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清)孙温
1程高序言
关于程印本的成书过程,程伟元和高鹗在程印本《红楼梦序》中有所交代。
(1)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言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妄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起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及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自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
(2)程甲本《红楼梦》高鹗序言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
(3)程乙本《红楼梦》引言
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夥,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惟识者谅之。书中前八十回钞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是书词意新雅,久为名公钜卿赏鉴。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向来奇书小说,题序署名,多出名家。是书开卷略志数语,非云弁首,实因残缺有年,一旦颠末毕具,大快人心,欣然题名,聊以记成书之幸。是书刷印,原为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再四乞兑,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壬子花朝后一日,小泉、兰墅又识
从程高的序言来看,程高二人都是红楼梦的爱好者。红楼梦只流传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难觅踪迹程。程伟元经过多年收集,得到后四十回稿件约三四十卷。于是程伟元邀请高鹗一起整理和编纂,形成了完整的一百二十回全书,并将之刊印出来。
2裕瑞的质疑
对成书过程产生质疑的,早期有裕瑞。裕瑞,爱新觉罗氏,是裕亲王世子,其作品《枣窗闲笔》是嘉庆中期所做,对《红楼梦》续书有所评论:
《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告成即逝矣。诸家所藏抄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本未能划一耳。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而伟元臆见,谓世间必当有全本者在,无处不留心搜求,遂有闻故生心思谋利者,伪续四十回,同原八十回抄成一部,用以贻人。伟元遂获赝鼎于鼓担,竟是百二十回全装者,不能鉴别燕石之假,谬称连城之珍,高鹗又从而刻之,致令《红楼梦》如《庄子》内外篇,真伪永难辨矣。不然即是明明伪续本,程高汇而刻之,作序声明原委,故捏造以欺人者。斯二端无处可考,但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者无疑。作《后红楼梦》者遂出,杀风景之处,故知雪芹万不出此下下也。
裕瑞曾见过抄本,卷额有脂砚斋批语,知道曹雪芹并未完成全书。而且自己细审后四十回,判定与前面不是一色笔墨,其为补者无疑。于是裕瑞判定程伟元从鼓担所得是赝品,是有人知其搜求而伪造谋利,程伟元上当受骗,并贻害后人。程高序言声明原委,是捏造欺人。
那么后四十回真的和曹雪芹毫无关系,而是某不知名的谋利者伪造的吗?为红楼梦写续书的不少,水平参差不齐,少有获得认可并流传的,只有程印本流传下来并获得认可,并几乎成为经典。虽然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差别较大,但是如果跟其他的续书相比,程高的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将其视为一体,学者将其作为全书来看。至今还有人反对腰斩红楼梦。所以程印本后四十回底本的作者,仍有研究的必要。
3胡适的考证
胡适对小说进行了考证,他在《红楼梦考证》中不相信程伟元的鼓担说。“程序说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胡适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书,根据是俞樾的《小浮梅闲话》的记载:“《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所以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胡适考订的证据还包括文本,胡适写道:“内容的研究更可以证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绝不是一个人作的。”后文内容与前文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宝玉出家成仙与小说开端明说“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不相吻合,“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没有着落,小红和贾芸的故事没有后续,香菱结局不合判词等等,所以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作的。
胡适在《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中写到:
第六,据浙江海宁学人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他在乾隆庚戌(五十五年,)秋已听人说,有人“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壬子(五十七年,)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周春在乾隆甲寅(五十九年,)七月记载这段话,应该可信。高鹗续作后四十回,合并前八十回,先抄成百二十回的“全部”《红楼梦》,可能在乾隆庚戌秋天已有百二十回的抄本出卖了。到次年辛亥(五十六年,),才有程伟元出钱用木活字排印,是为程甲本。
胡适认为的情况是: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合并前八十回,成为全本。这个本子早就开始传抄,周春说的乾隆庚戌秋天得百二十回《红楼梦》,可能是高鹗的抄本。而程伟元可能是书商,第二年出钱用木活字排印出来,成为程甲本。
但是仔细考查周春的记载,其说到八十回《石头记》和百二十回《红楼梦》“微有异同”,两书相差了四十回,怎么能说微有异同呢?这用程高序言的话就可以解释的通。序言中写“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也就是百二十回《红楼梦》只有八十回内容,多出来的四十回只有目录,这样才能说两书微有异同。胡适的理解有误。
而且胡适的判断与高鹗自己的序言也不符,程高序言写到“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若是后四十回全是高鹗所续,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功劳完全抹杀,写自己只是“略为修辑”?从程伟元提议到印书完成,不到一年时间。从时间上来说,续写四十回书是绝无可能的。若是在此之前高鹗就开始续书,高鹗并无这样做的可能性,也无任何史料证明。所以高鹗当是后四十回的整理编纂者,而不是作者。
4鼓担说的掩人耳目
高鹗整理编纂了后四十回,那么程伟元起了什么作用呢?胡适认为是程伟元“出钱用木活字排印”。这样的推断看起来也合理:程伟元是书商,搜集到了红楼梦全书,欲排印出版;但是后四十回的内容很混乱,程伟元自己搞不定,于是把高鹗请来帮忙。
但是随着程伟元的生平资料被呈现出来,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朱淡文在《红楼梦论源》中写到:
程伟元,字小泉,约生于乾隆十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苏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素有文名。嘉庆五年三月,爱新觉罗晋昌以宗室之贵出任盛京将军,聘请程伟元入幕佐理奏牍。瑕日主宾诗酒唱和,今尚存晋昌赠程伟元诗九题四十首,见程伟元选编之晋昌《且住草堂诗稿》。据晋昌赠诗:“况君本是诗书客,云外应闻桂子芬。”“脱却东山隐士衫,泥金他日定开缄”。晋昌在诗中鼓励程伟元去考进士,显示程伟元曾取得举人资格。程伟元之中举,大约在乾隆后期。他之搜集、整理、出版《红楼梦》,即可能是在北京等候会试期间所为。
看起来程伟元并不是书商,也是一介文人,而且素有文名,有隐士之风,中过举人,考过进士,与高官贵族交情很深。这就存在疑问了:程伟元不是书商,为何急着印书呢?他本是诗书客,应该对后四十回书稿的整理有兴趣,为什么反而托付他人呢?而且程甲本序言的时间和程乙本序言的时间只相差两个月多点,就是说程甲本刚出来,就开始更改并重新排版印刷,这怎么看都不是书商的行径。书商要谋利,怎么也得把甲本销售出去,收回成本,赚足利润,然后再开始乙本的更改印刷,好再赚一次。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再看程高序言中的鼓担说,就能看出其他意味。程伟元对于底本的来源的说法,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底本的来源不可追查!程伟元的意思是:这是我数年积累起来的,有收藏家的、有故纸堆的,年代久远,已记不清了;最近才印书,是因为刚得到十几卷,但这些却是来自于鼓担;挑担者走街串巷,上哪里找去?就算找到,他也未必能记清从哪里收的;所以不必问来源,来源已不可知。程伟元的鼓担说,其实是遮掩之词。那么程伟元为什么要遮掩?书都印出来了,底本来源还需要保密吗?
从脂评可以知道,曹雪芹并未完成全书,所以前八十回定稿被传抄出去了,而八十回之后的书稿应当是自留的编辑本,很可能只有一套。最晚时间的脂评是畸笏叟在辛卯年(乾隆36年,年)留下的。畸笏叟是很珍视此书稿的,他在去世之前应该会将书稿传给可靠的人,而要找到喜爱并愿意收藏书稿的人并不难,书稿不像是会失落的样子。况且让书稿散落各处,让程伟元数年间屡次机缘巧合的收集到,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甚至还不如说程伟元因一次机缘巧合得到曹雪芹的全部书稿,这种可能性还大一些,所以鼓担说完全是遮掩之词,不可信!
而且鼓担说这种不靠谱的来源,还容易让人对书稿的真伪产生质疑:这是曹雪芹的原稿吗?但是奇怪的是不管是程伟元还是高鹗,似乎对于底本的可靠性都没有丝毫怀疑。当程伟元重价购书稿时,他没有判断其真伪吗?当高鹗在对“漶漫不可收拾”的书稿进行整理,遇到难解之处时,他没有产生疑问吗?但是程高序言中无一字提及真伪判断问题。他们对书稿的信任,让我们产生疑问:他们所采用的底本到底是怎么得到的,究竟来自哪里?
5周汝昌的揭秘
随着更多资料的呈现,周汝昌应该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在《红楼梦全璧的背后》一文中,周汝昌将红楼梦的印刷流传和当时的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程印本的背后有当时的权贵和珅的推手。
吴门花韵庵主的《红楼梦传奇》中有吴云的一篇序文,开头说:“《红楼梦》一书,稗史之妖也,不知所自起,当《四库书》告成时,稍稍流布;率皆抄写,无完帙。已而高兰墅谐陈(程)某足成之,间多点窜原文,不免续貂之诮……本事出曹使君家。”吴云的序在嘉庆24年,他第一个正面指明《红楼梦》的开始流布和《四库全书》的告成时间是同一的。《四库全书》的正式告成是乾隆47年,当年7月路锡熊撰“进书表”。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在文化传承上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整理的同时,官方也趁机大批禁毁古籍,并有意篡改古书原文,并引发多起文字狱,为后人病垢。著名学者吴晗叹曰“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程印本出现的时间,在《四库全书》发行之时。结合当时的环境和氛围,红楼梦这种稗史能够刊印和大肆流行,不能不说是件奇怪的事!吴兰徵《绛蘅秋传奇》许兆桂序,开头说:“乾隆庚戌秋,余至都门,詹事罗碧泉告余曰‘近有《红楼梦》,其知之乎?虽野史,殊可观也。’维时都人竞称之,以为才。”郝懿行的《晒书堂笔录·诙谐》卷三云:“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红楼梦这样的流行,固然有小说本身的魅力,但没有高层的默许,是决不可能的!
嘉庆庚辰(25年,年)7月既望,讷山人为《增补红楼梦》作序,写到:“《红楼梦》一书,不知作自何人,或曰曹雪芹之手笔也。……久而久之,直曰情书而已。夫情书,何书也?有大人先生许其传留至今耶!”这条资料显示,红楼梦的流传是有“大人先生”的准许的。
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引及宋翔凤(宋于庭)的一条,写到:“谒宋于庭丈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曹实楝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给。”赵烈文虽记录的是传闻,但有确切的来源,来自于宋翔凤。而宋翔凤是著名学者,常州学派公羊学的重要人物。赵烈文在军事上颇有才干,多年为曾国藩机要幕僚。从赵烈文和宋翔凤的身份和为人来看,这条记载初看像坊间传闻,但细想是极为可信的。
乾隆45年10月,和珅当上了四库馆正总裁。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传抄已有二三十年,在庙市价值极高,王公贵族家也多有收藏,和珅不可能不注意到此事。红楼梦不算正经书,要不要禁毁正是和珅职责范围内的事。从和珅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很多诗句中有红楼梦诗句的影子,可以看出和珅是喜爱红楼梦的,和珅应该并不打算禁毁红楼梦。高层的态度不明时,人们还会有所顾忌。比如,“朱邸”文学书画圈中的代表人物宗室成员弘旿,就在手批永忠三首吊雪芹诗说:“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弘旿虽知此书但顾虑其有碍语而不愿去看。如果和大人也喜爱红楼梦的消息传出,那人们还有什么顾忌的?红楼梦本来就大受欢迎,其传播的势头就难以遏制了。
和珅不打算禁毁红楼梦,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造成混乱,引人非议,自己还是脱不了干系。那么妥当的办法就是给出定本,对传播进行控制。以官方的途径做这样的事并不妥当,只能是官方暗中推动,采用民间自发的形式。合适的人选当是对红楼梦感兴趣、有文才此时又有闲暇之人,这样事情才会办得又快又好。程伟元序言中说自己到处收集红楼梦残卷,此事可能为真。就是因为痴迷红楼梦,程伟元才被选中,程伟元当是主要负责人。程伟元靠自己是很难找到八十回之后的书稿的,但是有和珅的职务之便,就很容易了。以查缴禁书为由进行追索,谁敢私自存留,所以程伟元拿到的就是曹雪芹的原稿。
程伟元“欣然翻阅,见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八十回之后的文本需要收拾,于是程伟元找到同样痴迷红楼梦的高鹗,“分任之”。程伟元序言中写到“及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自是告成矣。”程伟元所说的“友人”当然包括高鹗,但不只是高鹗,应该还有其他人,包括抄写、校改等等人员。书稿完成后,排版印刷有官方暗中支持不是问题。在大家通力合作之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功告成。程伟元是总负责,高鹗负责的是后四十回文本的整理、删改、补续等工作。因为高鹗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成书之后是程伟元和高鹗共同作序。
和珅不想承担红楼梦流传的责任,他需要找护身符,于是要让乾隆皇帝认可。程甲本出来之后,又迅速推出程乙本,可能是和珅大人提出了修改意见,所以有关人员迅速更改,立刻重新排版印刷。和珅给乾隆皇帝呈上的当是程乙本。有了定本还要有定论,才不会混乱。乾隆皇帝未必是要索隐,而是和珅需要对红楼梦的本事给出定论。和珅将乾隆皇帝看过红楼梦,并认为是明珠家事的风声传出去。人们知道皇帝并不认为此书有何不妥,还饶有兴趣的谈论其本事,那么就无人会对程印本的流行提出异议,和珅自然就没有干系了。
6小结
综上所述的分析,笔者认为程印本的形成是官方暗中推动的民间自发行为,程印本中后四十回的底本是曹雪芹的原稿,高鹗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排、删改和补续。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可能经过分析和整理,将高鹗续书改回来,还原曹雪芹的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