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作为晚清民国时期之硕儒,其治学综览百家,博通万卷,学思活动庞大渊深,尤长于史学,深于地学,邃于律学,精于佛学,湛于诗学,卓于书学,复擅倚声,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被誉为“道、咸以降学界之魁杰”。年为沈曾植逝世一百周年,十竹斋拍卖(北京)年特推出《海日重光——澹隐山房藏沈曾植遗墨》专场,以彰“为家孝子,为国存臣,为世界先觉”之名。
沈曾植像
本专场以手稿为主,共计七十五件左右,绝大部分为首次面世,内容涵盖诗词文稿、尺牍手札、金石题跋、研究笔记等,更有一些为习字手稿,可谓琳琅满目,奇彩纷呈。另外,其书写用纸亦形式多样,朴茂并兼,有的于正反两面书写,有的则写在用过的信封之上。一可见旧时学人敬字惜纸之意,二可知沈曾植对于书写的痴迷,随时随地,笔不离手。通过这些手稿,可以看到沈氏学问涉猎之广博与渊深。虽不能全面体现沈氏学问,但却足以管中窥豹,使我们见字如面,感受一代大儒的浩然风度,也是研究沈氏平生的绝佳资料。
吴湖帆篆书题《嘉兴沈文诚公遗墨》
水墨纸本镜心一页
28×29.5cm
嘉兴沈文诚公遗墨。
吴湖帆(朱白)
壬戌(一九二二年)春,夏敬观、黄宾虹各写《海日楼图》一段合装成卷以赠沈曾植。同年,沈曾植病逝,其子沈慈护纪怀先德,遂邀吴湖帆续补一段。吴湖帆应请作图,并以秦太虚韵《望海潮》题之。此逸事为本拍品石印附纸所录,并载于《吴湖帆年谱》第八九页。故本幅『嘉兴沈文诚公遗墨』篆额或为同年沈慈护请吴湖帆所书,为其三十七岁左右之盛年力作。是作取法《峄山碑》,行笔雅正端稳,足见高山仰止之慕、怀德追远之思。
遗稿按内容划分,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五类:
一为文学范畴的未刊、已刊稿本,包括诗词稿、文稿等。首先是诗词部分,有《曼陀罗寱词》未刊稿,共计六页二十八首,均为商务本与中华本《曼陀罗寱词》所未收。沈词郁伊善感,和平荡听,与其诗之奥僻艰深、沉邃奇崛的面貌迥然有别,读是稿,可深见其推崇晚唐五代的香弱词风,有追求“险丽”奇诡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文稿部分,以小说未刊稿《兰陵君》、《洛神》最为惊绝,在通行的沈曾植研究著作里,未得见其对小说有浓厚兴味。然而此洒落千言之作,或颠覆人们对沈氏的认知:其中《兰陵君》讲述了纨绔才子兰陵君从早慧出众的神童,渐渐堕落为恃才傲物,纵情声色的登徒浪子,以致牵连妻妾性命,罪孽缠身,最后在梦中遭阴司审判惩戒,性别逆转至女儿身的故事。全篇构思奇巧,用语凝练,针砭的隐喻和价值的评判亦蕴含其中,可谓令人拍案惊奇的笔记体佳作。而《洛神》则篇幅宏大,通过亦幻亦真的叙事手法,来刻画南洋水师王制军与其四位夫人的闺房逸事,笔致不乏香艳情趣,可见其晚年流连于旧时幻梦的剪影,有着“故国神游”的诗意和感伤。此为沈曾植晚年学之余事,从独特的视角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
沈曾植《曼陀罗寱词》未刊稿
水墨纸本镜心六页
23.5×25.5cm×6
沈曾植手书词稿六页,其《曼陀罗寱词》皆未收录。
沈曾植题《八大山人睡猫图》等诗稿
水墨纸本镜心一页
28×11cm
沈曾植五言诗稿(附封)
26.5×6.5cm
沈曾植诗稿一通,《沈曾植集校注》未见刊录。
沈曾植《归里作》诗稿
水墨花笺纸本镜心一页
23×12.3cm
四诗作于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为沈曾植辞官归里后所作。所用花笺为云蓝阁所制,浅绿地,精致古朴,上木版水印双钩『己亥』二字,摹自《汉益州刺史襄阳李君碑》。
沈曾植小说《洛神》稿本
水墨纸本镜心四页
24.5×57cm×4
该手稿为沈曾植晚年之作,通篇小字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加之四纸之大篇幅、大体量,因而具有极高的鉴藏价值,是为不可多得的小字行草佳构。
据考,文中提到『蟹面婢』是南洋王制军夫人翠织夫人的侍婢,小说家收集他们的佚事,写成章回演义,或增饰波澜,作成诗赋寓言,或传图摹影,绘成美人的典型。故此作之取材,可谓渊源有自。
沈曾植小说《兰陵君》稿本
25.5×63cm
二为沈氏为官之际所遗之公牍文稿,绝大部分未见刊行。包括公务、政论、教育、财政等方面,内容巨细靡遗,如人事任命、俸禄分配、课程设置、政令实施等等,多为其督学皖省时所作,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地域指向,为梳理人物生平提供了集中而可靠的原始素材。当中最重要的作品当属作于宣统二年()的《辞皖藩稿》,此稿标志沈曾植仕宦生涯的一个重大的转捩点,既是督皖五载的休止,也是他面对强权和不义时所能表达的一种不合作姿态。通篇虽以病辞归,但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其文采于公牍间游刃有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皖垣之不舍,可谓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另外还有《安徽师范传习所毕业训词稿本》、《皖省丁漕文稿》、《教育文稿五页》等,皆为沈曾植于皖垣日常案牍之点滴,颇为值得珍视。
沈曾植辞皖藩稿
水墨纸本镜心三页
24×12.5cm;15.5×15.5cm;30.5×16cm
沈曾植安徽师范传习所毕业训词稿本并清稿
29×39.5cm×2;稿:24×22cm
沈曾植东三省铁路修筑事宜暨边境地理战略论稿本
水墨纸本镜心二页附信封一函
24.5×29.5cm
沈曾植教育文稿
水墨纸本镜心五页
尺寸不一
沈曾植撰并批皖省丁漕文稿
25.5×29.5cm
三为海日楼文稿,形式上涵盖原稿及亲批誊清稿。其中多篇在钱仲联先生编著的《海日楼文集》中出版。全书均为沈曾植的学术性文章,按文体编订,分四卷,其内容囊括了沈氏的政治及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治学方法,以及其关于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如《张让三六十寿序》稿本并清稿,是为南洋公学校长张美翊六十寿辰所作,原稿书于废弃信封之背面,小字行书纵逸豪宕,运笔随心,宛然天成。另外《缶翁诗序》、《沈子敦先生遗书序》、《杨居士塔铭》、《曼陀罗室记》、《涛园记》、《龚自珍传》、《支那内学院缘起》等,皆为著录众多之名篇,且系《海日楼文集》所收录的最原始稿本,其中清稿上的亲笔批注、落款等,都赋予了这批手稿珍贵的史料价值。
沈曾植题跋《开元释教录》
28×36.5cm
沈曾植《张让三六十寿序》稿本并清稿
水墨纸本镜心八页
沈曾植撰并批《缶翁诗序》
水墨纸本镜心二页
28×36cm×2
沈曾植撰并批《龚自珍传》
25×32.5cm
沈曾植《张隐君祭文》稿本
26×32cm
沈曾植尊胜佛顶真言
25.5×18cm
四为沈氏族裔文献,包括沈曾植的族谱、家乘、润例、哀启以及先人遗墨等等。所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家族文献的珍视,亦是一种家风和学风的传承。拍品中最为珍罕者,有登载沈曾植乡试名次的《癸酉乡试阅卷簿》、康有为所撰文之《沈曾植书画润例》、沈慈护旧藏《劳乃宣师友往来信札》以及《沈氏族谱稿本》等。这些珍贵且独一无二的文献,是研究沈氏平生的一手材料,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绵延久远的文脉清芬。
沈曾植录癸酉乡试阅卷簿稿本
水墨纸本线装一册
24.5×15.5cm
《癸酉乡试阅卷簿下册》为沈曾植同治癸酉科顺天乡试之阅卷名册,内有沈曾植乡试名次记载。此本著录于《海日楼藏简目》抄本之中。
沈曾植之父沈宗涵手批水部公课徒稿
水墨纸本线装一册
26.5×12.5cm
沈慈护旧藏劳乃宣师友往来信札
水墨纸本三十六页
沈氏族谱稿本
水墨纸本册页四折
27×74cm×4
五为寐叟题跋稿本和书法临习稿本。沈曾植平时读帖鉴碑阅书之随手题于简端者,微言大义,皆其深造有得、卓然洞见之言,足以启迪后世学,是研究沈氏书法渊源及其演变的重要资料,亦是研究沈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关于临帖,沈曾植常自称“书学深而书功浅”,晚年遍临诸碑帖算对“书功浅”的弥补。实际上,他到最后还未完全定型化,仍在探索之中。
晚年案头常置“《淳化秘阁》《急就章》《校官》等数帖,《郑羲》《张猛龙》《敬显儁》等数碑”,日夕临习,从未懈怠。在题跋稿本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非《明祝枝山草书秋声赋卷跋》初稿莫属,此件作品之成书著录于《寐叟题跋》,内涉多处书法用语及书法理论之滥觞,且初稿之书体、内容与正式题跋之间颇有差距,具有文献学和校勘学的重要价值。现祝枝山原迹现已不知所向,故此稿尤显珍贵。在书法临习作品方面,临王献之《奉对帖》、章草录黄庭坚《洛阳雨霁诗》等作亦可称佳妙,虽曰临习,却处处可见自家笔法,得释其晚年书法,已臻知类通达,碑帖兼融的境界。
沈曾植大观帖跋
22.5×11.2cm
沈曾植《明祝枝山草书秋声赋卷跋》初稿
16×9cm×3
沈曾植临王献之《奉对帖》
30×76cm
海日楼临大令书三行。
沈曾植章草录黄庭坚
《洛阳雨霁诗》
17×39.5cm
沈曾植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其中尤以书法及理论最为精湛。在书学上,沈氏首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联系发展脉络。他在实践上早年攻帖学,仿黄山谷时尚不能得势,中年学钟繇才有入处,晚年穷魏碑,极章草,变态多姿,奇趣横出,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