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笔者始终以为,或在文坛或在艺坛,名人大家们的经历、性情、身份、命运多有迥异,但稍加比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对友情的执着和珍视,那种胶漆般醇粘的感情,那份永恒深藏的怀念,以及由此滋养而生成的可圈可点的人文精神。今年已88岁高龄的兰溪籍浙江大学教授胡华丁,敬业走笔,已著书立卷20本(部),发表科研论文和时事杂文余篇,艺术评论多篇,而且在书画创作中成果丰硕,其山水画作品被《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世界书画家铭录》等种大型书画集辑录。年,其画作《柳溪泛舟图》在首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精品大展中获得金奖,原作由台北九天书画院收藏。华丁教授,兼擅文笔和画笔,被传媒誉为“用两支笔描绘世界的人”。华丁教授,画学黄宾虹,师从黄逸宾,师尊王伯敏,使他的画艺颇具大师们的画风。几十年间,他与黄逸宾、王伯敏两位教授的友情堪称典范。两位书画大师给他留下的书画作品墨宝是有形的财富,那么他们之间凝结成的艺坛交往则是一段佳话,馈赠给后人的则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从人类最本质的意义上讲,则尤为珍贵。著名篆刻家楼胜鲜特意为华丁教授刻了一枚闲章,文曰“宾翁门下”,以明其志。“宾翁”,既指宾虹,也指逸宾,含义双重。在绘画上,华丁崇尚传统与创新并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画面布局结构,注重墨的浓淡变化和色的调和协从。黄宾虹的有些画作,他曾临摹过几十遍。黄逸宾生前称他的画“浑厚华滋得宾虹先生画的精髓。”华丁先生说,记得八十年代的一个夜晚,他去拜访黄逸宾。提到自己不会拓画,就像汽车司机不会修车那样不便。那时,黄老刚从杭州大学党委书记任上退下来。想不到黄老竟连夜找画芯、调粘液、刷拓件、上门板,将拓画的过程仔细地操作给他看。德高望重的黄老平易近人,热心教诲,令其终生难忘。黄逸宾先生曾任中国黄宾虹研究会顾问,他和王伯敏先生是继承和创化黄派艺术之最成功者。此后,华丁先生通过亲眼目睹黄老作画,请黄老评画改画,讲授笔墨技法乃至平时聊天,多得其指点。黄老笔墨功夫很深。如果说黄宾虹以“点”名世,那么黄逸宾则以“线”见长。黄老曾以一张四尺大的宣纸,给华丁演示各种点线和水破墨、墨破水的画法。华丁说,“这些墨线墨点,凝聚吾师深情。”有一次,逸宾看了华丁的几张画,指出作画要有自己的特色。黄老说,《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又名兼美。可卿、兼美,多好听的名字。曹雪芹写作的初衷是想写一个完美的人,在可卿的身上,集黛玉和宝钗的优点,所以取名兼美。他说,这个人物由于没有特点,你想不出她是什么样子,写作不下去了,只好让她早死。逸宾先生就在这样生动的说笑中,向华丁阐明画艺事理。此后,华丁先生曾撰文《逸宾论画追忆录》刊登于在《美术报》,使黄老的精辟艺论广为人知。华丁先生在艺术上每有进步,黄老鼓励甚多。年,他为华丁两幅山水画题字,文字分别为“画贵笔墨,此帧笔墨韵味跃然纸上。”“浑厚华滋为宾虹先生画的神髓,华丁此帧实得其要也,读之令人神往。”黄老曾将自己珍藏的古代名家书画供华丁观摩,并笑谈获得这些珍宝的背后故事。黄老擅长山水荷竹,其书法又集深厚与俊脱于一体,极有底蕴。这些墨宝,对华丁多有馈赠。年6月11日,华丁去黄寓,黄老为“胡华丁画集”精心书写五遍,华丁携回三帧珍藏。逸宾画竹,自谓画了好几麻袋。他画竹水平,堪比板桥。有一次,他送给华丁一副题了苏东坡诗句的大幅竹画,亲言“此作可上画册。”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学刊《新美术》重点介绍黄逸宾的山水画,同时也刊登了华丁教授的艺评《超然逸格,神韵天成—“黄逸宾画集”艺术语言初探》。这样,华丁先生就追随乃师,成了上世纪《新美术》最后一期学报的主角。许多年来,对黄逸宾艺术的介绍文章不下百篇,但黄老只把美院这期学报一直置于画桌案头。华丁说,“记得,有一年的春节(年初一)上午,黄师和师母莅临寒舍看望,令我和老伴感激莫名。现在,导师与我天人两隔,这段情缘铭心难忘。”年,有一次华丁去黄寓拜访,黄老聊起“我画了这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外界对我不够了解,缺少宣传。”华丁写信给人民日报社负责人,人民日报驻浙江记者专题采访了黄老并刊文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反响很大。翌年,黄老进京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乔石委员长从广州回京即去观展。年春,黄老重病缠身,还为华丁先生画了一本包含10幅佳作的册页。华丁说,那段时间,黄老时而住院,时而回寓,那册页就是断断续续制成的。据知,同样大小的册页,黄老一辈子只画了两本,另一本送给他的小女儿。黄老病逝后,浙江大学学报刊登华丁的长篇文章《画坛巨擎,艺苑良师》,寄托悼思,并撰写专著《黄逸宾山水画研究》、《黄逸宾山水画论丛》。这些著作成了逸宾与华丁崇尚传统文化,师德亲密友谊的文字记载。黄逸宾先生在世时,华丁先生为他写了许多文章;黄老去世头十年,华丁每年都在报刊上撰文,深情悼念。王伯敏教授生前曾说过,“你是有心人,殁者看不见,存者见到,颇感先生厚道。逸老地下有知,一定感动。”王伯敏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画史泰斗。他是黄宾虹的“关门弟子”,专攻美术史,是著名的书画家。精于山水,喜松烟宿墨,善用水法。在艺术创作上自具一格。这样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著名学者教授,却做人朴实厚道,平易近人。早年,他小儿子王小川在杭州大学中文系求学时,华丁先生就是他们班的任课老师。因为这层缘份,华丁曾拜访过王寓。此后,在艺事活动中,华丁与伯敏交往渐多。年6月25日,华丁给他寄去4幅贺卡画,伯敏教授7月4日回信鼓励“小品画的玲珑,很有墨趣,有宾翁和石壶的遗韵。”还给其中一幅题了字,给另一幅作了改动。华丁说,“亲切教诲,细致入微,寓情笔端,十分感激。”华丁教授与伯敏教授彼此思绪志趣和性格相投合。年8月,华丁收到王老寄赠4尺斗方佳作《渔舟》。年夏,伯敏先生去东瀛,回国后小住石岛,在客地为华丁作画《石岛》。是作神情并茂,意境清逸,舟楫人物,生拙可爱。闲章“到处云山是我师”,亦恰到好处。王老为人忠厚,不轻易让人办事,劳累人家。年12月19日,他把华丁请去,要他写两篇文章。一篇是评他的著作《中国民间剪纸史》,另一篇是为沈鹏题写书名的《画史南山》作序。华丁先生三天撰就艺评《价值在于别人忽视的地方挖出了金子》一文。伯敏先生读后言曰“文笔很好,增光增色!”后来刊于《剪纸一曲》艺刊。《画史南山》大著,是一部以王伯敏先生的著述为中心线索的传略性专著。如果说,该著从纵述的方式将王伯敏一生的画史研究作了全景式的叙述,那么华丁先生的序文则以横向的理性疏理,探讨伯敏先生画史研究恢弘成就的内在原因。两者经纬交织,使读者读了一万多文字的序,能明了二十多万字的全书概要。年4月30日上午,华丁应邀访王寓。王老亲自课画《西溪共住》相赠。华丁亲睹王老作图赋色题款的全过程,启迪受益颇多。王老还为华丁题字“黄逸宾山水画研究”、“华丁研究黄逸宾山水”。年11月17日,华丁在校园内被骑摩托车者撞伤,右髋骨折,医院开刀住院22天后回寓。年2月8日上午,年已86岁高龄的王伯敏教授在其长子王大川先生陪同下到华丁住处看往华丁。此行,伯敏先生赠予亲笔画《拟约华丁兄西溪一日游》和《对马》剪纸(“中国最古老的剪纸出土物”复原图)。还在华丁书房里亲书杜甫诗《秋兴》,题字“华丁山水画展--王伯敏”。9月8日,王老托人捎信并赠送华丁可伸缩的台湾产高级手杖。华丁当夜即向王老写了感谢信。年底,伯敏先生寄赠华丁新出版的《中华剪纸》(年12月第3期),华丁先生于1月20日撰文《中国剪纸的蟠桃盛会》长篇艺评,后刊于《剪纸通讯》。年2月,华丁先生给王老寄去有关剪纸的论文三篇,文中大量引用王老有关剪纸艺术的学术观点及故事资料。论文相继刊出发表。王老生前,多次赠书画墨宝给华丁,内容颇有深意。所书有录姜东舒先生的惜时诗,所画有同游湖共登山、对坐闲谈和共住西溪等等,十分亲近。王老还为华丁的艺集作序,为画作画展册页题诗落款。王老写给华丁的书信竟有40余件,封封书信,字里行间,蕴含着伯敏先生的聪慧,好学、勤奋、谦逊,诚以待人,乐于助人。辛已冬月,逸宾教授为华丁先生画了一本册页。丙戌春,伯敏教授则在此册页上题字作画。王老题字“此册页乃逸宾先生画赠华丁兄之精品,落墨不经意而经意。兹题逸老逸品四字,不知当否。余画拙于此写一树一石一舟,舟中之人乃黄逸宾、胡华丁、王伯敏,如何。丙戌三月桐庐大奇山归城于湖上王伯敏。”年10月15日下午,医院心血管病区12楼探望重病中的王老。王老气息已衰,还微仰前身,艰难地给华丁写字“华丁兄博学勤学……我写字困难……”。有些字已难辨认,显见握笔之难,情意之切。这是最后的笔嘱,也是最难忘的见面。王老谢世以后,华丁先生又写下了《学者楷模仁者典范—伯敏学师点滴》等数篇回忆文章,并将文论字画辑成《品读王伯敏》一书。华丁赠书给温岭“王伯敏艺术史学馆”,该馆要求加印本予以收藏。黄逸宾、王伯敏、胡华丁三位先生的亲密交往,历久弥坚。回眸他们的笔墨春秋、人品资质,犹如一份散发着沉甸甸的有着厚实内涵的思想艺术醇香。如今,黄逸宾先生、王伯敏先生两位贤者已作古,但他们共同拥有过的每一张照片、每一页文字、每一帧书法、每一幅画卷,都清晰地闪动着他们彼此间曾有的音容笑貌,都蕴含着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人格魅力。因为,彼此凝结成的悠悠往事、款款深情亦如弦律都融入他们的生命里余音不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