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家王伯敏在桐庐的剪纸书房,原来这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淡宁

对普通人来说,艺术研究似乎是个很神秘的领域。

在人们的想象中,美术史家可能徘徊在各大博物馆或美术馆中,拿着放大镜对着艺术品细心琢磨,然后转头回到自己的书房案头,奋笔疾书。这不禁又让人感到好奇,这些研究者的书房又是什么模样呢?

年10月14日,在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王伯敏剪纸书房展,为你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还原了著名美术史家王伯敏先生,生前在桐庐研究剪纸时书房的样貌。

包括书桌,书柜,以及书架上的丛书,就连书房的门匾都是原先书房的旧物。

一提起王伯敏,许多人想到的是他撰写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等大部头的艺术史。

但这些重要的美术史专著,不过是王伯敏先生毕生涉猎研究的一部分。

事实上,对于如今不那么被重视的民间艺术研究领域,王伯敏先生也投注了相当大的热情。

这份热情的体现之一,就是这间“剪纸小书房”。王伯敏先生自己还专门为它写过来龙去脉:

“年,为了配合《中国民间剪纸史》的编写,我将半唐书舍,特辟一间书房,专门置放并陈列剪纸作品及与剪纸相关的图书资料。这间小书房,我称它为‘剪纸书房’。书房小,藏品有限。但是这些作品,对于剪纸艺术及其历的研究与参考,倒是实实在在。有的作品,虽然残缺,却给人以种悬念。还因为年代久远而尽显沧桑书房的有些文物,激起人们探寻过去,正视现在,展示未来的欲念。往往一张薄薄的出土剪纸残片,说明鲜活的过去。还有种引人不得不加思索的状况。这些藏品,有的有时给人以种种奇异的感觉,它还使书房的境界为之而提升。书房在桐江大奇山。记得是年,那还是夏秋之交,一天夜深了,我还在书房中,不意天上打雷,雷声似鼓,同时闪电不一会大雨倾盆,加之山上风声的呼啸,那些陈列在书房壁上的剪纸人物,飞禽走兽,被震得似乎都活跃起来,尤其是高昌出土的《对马》和《对猴》,恍恍惚惚如在银幕中奔跑、跳跃……在那个时候,尽管是一刹那,我竟忘却自己生活在现实里,还是进入了美丽的梦乡。”

而对于自己的这间剪纸小书房,王伯敏先生对它的定位是:

书房小,不妨“小中见大”,对于书房中的每件藏品,只要认真去观察,都会发觉它具有一定的价值,不论是历史的,艺术的,或者是观赏的。

而这正是王伯敏先生艺术研究的宗旨。

今年7月,杭州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萍女士,向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捐赠了一批其父亲王伯敏先生的剪纸研究系列实物,包括剪纸研究系列实物件,剪纸相关书籍件,共计剪纸研究系列物品件。

开展当天,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弘中,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处长金迪飞,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市级代表性项目杭州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萍,中国美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安滨,前浙江工艺美术学校校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王征,原河北省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江枫等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前的捐赠仪式。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对小书房进行还原展示外,展览从捐赠文献中挑选了百余件王伯敏先生的收藏和研究,并通过“纸中寻梦”、“姹紫嫣红”、“纸寿延年”、“粉墨登场”等四个板块进行展示。

杭州拥有丰富的传统美术资源,仅剪纸类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就有多个,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桐庐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杭州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米市剪纸等。

此次展示充分展现出了各地的剪纸艺术魅力,为广大观众提供一道富有特色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展览将会作为保护中心的常设展览。对此有兴趣的观众,可以提前与杭州非遗保护中心预约免费观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