因好,非常合适做太子的岳父。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只是徐达的长女比朱标小7岁。古代男子16岁左右结婚,16岁的朱标不至于和9岁的小女孩结婚,主要是年龄不合适。

其实,朱元璋为朱标娶常遇春的女儿为太子妃,是感情用事。就算无法娶徐达的女儿为太子妃,也不能娶常遇春的女儿当太子妃。因为常遇春杀降太多,这件事朱元璋知根知底。举个例子,常遇春和陈友谅在安徽池州大战,曾经一下子杀了名俘虏。为此,朱元璋劝诫常遇春等将领,说杀降不是好事,好杀会导致子孙遭报应。但常遇春并没有听进去,此后还有多次杀降行为。朱元璋明明知道常遇春杀降太多,而且短命,还将其女儿娶给朱标做太子妃,这难道是大意了?

洪武十一年(年)十一月,朱标的太子妃常氏因为生次子朱允熥难产而死,年仅23岁。洪武十五年(年)六月,太子妃常氏的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夭折,当时只有8岁,太惨了。若是不夭折,他将来就是皇太孙的第一人选。雄英,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朱元璋给嫡长孙赐名意图很明显,天高任鸟飞,大明帝国的继承人应该是雄壮英武的。

看来朱元璋说对了,常遇春杀降太多,没有福气。这时,朱元璋或许认识到常遇春的福报不够而有所醒悟,于是将朱标的次妃吕氏册封为新太子妃,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就是吕氏所生。朱允炆成为朱元璋新的嫡长孙。这样,原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次子朱允熥,只比二哥朱允炆小1岁,从此失去了将来继承皇位的资格。

朱元璋对儿子们很好,对太子朱标更好。朱元璋对太子的期望很高,各项要求也很高。为此,朱元璋不但给朱标找了最好的老师,还言传身教。朱元璋恨不得把自己平身所学全部教给太子朱标,要是有个优盘接口就好了,直接人机对话,数据全考过去给朱标。洪武五年(年)十二月开始,朱元璋命令各部门报文件给皇帝时,也要抄送给皇太子,让太子全面熟悉政务。这时,朱标17岁。

朱元璋是闲不住的人,常常和太子朱标聊天,除了聊政务,还聊中国历史知识,历朝历代成败得失的案例,以便借鉴。此外,他还特别加强对朱标在做人、为君方面的教诲,主要是告诉朱标,要努力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将来做个明明白白的皇帝。他们父子曾经有一次很有深度的谈话,可作为朱元璋教育太子的代表案例:

朱元璋要求太子朱标要做到四点: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邪佞;三是勤,勤恳才不会溺于安逸;四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

朱元璋这个要求总结的非常好,不但适合当皇帝的人效仿,当领导的人都可以学习借鉴。作为领导者,你不仁爱,必然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不明事理,就会被人利用;不勤劳,就会陷于好吃懒做、贪图享乐,就会误事;不果断,就会颠三倒四,贻误时机。

在朱元璋的悉心教育下,朱标得以快速成长。

洪武十年(年)开始,朱元璋开始让22岁的朱标独自处理部分政务,对各级各有关单位和官员报上来的奏章,要送给太子朱标先看,朱标再提出处理意见上报父皇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朱标年龄不小了,应该让他实际参与处理朝廷事务,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锻炼才能提高治国能力,光是看猪跑不行,还要吃猪肉。

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标为太子,除第七和二十六子早逝,其余23个儿子全部封为藩王。朱标对弟弟们很好,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就藩后经常犯错误,都被朱标斡旋保护;老四燕王朱棣、老五周王朱橚、老六楚王朱桢等其他年长一点的弟弟犯了错误,朱标也总能在父皇朱元璋面前保全他们。朱元璋幼失怙恃,是个很懂孝道、讲亲情的人。朱标在尊重父母、友爱弟弟这方面的表现很好,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朱标自小生活在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羽翼之下,血雨腥风对朱标而言只是故事,自己从没有亲身经历战争。朱标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治理国家的想法和理念与朱元璋不一样,更倾向文治,主张营造宽松的环境。朱元璋自己提三尺之剑打下的江山,对治理国家有自己的一套,尤其是重典治吏,因此父子两人在治国理政方面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朱元璋知道这种分歧难以避免,所以对朱标并没有什么意见。朱标的看法,有原则、有理由做支撑的,并非一味主张无原则的宽松。朝中大臣对朱标的表现十分满意。朱标做事有分寸、讲道理,非常符合儒家明君标准。

在父母心中有爱心,在弟弟们心中有威望、在大臣们心中有水平,所以朱标的太子之位无人能够撼动。封建社会的太子,风口浪尖,万众瞩目,一有闪失,将万劫不复。历史上看,当太子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汉武帝刘彻的太子被汉武帝废除处死,康熙帝玄烨的太子被康熙帝两立两废。朱标能28年不失父爱,可见必有过人之处。

洪武二十五年(年)四月,37岁的朱标病逝。《明太祖实录》里对朱标去世前的记载很简略。年八月初,受朱元璋委派,朱标去陕西考察,朱元璋说朱标从小没出过远门,最远就到过老家凤阳,让他去陕西见见世面。其实,朱元璋本意有两个:一是派朱标去了解一下老二秦王朱樉在西安的所作所为,之前有很多人举报他不法;二是考察一下建都的事情,朱元璋想迁都西安。朱标九月初到西安,十一月底回到南京。朱标此次出巡陕西前后接近4个月。此后,朱标在《明太祖实录》再也没有出现,直到第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去世。

朱元璋是强人,从穷和尚到开国皇帝,古今中外独此一份。按古人通常的说法,朱元璋的命很硬,他17岁失去父母,属于少年丧父;54岁失去老婆马秀英,属于中年丧妻;64岁失去太子朱标,属于老年丧子。人世间的最痛苦的三件事,一一被他经历了。

对太子朱标的死,朱元璋很伤心,哭的死去活来。精心培养这么多年的太子,竟然先于自己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死后被朱元璋谥为懿文太子,这是个美好的谥号。

按照朱标的人生轨迹和种种表现,如果朱标活得长一点,能当上皇帝,应该会是个好皇帝。但是,朱标没有经过战争的铁血洗涤,这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点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如弟弟朱棣。朱标若是当皇帝,要想迁都北京,可就有难度了。明朝迁都北京,理论上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可以顺利做到。再说了,以朱标的风格,不会迁都北京。但是,不迁都北京,明朝的国祚如何还不好说,从当时情况看,北京是明朝最理想的都城。

从年被立为吴王世子,到年去世,朱标作为朱元璋的接班人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中,朱元璋对朱标始终疼爱有加,虽然其中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都没有影响朱标的太子之位。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父亲,朱元璋对朱标的疼爱可谓是无以复加。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明太祖实录》,是朱棣当上皇帝后命令姚广孝牵头修订的,在这个实录里,没有说朱标的坏话。做人、做太子、当臣子、做大哥,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太难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只可惜天妒英才。

朱标为什么英年早逝?太累了,主要是心累。朱元璋是慈父,更是严父,他自己十分勤劳,经常是:宵衣旰食、夙夜祇惧、夙夜兢业、夙夜恪勤、夙夜祗惕、夙夜寅畏、夙夜尽心、夙夜罔懈、夙夜靡宁、夙夜无怠、夙夜孜孜、夙夜究心、夙夜忧虑、夙夜兢惕......。

朱元璋自己以身作则,对太子也这么要求。凭良心说,除了像朱元璋这样在青少年时代吃过大苦、受过大难的人,谁有这么好的身子骨和意志力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去?朱标第一次出远门就水土不服,染上风寒,不治身亡,说到底还是因为体弱,抵抗力差。长期精神紧张、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拖垮了朱标的身体。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悲剧都来自要求太高。

朱元璋对培养太子问题有重大失误。爱儿子,就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爱儿子,就应该给他找个清白人家的女儿当老婆。

太子朱标去世27天后,礼部官员告诉64岁的朱元璋,太子的丧期已满,可以将丧服脱下了。朱元璋回答不想脱,说自己真心想着朱标,短时间内无法忘掉挚爱的儿子。

上曰:“父子之恩,本乎天性;存下之感,切於至情。朕非不欲俯从众议,但衷心哀悼,不能遽忘耳。”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元璋曾经和皇后马秀英讨论过一件事,想废太子朱标而改立四子朱棣为新太子的事情,朱元璋说自己创立宏业艰难,而太子朱标柔弱,担心他将来受不住这偌大的家业。《明太宗实录》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主持修订的。关于这件事,朱棣和他的儿孙造谣造的有点离谱了。

伤心归伤心,新的继承人必须重新确立,但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选择着实太多,儿子一大堆,还有嫡孙。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标去世第三天,朱元璋找大臣们谈话,说太子朱标死了,这是命,老四朱棣人不错,像我,想立老四朱棣为太子。有个叫刘三吾的翰林学士说,这样做,绕开了老二秦王、老三晋王,怎么办?朱元璋无言语对,大哭而去。

戊寅,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於何地?”上不及对,因大哭而罢。

因为爱朱标爱得太深,朱标的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因此朱元璋大病了一场,发热一直持续不退,让这位一向雄壮的洪武皇帝觉得,洪武年号用到今年可能就要结束了。不过,朱元璋这个怪病后来竟然被太医治好了。

朱元璋内心知道,继承人最好是年长的、成熟的,古语有云“国赖长君”,所以他想立四子朱棣当继承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立四子朱棣面临一个大问题。因为当时,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还活着,就像刘三吾说的,你绕开朱棣的两位哥哥,直接立四子朱棣,这个规矩如何说?朱元璋特别迷信纲纪,他认为凡事总得有个说法、有个规矩才好,若是坏了规矩,今后恐怕会天下大乱。

立二子秦王朱樉如何?说来话长,不过,我们还是长话短说。换做是别人,可能就按顺序立二子朱樉为太子了。但是对于有思想政治洁癖的朱元璋来说,打死都不会立朱樉为太子。最早,朱元璋对儿子朱樉是寄予厚望的,希望它能在陕西威震一方,屏藩帝室,为各位弟弟们做出表率。早在洪武六年四月,朱元璋就命长兴侯耿炳文在西安、凤翔、平凉、庆阳、延安、巩昌、临洮等府旧军内选军士充当秦王府护卫。洪武十一年(年),22岁的朱樉就藩西安时,朱元璋又给他安排了护卫亲军人。

朱樉在西安的表现让朱元璋大失所望。朱樉没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朱元璋给他配的王妃是元朝齐王扩廓帖木儿的妹妹,此举意在拉拢这位还在效忠北元朝廷的天下奇男子。扩廓帖木儿是汉化程度较高的蒙古人,汉名王保保,他的父亲是元朝翰林学士承旨、太尉赛因赤答忽,世居于河南固始县,王保保出生在河南、长在河南,他是元朝最后一位名将,曾经拥兵十余万,打败过明朝徐达、汤和等大将。朱樉一开始就不喜欢父皇朱元璋给他安排的正妃,他溺爱的是自己的次妃,开国名将宁河王邓愈的女儿邓氏,朱樉甚至会为她做出出格之事。

不断有大臣向朱元璋告状,说他的这位二子在西安有种种不法,甚至强抢民女,奸淫后将其投入井中,已是惯犯。从史料上看,朱樉在西安劣迹斑斑,而且屡教不改。洪武二十八年(年)三月,朱樉被3位老妇人下毒毒死,接到报告后,朱元璋虽然很伤心,但这次没有大哭,他亲自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写了祭文,说他在陕西的表现一无是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了他赐了一个恶谥:愍。史称秦愍王。知子莫若父,评价很到位。

朱樉到底是缺乏大智慧的人,他若是能像四弟燕王朱棣那样洁身自守,大哥太子朱标去世后,皇位就是他的。他的情商不高,智商也不太够,没能想到大哥朱标可能会英年早逝。

朱元璋的三子晋王朱棡,比他的二哥朱樉好多了。在朱棣一系主导编写的《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里,晋王朱棡不算特别优秀,但也不算差,小错误不断,大问题没有。朱元璋经常命令晋王朱棡统率大军备边或是和蒙古军队作战,到朱元璋去世前几年,这样的行动更为频繁。洪武中后期,华北偏西及以西地区的防务,朱元璋以三子晋王朱棡为总指挥;华北偏东及以东地区的防务,朱元璋以四子燕王朱棣为总指挥。

朱棡是亲近太子朱标的,这个在当时是政治正确。从朱棡的种种表现看,他不但有统领千军万马的帅才,也是个守政治规矩的厚道人。洪武三十一年(年)三月十二日,朱元璋去世前两个多月,晋王朱棡去世,享年40岁,人生暮年的朱元璋再次嚎啕大哭,并给了朱棡一个好的谥号:“恭”。史称晋恭王。“恭”是个好谥。因此可以推测,如果朱棡是二子,朱元璋有可能会立他为新太子。

朱棡并不喜欢四弟朱棣,而朱棣对这个三哥也不感冒,这两兄弟不和睦。如果晋王朱棡活得久一点,四弟朱棣可能不敢造反,二哥的晋王朱棡的威望足以为朝廷主持公道。

朱元璋的发热病好了以后,继续思考是立其他儿子为新太子,还是立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他对这个问题不止一次地权衡过,还不忘从历史长河中找经验,他让翰林学士刘三吾查找历代相关案例,发现历史上的朝代有8次在皇太子死后立皇太孙继位,其中6例成功,皇太子死后立其他儿子为新太子的,无一例外地遭受失败。

刘三吾坚定地支持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将来继承朱元璋的皇位,他告诉朱元璋,皇孙朱允炆已长大,而且天下归心,不用担心他将来不能当个好皇帝。朱元璋也觉得,皇孙朱允炆自小受到良好教育,乖巧孝顺,虽然年龄偏小,但总体上看,今后再加以历练,应该能担当大任。

朱标去世3个多月后,八月初九,朱元璋安葬完太子朱标,召燕王朱棣和湘王朱柏来朝,他们兄弟二人于12天后,即八月二十一日同时抵达南京。朱元璋召他们兄弟二人来南京,所为何事?史书没有记载。九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在历史数据面前和刘三吾等人的坚持下,朱允炆成为大明王朝的法定继承人。九月初九,燕王朱棣和湘王朱柏同时返回各自的封地。这样看来,召二王来朝想必是和立新储君有关。为何只召燕王朱棣和湘王朱柏来京?因为这两个人是朱元璋儿子中的文武全才,请他们来是当面告诉他们,自己已决定立朱允炆为储君的事,应该还有要求他们将来好好辅佐朱允炆的内容。

朱允炆能成为皇太孙,刘三吾功不可没。刘三吾是湖南茶陵人,比朱元璋大15岁,是个老学究。5年后,朱元璋让他主持洪武三十年(年)翰会试,发榜后,人们发现中进士的全是南方人,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说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特意偏袒南方考生。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处死一批考官,但绕过84岁的刘三吾一命,让他削职戍边。次年,建文帝继位,将他官复原职,两年后因病去世。

太子朱标去世仅4个多月后,朱元璋就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说明朱元璋对此已深思熟虑。朱元璋从叫花子到当上皇帝,见多识广,他曾在《皇明祖训》里说: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眼光老辣的朱元璋能舍去其他儿子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在一个方面说明朱允炆是可造之材。

如果当初朱元璋直接绕过多有不法的二子秦王朱樉和小毛病不断的三子晋王朱棡,大胆立四子燕王朱棣为新继承人,这也是一种办法。朱元璋喜欢老四朱棣是个事实,这不用怀疑,对于聪明能干的儿子,哪个父亲会不喜欢?这种立贤不立长的做法不是不可以,后世的清朝康熙皇帝做到了,他的儿子雍正皇帝更是将其制度化,这就是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

朱标在世时,对行为不端的二弟秦王朱樉多有照顾,无论犯了什么错,都会在父皇朱元璋面前斡旋甚至求情。朱标知道有这个不自爱的活宝二弟朱樉在,明朝的皇位将来就不会离开朱标家,即便自己早逝,父皇朱元璋也不会选朱樉为新太子。

当初,有不少大臣向朱元璋建议,应该立二子朱樉为新太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朱元璋早年定下的规矩。如果朱元璋听得进这个意见,应该是好事。即便朱樉后来早逝,可以再按顺序立三子朱棡,朱棡再早逝,就可以立四子朱棣为新太子。这样操作,没有哪个藩王敢造次。

朱元璋立15岁的皇孙朱允炆为新储君还有其他考虑,他要确立一个规矩,皇位只能在朱标及其嫡长子嫡长孙手里传递,其他儿子的子孙们,最多只能做到藩王,长幼有序,嫡庶有别,这样操作简单,也可以杜绝藩王们的非分之想。

朱允炆担任皇太孙的时间不长不短,5年加8个月。关于这期间朱元璋如何培养皇太孙朱允炆的事迹,被后来重修《明太祖实录》的朱棣和姚广孝删得干干净净,一个也没有,现在人们看到的这爷孙俩一些掌故,都是来自各类野史的记载。以朱元璋的脾气,对皇太孙朱允炆的教导肯定是很认真严谨的,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皇太孙朱允炆教育好。

按理说,经过皇祖朱元璋30余年的励精图治,河海升平,四夷宾服,建文帝可以垂拱而治。但是,国事太平,而家事不靖。为何?这事说来话长。因为,建文帝的叔叔们正威胁着建文帝和朝廷的安全。

朱允炆刚当上皇太孙时只有15岁,但对藩王坐大的时局已感觉很忧心。有一天,他偷偷问太常卿黄子澄,自己的诸位叔王重兵在握,皇祖去世后,该怎么办?黄子澄告诉朱允炆,不用担心,朝廷有百万大军,藩王们掀不起风浪。

皇太孙一日坐东角门,谓太常卿黄子澄曰:“......,然皇祖万岁后,我新立,诸王尊属,各拥重兵,何以制之?”子澄曰:“此不难处置。”太孙曰:“请试言之。”子澄曰:“诸王虽有护卫之兵,仅足自守,朝廷军卫犬牙相制,若有事以天下之众临之,其能当乎?汉七国非不强大而卒底灭亡者,盖以大制小,以强制弱,势必不支。”太孙喜曰:“兹事终仗先生矣。”(《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

15岁的孩子,有这个顾虑,很正常。他心里一直不踏实,后来越想越担心,于是干脆直接问皇祖朱元璋,将来叔王要是犯上作乱该怎么办?朱元璋告诉他,叔王们替你镇守一方,不会造反。皇太孙朱允炆又问万一真造反,怎么办?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朝廷就派兵平定,但不要伤及他们的性命。

怪就怪皇祖朱元璋,一是儿子生的太多,二是将他们封为藩王。建文帝的皇祖朱元璋生有26个儿子,除了建文帝自己的父亲朱标,加之已死亡6个,建文帝当时有19个藩王叔叔,其中:

四叔燕王朱棣,驻地北平;

五叔周王朱橚,驻地开封;

六叔楚王朱桢,驻地武昌;

七叔齐王朱榑,驻地青州;

十一叔蜀王朱椿,驻地成都;

十二叔湘王朱柏,驻地荆州;

十三叔代王朱桂,驻地大同;

十四叔肃王朱楧,驻地甘州;

十五叔辽王朱植,驻地广宁;

十六叔庆王朱栴,驻地宁夏;

十七叔宁王朱权,驻地大宁;

十八叔岷王朱楩,驻地云南;

十九叔谷王朱橞,驻地宣府。

二十叔朱松,第二十一叔朱模,第二十二叔朱楹,第二十三叔朱桱,第二十四叔朱栋,第二十五叔朱,这六位虽是藩王,但年龄较小,还没有去就藩,当时都在南京城内,对建文帝构不成威胁。

已就藩并有护卫军的叔王有13位。对建文帝威胁最大的是燕王、周王、楚王、齐王,尤其是燕王。燕王当时最年长,而且人很聪明,此时在北平就藩已18年,之前受朱元璋命令,长期率军和蒙古军队大兵团作战,军事斗争经验丰富,在华北地区军队系统有很大影响力和威望。这些叔王,是皇祖朱元璋留给建文帝最大的政治包袱。

洪武三十一年(年)润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21岁当皇帝,在当时并不算年龄小,朱元璋晚年坚持锻炼,保养身体,为朱允炆争取了近6年的准备时间。

朱允炆继位后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建文,皇祖朱元璋年号洪武,朱允炆年号建文,弯拐的有点大。朱允炆名字里已有“文”,年号还用建文,这充分体现了建文帝朱允炆以文治国,建立文景之治的迫切心情。

只是,爷爷的年号是洪武,自己的年号叫建文,这个弯拐的有点大。后来,朱棣说建文乱改祖制也有一定道理。建文帝登基后,对文官品级、礼仪制度等进行了改革。比如,他把两个堂姑妈降了级。福成公主是朱元璋的亲侄女,其父是朱元璋的亲大哥南昌王朱重四;庆阳公主是朱元璋的堂侄女,其父是朱元璋的堂兄蒙城王朱重五。按照古代制度,只有皇帝的亲姑妈、亲姐妹和女儿才能封为公主级别,侄女不能被封为公主。朱元璋在登基后(年),出于亲情考虑,将她们两位按照皇女对待,封为公主,这事在宋太祖年间有过先例,当时宋太宗将侄儿侄女都当亲生的对待。

洪武四年(年),有官员上书说应该将这两位公主改封郡主,这样才合礼法。朱元璋回复说,我就这两个侄女,不忍心降改,称呼和政治待遇如故。但是,俸禄只给每年石,是皇女的四分之一。这事到此为止,直到朱元璋去世再也没有人提起。

年,朱元璋的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将这两位堂姑妈双双降为郡主,福成公主、庆阳公主于是成了福成郡主、庆阳郡主,俸禄待遇保持不变,政治待遇下降。

建文帝想按规矩办事,但这是祖上定下的事,又没多拿一分工资,这样做吃力不讨好。

有人说,方孝孺曾经向年轻的建文帝建议,在全国实行井田制。建文帝听完汇报后,深以为然。很多人以此嘲笑建文帝和方孝孺迂腐。其实,方孝孺的井田制方案并非周朝束缚奴隶劳作的那个井田制。方孝孺的意思是,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但是不能买卖,也不能荒芜。这样可以防止土地兼并,国家税粮有保障,农民有土地不但不会饿死而且活的可以相对有尊严。方孝孺认为“井田废而天下无善俗,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结果,建文帝没来得及实施这个制度,自己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了,朱棣把方孝孺杀了。所以明朝并没有实施方孝孺的建议。我们后来借鉴了方孝孺的建议,这个制度就是为改革开放作出伟大贡献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文帝不是什么坏人,坚毅的性格掺杂着优柔寡断,而这种毛病随着年龄增长,假以磨炼,是可以克服的。只是他的祖父朱元璋没能多活几年以陪伴太孙成长。

比如,建文帝的皇祖朱元璋去世,按照朝廷要求,朱元璋在各地就藩的藩王儿孙不能回南京奔丧,但藩王的儿子们可以来南京奔丧。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派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3个儿子去南京给皇祖朱元璋奔丧,朱棣就这3个儿子。为了迫使燕王朱棣屈服,朝中不少大臣建议将朱棣在南京奔丧的3个儿子全部暂扣押,作为人质,这样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燕王朱棣削掉,因为朱棣不可能不顾忌仅有的3个儿子的生命安全。对建文帝来说,这可是天赐良机,但建文帝没有听大臣的意见,而是将自己这3位堂弟全部放回北平和四叔燕王朱棣团聚。

建文帝究竟为什么放朱棣3个儿子回北平?表面上是说,建文帝认为,目前没有燕王朱棣谋反的证据,也没有发现他有其他严重违法乱纪行为,扣留他的3个儿子没有理由,如果胡乱扣押反而会给人口舌,或者打草惊蛇。就这么简单,建文帝就把朱棣3个儿子放回北平吗?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建文帝放回朱棣的3个儿子呢?为什么建文帝会做出这样一个后来看似愚蠢至极的决定?我看了大量历史资料,觉得建文帝放回朱棣3个儿子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朝廷确实没有朱棣违法乱纪的证据。建文帝刚刚登基,如果无故将藩王的儿子扣押在南京,肯定会引起其他藩王众怒,有损建文帝的光辉形象。建文帝从小爱读书,读了很多书,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建文帝的理想是做个伟大、光荣、正确的明君,建设超越文景之治的盛世。所以,建文帝没有采用扣押朱棣3个儿子这种下三滥的手法。朝廷削除违法乱纪的藩王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维护朝廷纲纪,如果朝廷带头不讲规矩,建文帝今后如何统治国家?

第二个原因:当时朝廷有能力用武力搞定燕王朱棣。建文帝和他的心腹大臣黄子澄认为,就算今后燕王朱棣违法乱纪,或者要谋反,朝廷也不足为虑,完全有实力搞定他。因为经过明太祖朱元璋30年的精心治理,此时朝廷粮食多的发霉,军队有上百万,燕王朱棣手上只有几千人马,而燕王真正可以调动的部队只有名亲兵。所以,黄子澄对建文帝说,朝廷实力相当强大,百万大军在手,完全可以搞定一切违法乱纪的藩王,请建文帝放心,建文帝觉得黄子澄说的的确道理,所以没有必要提前扣押3个堂弟,没有必要背上不仁不义的昏君骂名。

要不怎么说好人当不了皇帝呢?就是因为这个愚蠢的决定,建文帝3年后被四叔朱棣武力夺走了自己的皇位,自己自焚而亡。是啊,建文帝的朝廷的确兵多粮多,但是叛徒更多。躺在棺材里的建文帝最后悔的就是这件事。

从传下来的史料看,建文帝给人的印象是迂腐、书生气,是个无才能之人。朱棣称帝后,革除建文年号,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使得后人认识建文帝的本来面对变得非常困难。真实的建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真想是什么?即便朱棣销毁了原始资料,但从正史的史料的某些痕迹中,我们可以综合分析,大致得出建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是崇尚文治。建文帝朱允炆于年出生,这时朱元璋建国已经17年,建文帝作为太子的儿子,一出生就养尊处优,生活条件、教育教育条件都十分优越,从小就接收了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饱读诗书,文化知识很高。他的名字叫朱允炆,朱是姓氏、允是辈分用字、炆是名字,但就是这个“炆”字,火字旁也是朱元璋定下的辈分偏旁,建文帝实际真正的名字是“文”,这个名字谁取的?朱元璋。

朱元璋希望这个孩子文气一点,但是朱元璋为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朱允炆并非皇长孙,朱允炆是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的长兄、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大明帝国将来的继承人吧,叫什么?叫朱雄鹰。雄鹰,雄赳赳的感觉。从刀山火海杀出一条皇权路的朱元璋是不相信以文能治国的,但是,给朱标的庶子取个带文的名字,无关紧要。朱雄鹰后来去世,朱允炆成了太子的长子,这下就有希望继承皇位了,但朱元璋多次对朱允炆的书生气表示了些许不满意,在朱元璋看来,君王必须要善用屠刀,以屠刀治国为主。

后来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爷爷朱元璋洪武,我建文,这个弯拐的有点大,自己名字里已有“文”,年号还要建文,这充分体现了朱允炆建立文景之治的迫切心情。

二是综合素质较高。太子朱标去世满百日后,朱元璋即举行大典,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时,朱元璋还有十几个儿子在世,但是,这么早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几乎没有耽搁一天时间,充分说明朱元璋之前已经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朱元璋从一个叫花子到当上皇帝,可谓见多识广,他自己在《皇明祖训》所说: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馀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眼光老辣的朱元璋能舍去其他儿子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在一个方面说明朱允炆综合素质是比较高的,不然老朱不会这么快这么坚决立他为皇太孙。

三是处事果断。上台之初,即开始削除违法乱纪的叔王。笔者经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发现:朱允炆的削藩不是汉代那种意义的削藩,明代的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最多就是有一些护卫,在朱元璋时代,受朝廷委派,领兵作战,但是平时无事可做。所以不存在收回封地、收回财权、收回行政权一说,最多就是削除藩王的护卫(每个藩王有-人护卫军),而这些护卫本身就要服从朝廷调遣。

刚才说了,建文帝削藩并非是担心藩王尾大不掉,明代藩王,没有行政权、没有财权,要做大做强不容易,建文帝削藩与其叫削藩,不如叫整肃纲纪更贴切。

朱元璋以皇太孙继位,诸位藩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服”,有恃无恐,在封地为非作歹,岷王在云南封地“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代王在大同招摇过市,随意砍人等等,按照《皇明祖训》,这些叔王死有余辜。这些叔王的斑斑劣迹,被各级官吏上报到朱允炆的案头。换做你,你会怎么处理?这个有案例比较,换做朱棣朱棣怎么处理?这几个废建文帝废除的叔王,湘王自焚而死,具体什么品行不知道。

四是性格刚烈。对待自己违法乱纪的亲叔叔,没有任何情面可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该抓的就要抓,该废的就要废,性格鲜明;对于没有犯事的藩王,并不轻易处罚。但是,在明朝初年藩王帝位崇高的时代,各位藩王早已养成目中无人的心态,地方官摄于朱元璋的淫威,并不敢轻易报告藩王在地方上的违法行为,因为证据很难收集,朱元璋又是个冷酷的君王,一不小心,地方官就丢掉性命。

有人问,如果朱标不早死,当上了皇帝,他的四弟朱棣敢造反吗?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其一:以朱标的为人处世风格,不会首先激化矛盾,四弟燕王朱棣也没有理由造反。其二:若是朱标削藩,也会讲方法、策略,这时如果燕王朱棣真造反,以朱标的威望和老练,朱棣的失败将不可避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