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白癜风能治愈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114/4517310.html
徐海东是我党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毛主席都曾评价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年,还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图
徐海东将军
这些我们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徐海东出生于一个贫苦窑工家庭,年少的时候还做过十几年的窑工,根本没有机会上学读书,更不要谈读什么军校了。
那么,他为何能够评上大将呢?跟他齐名的大将中,基本上都接受过教育,不管是小学、初中、师范学校,还是私塾,多少都有过学习经历,像陈赓等人还进过黄埔军校进行正规军事学习。
但徐海东大将,小时候并没有什么学习经历,后来也没有去过军校学习,那么,他的战斗经验、战术思想是从哪来的呢?
这不仅是一个我们不太了解的问题,在年也是国民党师长想不通的问题!
当时,敌军师长被徐海东活捉,在人数、武器等各方面都占优势的情况下,对于这个结果,敌军师长显然是不太能够接受的。他也知道,徐海东曾经是一个窑工,所以他就问徐海东:“敢问徐将军是哪所军校毕业的?”
徐海东听完后只是哈哈大笑,用手指着大山说道:“我的军校就在你眼前啊!”
徐海东说的军校其实就是眼前的大山,他的战斗经验都是从实际中学来的,这就是他没有去过军校,却能评为大将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徐海东指挥的一次战斗,通过这个战斗,大家就什么都能明白了……
一、一触即发
年,徐海东指挥红二十八军在安徽西部一带活动,跟敌人打游击。红二十八军虽然是一个军,可是实际上还不到两千人。但是,这两千人可以说都是战火中磨炼出来的精兵强将。
军长徐海东领着二十八军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不跟敌人拼消耗,就打游击战,一点点吃掉敌人,夺取枪支弹药等各种物资,然后慢慢发展壮大。
就是靠着这样的战略,在大半年的时间里,红二十八军打了好几个胜仗。既巩固了根据地,部队还得到了训练,武器也得到了补充。
这一年的春天,皖西山地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春天正是播种的时节,乡亲们拖着犁耙,听着鸟叫声、流水声,在水田里辛勤劳作。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徐海东虽说没读过书,可好歹也是农村人,知道春播的重要性。他带红二十八军来到了安徽省金寨葛藤山地区,一边让部队帮着群众春播,一边让部队进行训练休整。
那日子多么祥和啊!山歌在田间地头回荡,红军战士拉着犁,在略显冰冷的水田里翻耕。老乡们把饭送到田边,战士们一边吃着饭,一边和老乡唠嗑。军民一家亲,这日子要是一直这样,那该多好啊……
这样的日子总会有的,可绝不是现在!国民党军队怎么会让红军和百姓过上这样的日子呢?
虽说部队在春耕、休整,但老虎睡觉还睁着一只眼睛呢?徐海东一边春耕,一边派人密切注视着敌人的动向,战斗的那根弦从来没有放下。
根据侦察连搜集来的消息,敌人的五十四师、七十五师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朝他们包围过来,企图将他们一网打尽。
马蹄扬起了尘土,皖西的山里涌进了敌人,如此美好的春天被尘土遮盖了,大战一触即发……
二、给他个教训
“看来要狠狠打一仗,打一个胜仗,给敌人一个教训,把他打疼了、打怕了,不然我们的屁股坐不热啊!”徐海东看着地图,跟一旁的政委郭述申说道。
“那是必要的,不这样我们没有好日子过啊!”郭述申完全同意徐海东的意见。
两个人伏在案头,盯着眼前的地图,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应对敌人的计划逐渐出炉……
而在另一边,国民党五十四师代理师长刘书春,脑子里一直在琢磨上司的那句话:抓住徐海东,重重有赏!
五十四师前来“围剿”红二十八军,师部驻扎在一个镇子的大户人家里。这个大户人家的房子建得还是很不错的,青砖黛瓦,刘书春坐在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抽着大烟,门口都有哨兵站岗。
这户人家是一位姓张的地主,刘书春来了后,他就把正屋和堂屋让了出来,自己搬到厢房去住了。
此时,张大户唯唯诺诺地站在刘书春身边:“刘师长,这回可要帮我们把红军剿灭啊,不然他们老是撺掇农民闹分田分粮,我们受不了啊!”
刘书春奸笑道:“听说徐海东人称‘徐老虎’,有勇有谋,百战百胜。可这一回我偏要见识一下,给他个教训,哼!”
说完又吸了一口烟,接着说道:“我就不信他有三头六臂,如果说他是老虎,那老子就是那打虎的武松!”
张大户眼看刘书春的烟抽完了,立马又递上一支,然后给他点燃,说:“刘师长这回亲自出马,那自然是手到擒来。徐海东不过就是个烧窑的,哪里懂什么军事阵法,哪里比得了我们刘师长,您可是正儿八经的保定军校出身,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小老儿就在这里备着好酒好肉,等您凯旋。”
听着张大户的马屁,刘书春很是受用,听听,人家一口一个刘师长,叫得多亲切啊!可自己这个师长偏偏还加了个“代”字,老蒋也真是不够意思,自己都当了多少年的旅长、团长了,给个师长还一点也不干脆,想想就一肚子气。
不过他转念一想,记起了上司的那句话:“抓住徐海东,重重有赏!”这一回可是关键,要是抓住了徐海东这只大别山的“老虎”,那自己不就能去掉这个“代”字了,要是老蒋一高兴,给个司令也说不定。
想到这,刘书春就偷笑了起来。他立即叫人让参谋把地图拿过来,铺在屋子里的桌上,然后拿着铅笔,就在地图上圈圈划划起来,看一会地图,又站起来走走,抽一下烟。看他那个架势,似乎对活抓徐海东挺有把握。
徐海东、刘书春都想给对方一个教训,就是不知道谁给谁教训呢?
三、排兵布阵
侦察连长一路小跑,四处张望,最后在一处水田边找到了徐海东。徐海东正在帮一个老乡干农活,他把裤腿挽到大腿上,赤脚站在田里,手上拿着一把铁锹,从田里铲起泥土,然后堆到田埂上,再抹平。
图
徐海东
“军长,您的农活干得不赖啊!”侦察连长笑着说道。
徐海东笑着说道:“我好歹也是乡下人好吧,咱们不仅要会打仗,将来胜利了还要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呢,不会这个怎么行,怎么啦,有情况了?就在这里说吧。”
侦察连长说道:“军长,敌人五十四师驻扎在柳溪镇,代理师长刘书春口气很猖狂,说要活抓您。”
“哈哈哈,好啊,我就在这里等他,不过到最后,看到底是谁活捉谁!”说完,徐海东就走出水田,到旁边洗了下脚,然后穿鞋子回军部了,打算找郭述申再商量一下打法。
这一天,刘书春带五十四师的两个团,从柳溪镇来到了葛藤地区。刘书春一心想着活抓徐海东,然后升官发财,这一次亲自出马。
他打了一手好算盘,自己两个团的人马,而且武器精良,在柳溪镇还有一个团,随时准备接应。徐海东不过两千人,都是一些破枪,怎么能跟我比呢?
骑在高头大马上,刘书春不禁想着:徐海东啊,葛藤山就是你的终点了。而这里却是我刘书春的起点,我将从这里发迹,然后青云直上!
刘书春命令部队躲在一边的山林中,观察红军的动向。他自己站在一个掩体后面,拿望远镜不停观察。时间过去了很久,依然没有红军的踪迹出现在望远镜里,刘书春不禁有些着急和心慌。
难道徐海东溜了?可是根据情报,徐海东就在葛藤山下啊,没有进山。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有所动作的啊!
没过多久,身边的参谋报告,发现红军的踪迹了。刘书春赶紧接过望远镜,果然发现大量的红军排成几列,弓着腰,在山林中快速奔跑。头上还戴着用柳树枝、杂草编成的伪装帽,看他们行动的方向,目标正是葛藤山。
看着看着,刘书春嘴边露出了嘲讽的笑容,对身边的人说道:“果然不出我所料,徐海东也就是个烧窑的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哪里懂得打仗?部队在白天行动暴露了不说,还戴着柳条帽,一举一动哪里有隐蔽的样子,不被我们看到才怪。”
说着他走到桌子边抽了一根烟,然后接着说道:“最蠢的一点,他居然把部队带到葛藤山上,那里后面就是一个悬崖断壁,根本没有路,上去就是死路一条。对于这一点,我早就在地图上发现了,等到他们上去了,我们三面合围,他插翅难逃!”
刘书春命令部队继续隐蔽,不准发出声音,等到红军全部上了山,然后就立即行动,从几个方向包围过去。等到过了一段时间,红军差不多都上去了,刘书春立即下令:全军出动,上前包围。
但是,红军真的有这么愚蠢吗?徐海东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其中有什么玄机?
刘书春以为自己隐蔽得很好,在偷偷观察红军动向。其实他哪里知道,徐海东在一开始就在观察他的行动。
等到刘书春带两个团隐蔽下来后,徐海东就带人开始行动了。他就是故意让刘书春看到红军上了葛藤山,然后让他三面合围。
刘书春研究了地图,也派人观察过这一带地形,葛藤山后面的确是绝壁,没有路可走,摔下去就是一个死。但是徐海东在这一带待了多久了,哪里他不熟悉?葛藤山他更是亲自上去观察过。
刘书春把胜利、活抓徐海东放在那处绝壁上,可徐海东也把打垮刘书春的希望放在那处绝壁上!
那徐海东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呢?葛藤山后面的确是一处绝壁,上去的红军战士怎么办,难道眼看着被敌人合围牺牲吗?
当然不是,徐海东自然有他的打算!
四、青山军事大学毕业的
这山既然叫葛藤山,那说明山上有很多葛藤啊!徐海东的心思就放在葛藤上,这葛藤结实牢固,柔韧强劲,长有数丈,几根葛藤绑在一起就是一条很好的攀爬绳,上山的红军就是靠这个脱身!
当红军全部上山后,徐海东让战士们不要停留,立即从山顶依靠葛藤爬下悬崖。只在山口留下两个排的兵力,假装在那里修建工事,还让红军跑来跑去,故意露出行踪。
这样做就一个目的:让敌人以为红军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在那里死守,然后和敌人决一死战。
但实际上呢,大部队早已用葛藤爬下了悬崖,落脚在密林里。大部队借着林子,在那里跑来跑去,朝各自的集结点奔去。敌人又怎么会想到,徐海东有这么一招呢?
刘书春亲眼看见红军都上了山,还看到有红军在挖掘工事,一切都按照他的设想进行,这让他好不开心。一想到可以活抓徐海东,然后升官发财,心里就别提多开心了。
他立即下令:所有的官兵立即行动,两个团的人马分成三路,两个团长各带一路,他自己亲自从正面进攻。等到三路人马合围了,再听从他的命令发起进攻。
在部队行动前,刘书春还反复强调:“不能让一个红军跑了,特别是不能让徐海东跑了。要是有人抓到了徐海东,我重重有赏!”
图
徐海东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两个团的官兵听到师长的命令后,都拼了命地往前冲。不止刘书春看到了,他们也看到了,红军都上了葛藤山,这下红军没得跑了,打这种顺风仗,谁会不积极呢?
没过多久,两个团的官兵就从三面合围了。刘书春心里充满了得意,他先开了第一枪,然后下令全军进攻。在葛藤山的红军也开火反击了,但让刘书春有些不解的是,红军的火力并不是很猛。
这让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丝疑惑,但随即就消散了,不管怎样,红军已经被他包围了,怎么也跑不掉了。
可到底是谁包围谁呢?
另一边,徐海东领着红军已经下了悬崖,然后迅速到了指定位置,完成了对刘书春两个团的包围。当刘书春带人在进攻葛藤山的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屁股后面传来了密密麻麻的枪声。
突然听到山下传来了枪声,刘书春很惊讶,顿时显得非常慌乱,他连忙问道:“怎么回事?哪里传来的枪声?红军怎么还有部队?”
山下的部队人数很多,枪声也非常密集,比山顶上的火力强多了。眼看情况有些不妙,他立即下令停止进攻,命人去查看是怎么回事?然后坐下来仔细分析局势。
没过多久,山底下的枪声越来越近,刘书春也知道了山下的确有一股红军,但是他怎么也想不通,到底是哪里来的红军?刘书春的心里七上八下,慌乱极了。
刘书春让部队停止进攻,分析局势的时候,徐海东已经带红军打到了他眼前,而且国民党官兵都能听到红军的喊话:“刘书春,你已经被包围了,投降吧!”
还有人喊道:“国军兄弟们,投降吧,红军优待俘虏,发路费让你们回家!”
局势瞬间逆转,国民党官兵哪里还有战斗意志,刚才嗷嗷叫往前冲的气势顿时消失在葛藤山里了,剩下的只是惶恐、慌乱。
刘书春知道自己已经上当了,但是怎么上当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现在到了这个局面,刘书春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了。
他再次下令:全军向山顶发起进攻!
这一次,他们冲锋得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刚才还在山顶和他们交战的红军早已消失不见,这更加让刘书春感到蹊跷,他非常想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到了山顶后,没有看到一个红军,之前明明看到那么多红军上了山,怎么瞬间就消失不见了呢?难道他们都飞了不成?
局势容不得他多想,徐海东已经带红军一步步缩小包围圈,已经把刘书春逼到山顶走不了了。
刘书春跌坐在地上,脑子里还在想红军是怎么消失的?身边的一个参谋慌乱跑到他身边:“师长,你看,那悬崖后面都是葛藤,红军是抓着葛藤下去的。”
看到这一幕后,刘书春才恍然大悟!
“快,去一个连,抓着葛藤荡到对面去。成功了的话,我们就有救了。”刘书春赶紧对参谋说道。
刘书春就像是落水后抓到了一根稻草,哪里会想那么多,难道红军会留一条退路给他吗?
一个连的士兵到了悬崖边,正准备抓着葛藤过去,谁知道山那边就响起了枪声,抓着藤子的士兵还没来得及下一步动作,就已经倒地不起,一个连的士兵顿时死了大半,还有不少人跌落谷底。
刘书春彻底绝望了,之前的豪言壮语顷刻化为虚有。这个时候,他哪里还想着活抓徐海东,只想着能够保住一条命。
徐海东已经带人包围上来了,刘书春两个团被困在山顶,简直是上天无门,入地无路。又有红军喊话:“刘书春,你要是不想死,就投降吧!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这一次,刘书春他自己都听见了。
刘书春不甘心,又组织人发起了冲锋,打算从山顶冲下去,杀出一条血路。可当国民党士兵向下冲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只有手榴弹、机关枪,国民党士兵接连倒地,冲锋很快就被打退了。
接连两次冲锋,都是这样的结果,刘书春彻底绝望了。其实,绝望的又何止他一个人,国民党士兵何尝不是这样,他们都想保住一条命,谁又会真的拼命往下冲呢?
刘书春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望远镜看过去,发现到处都是红军战士,他已经无路可退了。
太阳就快落山了,这一天马上就要结束了,看着夕阳,刘书春的心里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在上山时,壮心不已,可现在却成了别人案板上的肉。
想到自己为国民党干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熬成了师长,还是个代理的,想想就窝火,不就是因为自己在上面没有关系吗?既然国民党这样对自己,我又何必为党国尽忠呢?
既然现在没有退路了,那就只有一条路:向徐海东投降!
刘书春对着夕阳,长叹了一口气,然后下令全军投降。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五十四师代理师长刘书春,带两个团在葛藤山一战中,被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八军消灭大半,俘虏了一千多人,刘书春被活抓。
在一群俘虏里,刘书春低着头,完全没了神气。徐海东走了过来,看守俘虏的战士喊了一声军长,刘书春瞬间抬起了头,看到了徐海东。
图
徐海东
刘书春叫住了徐海东,徐海东问道:“刘师长,有何见教?”
刘书春有些羞愧地说道:“徐将军,葛藤山一战,你指挥得天衣无缝,刘某心服口服!敢问徐将军是保定军校还是黄埔军校的?”
徐海东哈哈大笑,风趣地说道:“我没进过保定军校的门,也没去过黄埔军校,我是青山军事大学毕业的。”
刘书春不解,想了半天,也不明白:“敢问青山军事大学在哪?”
徐海东笑道:“喏,就在你眼前啊!这方圆几千里的大别山,到处都是红军的军事大学。”
说完,徐海东就走了。看着徐海东在夕阳下的身影,刘书春感觉他身上有一道光,随后若有所思地说道:“徐海东了不起啊!红军更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