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为何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他在为官期

天真的解缙纯粹是被朱元璋和朱棣“骗”了,当然,最终被冻成冰棍也有其取死之道。

对于解缙的死,不能把他从当时的政治态势中单独剥离出来加以论述,倒霉的不止解缙,确切的说是当时过早站队的太子党全部倒了霉。

顶级才子解缙和他的父亲解开性情相近,都是比较执拗,一条道跑到黑的那种人,也可以说是性情中人。

其父解开,国子监的高材生,数一数二的那种,长于修身克己,屡次被推荐任职,但却不为所动,到了明初,朱元璋亲自召见解开,与他谈论元朝的兴亡利弊(同样的专题,老朱找了一群人问,解开只是其中之一。)。

解开对于经史子集是烂熟于胸,博古通今,他的父亲也就是解缙的爷爷解子元,在元朝为官,耳渲目染之下,元庭之黑暗,解开也了解不少,他就为老朱指点了元朝执政的弊病,老朱听了很长见识,于是想让解开为自己效力。

但因谢子元在元朝任职期间死于兵马之中,所以解开不愿在明朝做官,但不反对子嗣解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他不憎恨明朝,守节而已。解开一生都醉心于办学、培养人才,结集自己的著作,对仕途也确实不感兴趣。

解缙的母亲,贤良淑德,熟读四书五经及各类历史著作,这在那个女性受到歧视的年代非常少见,尤为擅长小楷,解缙后来小楷精绝为世人惊叹,就是受其母亲熏陶。解母还通晓音律,多才多艺,是解缙真正的启蒙老师。

据说,解缙还在襁褓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地上写字教他识字,解缙也争气,一边吃奶一边学习全没耽误。几岁的时候就被家乡父老称为神童。小时候说的可能有点玄,但成年的解缙具旷世之才,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有明一朝,以广博论,解缙当属第一,这确实是当时人所共知,也公认的。

解缙18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转年又参加会试,得了三甲第十。名次虽低,但却不是因为解缙才华不济,而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解缙的本性就已经袒露无疑,其行文虽然气势磅礴,但文笔犀利,不为阅卷官员所喜,本来主考官暂定一甲,也就是前三名,最高状元,最次也是探花,但是因为他的文章容易招惹是非,惹到皇上不悦,所以把他排到了第七。

对此,老朱是什么意思呢?

据说,这事朱元璋知道,老朱御览之后,觉得解缙才华出众,本想钦点状元,但是有官员生搬硬套的说解缙名字不吉利,大明开科,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必要顺民意,取吉祥方显初衷,而如果钦点解缙的话,字面上不大好,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而其姓解,表意缙绅俱解(解缙,字大绅也是同样意思,不行。),这可麻烦了,大明开科取士主要目的是招揽人才,你来个缙绅俱解那还了得,太不吉利。

▲缙绅,现在任职或曾经任职的官员。

虽然和他爹解开很熟,但老朱也不想触霉头,所以就把解缙刷下了一甲,但那一年解氏家族还是出尽了风头,一门三进士,不但在家乡引起轰动,就连南京城的官绅百姓也惊叹不已,同朝同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三个进士,真可说是家国幸事,而当年的状元,才华远不如解缙,一生碌碌无为。

18岁乡试,转年赶考入仕,合着当时解缙才19岁,解缙过早的进入了国家中枢机构,而他的阅历,却远不如他的才情。倾尽一生,解缙最大的爱好就是给领导提意见,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毛病始终如一,致死不曾改悔。

本来洪武、永乐两任皇帝,对他都非常器重(建文后述),也都曾经向他请教过治国之道,傻傻的解缙激动不已,他知无不言无所谓,要命的是他还言无不尽,结果就是连皇帝带官员全部得罪,更可怕的是,对此他毫不自知,更不自省。

老朱只是说了句客气话,他对解缙说:我与你虽是君臣关系,但我对你的关爱犹如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好。解缙激动了,写下了著名的万言书,转天就交给了老朱,这篇文章不但得到了老朱的赞赏,还引起了满朝臣子的惊叹,他们惊叹于解缙的才华,万言书涉及之广,阐述之深令人叹服(和嫉妒)。

没想到,解缙像是吃了士力架,还真来劲了,在得到老朱的肯定后,解缙高兴之余又一篇《太平十策》交到了老朱手上。

解缙还几近作死一般,将朱元璋的皇子、皇侄品评个遍,对朱元璋将他们分封各地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了潜在的危险。以老朱的脾气,估计解缙当时就会死掉,可是朱元璋看解缙毕竟年纪不大,涉世不深,而且批评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还给自己找了好大一个台阶,所以也就算了,没太在意。

什么台阶呢?解缙说天下人都说皇上您随着自己的喜怒妄生杀戮,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因为您的身边缺少忠臣良将,所以才会这样,相当于变相的替老朱开脱,朱元璋挺爱听,对其直言不以为意。

解缙没断了忙活,上书对清算李善长表达了不满(为郎中王国用代笔,后来老朱才知道是解缙写的),好在最后结语的时候,他说了句,现在李善长已死,多说无益,愿陛下以此为戒。可能就是因为这句话,朱元璋才放过了他。

不久,解缙的父亲解开来到京师看儿子,在与老朱聊天的时候,朱元璋对他说:你这个儿子很有天分,将来必成大器,但现在还是年轻,需要磨练,十年之后才回来,为时不晚。

老朱对解缙不满的地方并不是他提的那些意见,而是因为解缙理想主义色彩严重,凡事过刚,缺乏涵养和应有的隐忍,如果老朱也凡事眼里不揉沙子,那不止李善长、胡惟庸之流,朝堂上早没活人了。解开回家后,直接告诉儿子解缙,无奈之下,解缙回家继续读书去了。

朱元璋如果真的是出于爱护的话,其实应该给他一个基层工作去磨练,让他深入了解当时的人事物,宦海沉浮。很多官员都是在实际政务中摸爬滚打磨练出来,就仅仅让解缙回家读书10年的话,回来以后还是个书生脾气,没有半点进步,而且迂腐、率直之气愈加浓厚。

非常有意思,当时的读书人都非常重视礼制,解缙读万卷书竟然拿老朱的话当耳旁风,明明朱元璋已经告诉他,十年以后再回朝效力,可是八年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解缙就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渴望,直接回到京师,想让皇帝给自己一份工作。

他就没想过,朱允炆作为老朱的孙子,爷爷说的话他会忤逆么?当初解缙对各级官员弹劾颇多,所以此次被人抓住了小尾巴,借机弹劾,弹劾他忤逆皇命,不守孝道,因为就在解缙来京之前,母亲刚死,还没有妥善安葬,而父亲年近90,老妻过世悲痛不已,解缙不应该舍弃老父,来到京城求官,这是人伦大罪。

解缙公然违抗圣旨,朱允文虽然爱才,但也不能忤逆爷爷生前做过的决定,再说这官员们弹劾的也没错,所以把他贬到了边远山区,后来经人举荐,“劳改”一年多的解缙才出任翰林院待诏,也就是坐冷板凳,这一等就是三年多,那几年朱允炆受朱棣靖难之役的影响也是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解缙这位大才子。

可能是因为在建文帝手下未受重用而怀恨小心,也可能根本就看不上朱允炆这种黄口小儿,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解缙毫无顾及地投入了朱棣的怀抱。

初期,朱棣对于原建文帝手下的大臣,或多或少也有些芥蒂,此时解缙扑了过来,而且才华不错,正好为朱棣所用,何乐不为?

难能可贵的是,解缙也不傻,所有的话都说进了朱棣的心坎里,比如:建文帝虽然心怀慈念,但优柔寡断,造成朝令夕改,搞得臣子们无所适从,他不是一个好皇帝,而朱棣大智大勇,能屈能伸,岂是朱允炆能比的。

不但自己要投降,解缙还要拉上几个小伙伴,劝解他们说,只要朱棣能够治理好国家,我们这些人能有什么顾虑。等到燕王到达南京的时候,解缙一行人偷偷潜出城去,比其他廷臣先一步投降朱棣。

朱棣像极了朱元璋,在解缙的作死之路上狠狠的又推了一把,他鼓励解缙说,现在敢作敢为、直言进谏的臣子很难得到,鼓励解缙要像魏征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就放开胆子说,我也不会急。解缙又信了O(∩_∩)O

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草拟登极诏,解缙则光荣的承担起了这项任务,起草登极诏后随即颁布天下,也算是大功一件。

解缙没有忘记朱棣对自己的嘱托,傻兮兮的他再次发挥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特长。再次通过自己的品评,得罪了满朝文武、皇亲贵胄。他幼稚的以为抱住皇帝的粗腿就可安全无虞,更要命的是,后来解缙还参与了皇权之争。

朱棣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炽体质不好,但顺了立嫡立长的礼制,从个人感情上来讲,舔犊之情肯定是有的,但是朱棣真不喜欢这个儿子。

朱高煦,勇武方面像极了朱棣,而且靖难之役几次救过朱棣性命,朱棣也有让二儿子继位的意思,要命的是,他还说出来了,所以后面的二十多年,他也就甭想清静了。

别人暂且不提,朱棣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老大虽然身体不好,但却有一个朱棣非常喜爱的孙子朱瞻基,老二虽然非常类己,但是立他为太子,却有违礼制。

彷徨之间,朱棣就征求了解缙的意见,如果解缙够聪明的话,他就应该以不参与皇帝家事为由把话题推回去,可是他那个天真的本性又呈现出来了,直接告诉朱棣当然选朱高炽,一是因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瞻基这个好圣孙,有利于领导班子顺利过渡。

在解缙的努力下,朱高炽虽然没少受敲打责骂,但其太子地位日趋稳固,如果仅仅这样也还不算解缙作死,要命的是解缙还向朱棣建议不要太偏向朱高煦。朱棣的儿子岂是你一个书生可以说的,别管他自己喜不喜欢,他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臣子,对朱高煦指指点点。

这就促成以下三点:

①多次指责朱高煦后,朱棣对解缙的态度逐渐冷淡。

②朱高炽对解缙感恩戴德。

③朱高煦早就知道解缙对自己的攻讦,含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

朱高炽作为太子尚且被朱高煦和朱高燧打压的不要不要的,更何况解缙区区一个臣子。所以泄露宫廷私密,科考阅卷不公的检举信摆到了朱棣案头,对于儿子的弹劾朱棣不以为意,主要是能给自己提供借口,于是解缙再次被贬。

如果解缙够聪明的话,他应该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闲暇之余吟诗作对写写文章打发时间也未尝不可,等到朱棣宾天,朱高炽登台自然有他的大好前程。但解缙这个人的脾气就是毛毛糙糙,上次的教训还未吸取,利用汇报工作的机会,私下接触了太子朱高炽。

当时朱棣远征漠北,朱高炽监国,朱棣已经逐步打击“太子党”的情况下,你就别凑合过去了呗,解缙竟然跨过皇帝,直接找朱高炽汇报工作。恨毒了解缙的朱高煦借机再次弹劾,私会太子,藐视皇帝。于是,朱棣下令把解缙关到大牢。

永乐十三年,临近元宵佳节,朱棣吩咐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送来在押人员名册,在这次清点中,朱棣在名册中看到了解缙的名字,就说了一句,解缙人还在呢?

纪纲立马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去之后直接把解缙用酒灌醉,除尽衣物,扔到雪中活活冻死了。

解缙的死证明他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很好的揣摩皇帝的意思,只要皇帝不太昏庸,都想在执政之初给人一种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的圣明形象,但这不意味着他能容忍你的指手画脚,骂狠了他一样急,关键是臣子要知道进退,你非要把朱元璋和朱棣当成李世民,那是要死人的。

②储君之争,既是国事也是家事,这说法当然没错,但在某些皇帝看来,这就是他的家事,他没主意了你可以提意见,但是参与过甚,甚至对皇子指手画脚,那就失了起码的规矩,这种行为会被皇帝所嫉恨,在你指责朱高煦的时候,你要知道,在你面前的不只是君主,他还有个身份,是朱高煦的爹。

以朱高燧为例,虽然没有查到实证,但朱高燧对于针对朱棣的暗杀行动不可能一无所知,即便这样,朱棣小惩大诫之后,还是放过了朱高燧。那是他儿子,涉嫌暗杀朱棣也舍不得下手,朱高煦作威作福贻害黎民朱棣早就知道,最后也是作狠了,朱棣才出面惩戒。你一个臣子喷来喷去的以下犯上,朱棣怎能容忍你的口无遮拦,朱棣自己都舍不得说。

③仕途太过顺利,十九岁进入国家核心层,缺乏应有的历练,从政方面是,人情世故上也是。多年仕途,命运多舛,起起伏伏,没有深思自己的短板,几经沉浮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改秉性,完全没有总结以往得失而自省,政治觉悟多年来没有哪怕一丝丝的提高,再加上直言犯上,不知收敛。

④自以为抱住了皇帝大腿,对得罪所有朝堂官员不以为意,到了紧要关头,成为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老朱在世的时候,解缙写的那些东西就让很多官员高兴的不得了,都觉得解缙这次算是死定了,可以解缙一次次的逃出生天,可惜运气总有用完的时候,等到那一天,朝中没有一个人为你说话,皇帝也早就开始讨厌你的多嘴,那结局也就只能是死了。按当时大臣们的想法,解缙死的已经很晚了,算是好命之人。

⑤在太子被打击的要死不死的时候,还不懂收敛划清界限,犯了朱棣的忌讳,朱棣真正忌讳的是朝臣过早站队,有意无意间架空皇权,他是不会弄死朱高炽,但是站队的大臣肯定会受到清算。

在这点上,朱棣和康熙的顾虑是一样的,老八受到忌惮和打压可不只是其母出身低微的原因,我主政时期,朝臣都跟着你站队,国无二主,影响了统治根基,更可怕的是包括自己的近侍、近臣也大多支持老八,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只要老八想,自己随时都会死,而涉及封建皇权的政治斗争只有你死我活,从来没有过什么亲情。

⑥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低估的朱高煦除掉自己的能力和决心。打击太子党的不只是朱棣,还有朱高煦,他和朱高燧干了多少挑拨离间的事,自己都记不清了,敢在京师朱棣眼皮底下作奸犯科,意味着他是有恃所以才会无恐,说得再直白些,他杀人没事,你杀人会死,不是一个档次的势力,你背后阴他,他至少性命无虞,而他背后阴你,你就只能性命无存了,朱高煦有这个能力,而解缙好像从来都不曾明白。

很多人总结解缙的时候,总是说,解缙活得太明白,说的太直接,我就不明白了,这结论怎么得来的,要是活得、看得真明白的话,他就不会死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比他会保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