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10月,“花岗岩地质与成矿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要在南京大学召开,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高校独自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担任组织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德滋要做足一切准备工作。
洪奉青看着忙碌的丈夫,骄傲又心疼。她在工作之余帮助丈夫整理相关资料,协助完善一些工作细节。
王德滋作为地质系的学者,他为南京大学在国际花岗岩界的先进学术地位的确立及日后对火山岩和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的研究,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在这背后,一直有着洪奉青的支持。
王德滋与妻子洪奉青的结婚合影
年,王德滋和洪奉青因朋友介绍而相识。他们热爱知识、追求进步,对许多问题有着共同的洞见。两人大学时便保持通信,渐渐地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情谊也随之升温。在王德滋面临大学毕业分配之际,他们确认了恋爱关系,自此同甘共苦,相互扶持。
年,二人在南京登记结婚,没有举行仪式,并不宽裕的他们没有购置任何东西,仅买了二十元钱的糖果分送给单位。浦口区委分配给洪奉青一个小房间,面积仅七平方米,里面勉强放一张双人床、一张两屉桌和一把椅子,这就是他们结婚的全部家当。
年6月,洪奉青进入王德滋所在的南京大学工作。王德滋在南大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写了很多论文、教材,并翻译了不少书稿,由于文稿内容几经修改比较潦草,当时没有打字机,只能用稿纸誊清,洪奉青的字迹工整清秀,且对王德滋的字迹熟悉,于是,她在工作之余,重新誊写了王德滋约有两三百万字的文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王德滋因被批判而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洪洪奉青一直相伴左右,为他疏导解忧。在人生的道路上,洪奉青的陪伴给了王德滋前进的力量,是他重要的精神支柱。
年,王德滋与洪奉青和两个女儿的合影
二人相知、相守几十年,同甘共苦,情感弥坚。年,洪奉青出现了记忆力衰退的情况。从此之后,王德滋夫妇便形影不离。研究生答辩、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王德滋都带着洪奉青。
南京大学的施斌教授曾经回忆:在春末夏初的清晨,在北大楼草坪前,总能见到一对夫妇,执手相依,安静地坐在一张红木长椅上,沉思凝望,他们就是王德滋和洪奉青。
年,王德滋与洪奉青在雨花台烈士陵园
年,洪奉青的症状逐渐加重,开始长期卧床,认知能力也逐渐衰退,难以自理。王德滋挑选细心的保姆为她擦洗身子,频繁、主动地与医生交流妻子的病况,安排营养膳食并亲自将饭菜弄细碎再喂她吃。
尽管洪奉青对自己的印象也变得模糊了,但王德滋仍亲自守在病床畔同她讲话,每天拉着她的手一遍遍说:“老伴、老伴,真正好!老伴、老伴,老来伴!手拉手,向前走!”
王德滋始终守护在洪奉青的身边,成为她抵御疾病的重要精神支柱。
从年相识到年洪奉青因病离世,二人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六十五载,被学界同仁誉为“岩石学家的钻石婚姻”。
年清明节,王德滋去墓地凭吊,他在洪奉青的墓前默念着:“生死茫茫,天人永隔,心之所系,终生不忘。”王德滋把洪奉青的照片放大后挂在床头,又从中挑选了四十张,夹在一个照相簿里,放在案头,几乎每天都要翻看,以寄托他的思念。
王德滋悉心关怀照料洪奉青,二人紧紧握手
每当王德滋谈起妻子洪奉青,都会想起第一次偶遇时她安静、认真的模样,想起他们年少时写过的一封封信……
他深深感念着几十年来妻子对他工作的支持、同他一起经历的甘苦、给予他的爱与包容,这份从纯真年代萌发的真情如汩汩溪水,流淌过大半生的岁月,仍然在王德滋的脑海中闪着粼粼光芒。
王德滋
(.6-)
地质学家
岩石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王运来、李运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