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孟读书像什么

北京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文刊于《金融博览》杂志年6月上半月

读书像什么文|余孟孟

有人说,读书像交友,经常见面就亲切;有人说,读书像爬山,越往上爬眼界就越开阔;有人说,读书像采药,仰取俯拾,不断充实自己的储备;还有人说,读书像心痛,心痛的时候注意力只在那上面,顾不得其他,而读书也是如此,读进去了外界的一切都不管了。

我理解的读书,与人的关系可能更日常一些。

01读书像吃

把食物和书籍做类比,是古今中外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中有“咬文嚼字”“啃书本”“消化知识”等说法。英文中也常用“吸收”(absorb)、“消化”(digest)、“狼吞虎咽”(devour)等动词来描述人的不同阅读状态。

我们还常说,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有两种食粮,一个是物质食粮,另一个是精神食粮。所谓精神食粮主要就是指书籍,是以“吃”的形式来表达书与人的关系。

善于读书的人,是非常注重对所“吃”的对象进行研究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必须吃,哪些选择性地吃,都有讲究。

02读书像穿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在变化人的形象气质方面和衣着有类似的功效,而且功效往往更大、更持久。

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五行之中,书属木,而木克土。所以,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掉人身上土气的过程。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

书籍确有一种力量甚至是魔力,只要你常常碰它、翻它、读它,它就会给你染上一种气息,就像穿了一身隐形的衣装。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一出场给人的印象是有很大不同的。

读书人的身上有一种外在衣着掩饰不住的精神气质,或文雅,或深邃;而不读书的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衣物,剩下的就是一具肉身,露骨而苍白。

03读书像住

人们常说,书是心灵的家园,是精神的避风港,是灵魂的栖居地。可见,人在思想上是可以住在书里,可以住在字里行间的。

正如史蒂文斯在《夜读》中所写的:“彻夜我坐着读一本书,我坐着,读着,仿佛置身在书的庄严的纸页中。”

住在不同的书里,便可以体验不同的书籍所建构的精神空间。

住在《论语》里,会看到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的生命追求,以及他和弟子通过对话实现教育的生动场景;住在《红楼梦》里,会看到大观园儿女的欢笑、纯净、无奈,以及花开花谢、人生无常;住在那些跌宕纵横的历史著作里,会看到波澜壮阔的多彩画卷,还有引人入胜的历史细微处。

会读书的人,不会永远住在一部书里不能自拔,他永远懂得“串门”的道理。想去参见某位大师或某部著名作品,打开书就可以闯进大门,然后很快便登堂入室,不必客气,想住就住下来。然而,真正懂书的人,就像真正懂生活的人,永远有几处可以作为家的居所,时常栖居其间,享受住的快乐。

04读书像行

读书与旅行的密切关系很早就被人发现了,所以它们经常一起出现。

清代文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还有人说:“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翻开一部书,从头往后读,书里的世界一点点打开,或万里云烟,或千山暮雪,真真正正是一次实在的旅行,而且更便捷,更细腻,更富有想象力。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

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中读到的湘西可能比现实中的湘西还要美丽,从贾平凹的《废都》中读到的西京城可能也比现实中的西安城有韵味多了。会读书的人,像会旅行的人,懂得快慢结合、详略得当,有的地方快速扫几眼便可,而有的地方非得停下来细细琢磨不可。

旅行有时候最好有个旅友,一路上相互照顾,相互提醒,共同交流,而读书有时候也最好能有个书友,大家共读一本书,时常交流心得,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读书像什么呢?你也许会有更妙的回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