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上展览、入书协是迟早的事,关键要看我们的艺术道路能走多远,能不能走稳,而不是以上展览为最终目的。
——栾金广
本文约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文章来自栾金广专访
问:您从事书法教育多年,您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哪里?或者说没有什么是始终贯穿在您的书法教学当中的?
我的教学理念就是因材施教,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应该是多面的,它不能是有一个面貌,比如写行草书,我们都主张以二王手札为开端,先让大家对于二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方向,比如有人写字比较拘谨,就要让他写一些开张之类的风格来调节和互补,我一直都有一个观念,写字如果写的放了,容易往回收,但是如果写的紧,就不太容易放开了。所以我一直都是告诉学生宁放勿收,这也是我多年积累的经验。对于那些写字拘谨的朋友一定要格外注意。再比如,如果这个人写字很放,就应该用稍微平和的风格来中和,真正的高手是能收能放的,不能只会收不会放,也不能只会放不会收,要做到收放自如,这归根到底考验的还是我们对于毛笔的驾驭能力和审美意识,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美的理解以及正确的意识。
栾金广草书作品规格cm×cm
“民族的脊梁——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
我经常讲,学习书法之初其实并不难,首先要有正确的方法,然后按照这个方法去实践,这需要多写,身边能有一位明白的老师给你指引正确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他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来给你一个学习的建议,高明的老师一般见识较广,审美眼界都会与众不同,总能帮助你去找到最适合你的路。我很主张大家一定要走出来学习,如果是初学者,一开始就遇见一个明白的老师指点肯定可以事半功倍,同时也会少走很多弯路。而对于那些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朋友,有时候容易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也许你在县里市里算是数一数二,但同时也要看到全国还有这么多高手,放在全国里,自己是一个怎么的水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走出来看看全国的高手是如何学习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别人努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仍然比你努力。书法也是一样的,如果取得了成绩就不再继续训练学习,但总会有人还在默默的付出,日复一日,差距也就出来了。拿我自己举例,虽然在很多朋友看来,我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是说实话,我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没有自信,所以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和突破,去做一些尝试在书风上寻求新的变化,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虽然书法入门不难,但如果选择了书法这条路,并且想一直走下去,是没有尽头的,而且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书法有了一定的高度,那么思考要与实践并行,思考更要偏重一些。我记得我在准备理想现状的展览作品时,有几个学生在我的工作室,从上午到下午,就是聊聊天喝喝茶、一直没有动笔,有个学生就着急了,问我怎么还不写作品,她都着急。我说我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一直再想,在构思,纸张选择,形式、风格,表达什么情感。不一定什么时候就来了灵感,如果没有想法就是去写也是重复错误,这个意义就不是很大。很多东西还是要好好的思考。我建议大家如果要投稿,也可以放松一下,想一想,只是着急写,不一定就能有好的效果。
问:您认为学习书法最适合从哪种书体开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于初学者而言,有的人说可以从隶书入手,有的人说可以从篆书入手,还有的人说可以从行书入手,但我还是建议从楷书入手。因为我们不是古人,时代不同接受的思想、教育以及审美观念肯定也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我们从小接受的写字教育就是“横平竖直”,脑子里对审美有了习惯性的认同;楷书的法度严谨,不容易上手,但其结构和用笔对学习其他书体都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也会受到周边人的赞许,这样学习起来也会有了更大的动力。掌握了楷书的结构和一定的用笔技巧以后,再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体来继续练习,比如喜欢篆隶的可以拿本篆隶的字帖来临一临,喜欢行草的,也可以拿本行草的字帖来临一临。
栾金广楷书作品年
现状与理想入展作品
我在教学中会让大家同时写一写不同的书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书法艺术本身的美学思想都是相通的,学了篆隶对写行草有帮助,尤其是大字行草,大草的线条一般都是用篆隶的线条来支撑的,要学会中锋、侧锋和裹锋,裹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绞锋,这几种用笔如果都学会了,也就够用了。让笔带着劲儿走,笔上有劲儿了也就能体会到万豪齐力、力透纸背的感觉了。这样的线条才有力量,很多朋友写大草,线条不禁看,显得弱,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写过篆隶,不懂得篆隶的线条;而写了楷书,对行草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朋友行草书写不好,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楷书不过关,或者说就没写过楷书;而行草书的结构变化较大,空间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锻炼想象能力,大量的练习也有助于我们的书写能力和提升线条的流畅性。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可以感觉到自己更喜欢哪个书体,适合哪个书体,也是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喜欢和适合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上。当然,这个时候有个明白的老师把关是最好的。
栾金广隶书作品
我常讲一句话:你喜欢的东西未必合适于你,合适你的你不一定喜欢。比如说有的人就是喜欢米芾,可是怎么写也写不到位,偶尔写一下赵孟,我一看,写的还很有感觉。就像谈恋爱一样,你喜欢的人不一定适合跟你一起过日子,能跟你一起过日子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人。但是从长远来看,结了婚以后是要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就是要过日子,往往是比较适合的可能两个人生活的才会更加美好。书法亦是如此,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可能会走的更长更远。
问:我们都知道,最近几年,您培养了很多中书协会员,有的在书法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多次入选全国展和各商业大展。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很多人学习书法目的很明确,就是上国展或者说是解决书协会员的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有什么速成秘籍吗?能否向我们透露一二?
您说的这些确实是现在书法圈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实,我个人是很反对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如今大部分能在书法上坚持学习的,或者说是出来学习的,都想上国展、入书协,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一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学书法肯定是有助于进步的,而且投稿也是对不同学习阶段的检验。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学书法的目的就是要上展览入书协吗?我觉得这么考虑就稍显狭隘了,当然这并没有错。我喜欢书法之初,也不知道有比赛有展览什么的,更不知道还能入书协,就是非常单纯的喜欢,相信我们那个时候不少人都是跟我一样,有家人、师长的熏陶又看了不少关于古代先贤的励志故事,渐渐的就喜欢上书法了。但是现在就不同了,很多人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学习目的非常明确,这样就有别于我们喜欢书法的初衷了。如果大家真的有志于书法,应该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要深入传统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读书、多感悟,静下心来找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我经常跟学生说一句话,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上展览、入书协是迟早的事,关键要看我们的艺术道路能走多远,能不能走稳,而不是以上展览为最终目的。
栾金广行草书小品年
说到速成秘籍,很多迫切想上国展的人都在寻找,但是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什么是速成?我认为速成就是安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写字,如果就反复写那几个字,即便是上了几个展览,成为了会员又有什么意义呢?其他的字还是不会写,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占少数。学习书法欲速则不达,慢即是快,快即是慢,如果大家慢不下去,那么也就快不起来。我也经常参加一些有关于国展的培训,看着大家的创作,我有时候也很着急,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临帖不过关,创作的时候用不上。临帖有如赚钱,创作就是花钱,兜里没钱,拿什么去花呢?所以在课程当中,我都让大家先踏实临帖,然后再研究创作的问题。一件好的作品要先看笔墨而后再看形式,如果笔墨不过关,形式做的再花哨也没用,是不是?不好好写字,只想在形式上做文章,这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不建议这么做,还是要好好写字,练好基本功,只有写的差不多,再加上相应合适的形式这样才是完美组合,真正有实力的作品不需要做太多形式,书法实际上到最后拼的还是实力。
问:我们注意到您在几个月前举办了一个微展,以手札的形式创作了老子的《道德经》,您是如何想到进行这样一个创作的呢?您以往的展览都是大字作品居多,比如兰亭奖作品、民族的脊梁——全国名家邀请展”、“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等,您又如何看待大字与小字的关系呢?学习书法应该先学习小字还是大字呢?
我觉得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历代先贤书家都必然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书法作品离不开文学经典的滋养。从今年元旦开始,我选择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我的日课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温习传统国学经典语句。读原文学习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后再开始书写,其实就是随手抄写,古人很多手札作品就是这样完成的,苏轼在论书中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很多作品就是顺其自然无意产生的。
栾金广书《道德经》年
作品尺寸:46cmX24cm
不少朋友们大多时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