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防治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190623/7239738.html
中国的古代建筑有价值吗?这个现在看起来太过显然的问题,答案在九十年前还不甚清晰。
年,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思成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英国人弗莱彻(BanisterFletcher)编写的《世界建筑史》是建筑系学生必读书,其中有一幅著名的插图“建筑之树”:主干是希腊、罗马,生长出枝繁叶茂的近现代欧洲各国建筑。这棵树上还有一支早早分叉出去的小枝桠上,上面标注着“中国、日本建筑”,没有任何细节、不在“文明”主线之上。同一时间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建筑的刘敦桢也阅读了这本教材,他有一样的感受: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令人难以接受。
可面对着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宫殿、庙宇、塔楼、园林,当时谁又能说得清楚,它们建筑结构上的特点、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是什么?从唐、宋到明、清,中国建筑怎样一步步发展而来?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什么、在哪里?遍寻美国的图书馆,梁思成发现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也没有答案。唯一的线索似乎是父亲梁启超寄来的,刚被国内学术界发现不久的宋代《营造法式》。然而在缺少实物对照研究的情况下,这本尘封千年的建筑工程规范还是未经破解的天书——“铺作”“卷杀”“襻间”“生起”“偷心”,基本术语的含义都是巨大的谜题。
梁思成在正定隆兴寺测绘,这是重要的宋代木构建筑。
国际学界缺少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知识在本国文化传统中同样被遮蔽。不同于金石书画受到重视,为传统士大夫钻研欣赏、收藏爱护,对于建筑,中国文人阶层认为这不过是属于“匠人”们的形而下技艺,不具过多的精神价值。
梁思成曾感慨中国建筑的遭遇:“在隋唐建设之际,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一代代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中国与世界相撞,如同其他领域有形无形的遗产,中国建筑迎来了危机时刻:或者找到自己的特点,使无论古建筑保护还是新建筑设计都能延续传统的精华,或者尚未来得及理解自身就走向消亡。
和梁思成一起前往美国学习建筑和美术的林徽因年接受了美国同学对她的采访,谈及祖国现状,21岁的她慷慨激昂:“至今还没有多少中国的建筑师,一些骗人的外国人发现很容易装扮成非常精通各种建造方法,让城市充斥着荒谬可笑而令人讨厌的他们所谓的新式时髦住宅。我们悲伤地看到,我们本土的、特色的、原初的艺术正在被那种‘跟上世界’的狂热粗暴所剥夺。”
这篇刊发于当地报纸的英文访谈,标题透露出他们来美国读书的动机:《中国姑娘献身于拯救她国家的艺术——在美国大学读书的菲莉斯·林(林徽因)抨击正在毁坏东方美的虚假建筑》。
年林徽因在山西汾阳小相村灵岩寺。她参与营造学社多次田野考察并在学社刊物发表文章。
时代的风潮下,一场建筑领域的“整理国故”运动迅速开展。两代人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清末民初的政坛元老朱启钤——数年前还高居北洋政府的核心领导层从事新政建设,他从自身开创现代市政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经历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