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迷信运气,那就不要看资治通鉴了

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561791.html

《资治通鉴》汉纪孝献皇帝建安五年公元年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怒,遂奔操。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操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操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操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正在这时,许攸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其逮捕,许攸闻讯大怒,投奔曹操。

曹操闻许攸来,来不及穿鞋,赤脚相迎,拍着手笑道:“子远兄远道而来,我稳了!”

入座后,许攸对曹操说:“袁军势大,您有何御敌良策?粮草几何?”

曹操说:“可支一年。”

许攸说:“没那么多,您再说一次!”

曹操又说:“可支半年。”

许攸说:“您不想赢了吗!为什么不说实话呢!”

曹操说:“刚才只是开玩笑。其实只能应付一月了,这该如何是好啊?”

许攸说:“您孤军独守,外无救援,其实粮草已尽,此诚危急时刻。袁氏有辎重车一万在故市、乌巢,防不甚严,若以轻兵袭之,出其不意焚毁粮草军资,不出三天,袁绍大军自行溃败。”

一、关于曹操

从建安四年四月打到建安五年十月,足足打了一年半,曹操已经被袁绍压制的无计可施了。

在此之前,曹操被袁绍压着打,又是弓箭洗地,又是挖地道,曹操很不爽,主动出击了一次,结果没打赢。

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

史书说曹操不胜,我以为不然,应是曹操大败,只是为尊者讳,不好意思说得太露骨罢了。

为什么说曹操打了个大败?

一开始袁绍在官渡倚沙堆连营几十里,而曹操却同样连营几十里,大摆一字长蛇阵与袁绍争锋相对。

八月,绍进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操亦分营与相当。

官渡之战的总调是袁绍兵力多于曹操,这是肯定的,不然袁绍也不敢南渡黄河主动进攻曹操,按照战前的气氛来看,必然是袁绍军力占大优势。

但曹操一开始敢于分散兵力与袁绍争锋相对的连营几十里?

这说明什么?

第一袁绍是十万大军;

第二是曹操敢与袁绍面对面连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两万兵连营几十里是个什么场景?那曹操估摸着怎么着也得有个五到七万兵力吧?

第三是袁绍兵力占大优势,我以为,曹操保守估计三到四万兵力还是有的。

可是曹操不甘心被袁绍按在官渡,主动出击不胜之后,写信给荀彧,表示顶不住了,想先撤退到许昌,据城固守,荀彧给曹操回信是这么说的: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袁绍是十万兵,荀彧说曹操以袁绍十分之一的兵力在官渡固守了半年。。。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一万兵怎么连营数十里和袁绍争锋相对?曹操一万兵有什么必要连营数十里,稀稀拉拉的来搞笑吗?

前后矛盾,这些莫名其妙少掉的兵哪里去了?

所以我说,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是不胜,而是大败,直接从几万人战斗减员到一万人左右。

曹操被打自闭了,所以许攸问曹操有什么御敌良策,粮草几何,曹操都开始回避第一个问题了,哪有啥御敌之策,一后退就是万丈悬崖,死扛罢了。

二、关于许攸

一万人都混到粮草已尽,可见曹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垂死挣扎的时候,曹操的统率能力也确实强,都打成这样了还不崩,还能出奇兵乌巢反杀,曹军确实精锐。

可就在曹操被打得自闭奄奄一息的时候,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攸来投!曹操岂能不激动得赤脚相迎?

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死马当活马医,把许攸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有许攸来投他会和袁绍拼命,没有许攸他也一样要做困兽之斗。

所以说,当许攸带来袁绍军粮在乌巢的消息,曹操才懒得去分辨消息的真假,才懒得去分辨许攸是否诈降。

真的又怎样,假的又怎样?已经没有选择,干就完了!而且要快,绝对不能犹豫,要争取时间,因为袁绍一旦发现许攸投降,必然会更改军事部署,那样许攸的消息就不值钱了,曹操甚至要连夜发兵突袭。

关于许攸的投降,其实也让人遐想:

首先是审配的问题,好家伙,在这个时候抓前线谋士的家属,这不是逼反许攸吗?许攸这么高的级别,动许攸,难道不用事先向袁绍汇报吗?

其次是袁绍,如果审配是向袁绍汇报获批后再动的许攸,那袁绍既然批准了审配的申请,还能让许攸跑了吗?

再有是许攸,许攸的反应也很奇怪,家属被抓,第一反应难道不是营救家属,向袁绍申辩吗?可许攸的第一反应却是不顾家属直接跑路。。。

袁绍发现许攸跑路了,还投降了曹操,会怎么处理许攸的家属?

由于记载这方面内容的史料实在太少,许攸到底是什么情况,已经难以查证了,我从各方面的反应推测,这个许攸或是在袁绍处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以至于袁绍一旦知晓必定是毫无疑问死全家的结局,所以许攸直接放弃了向袁绍申诉营救家属,而是直接跑路投曹。

再有就是审配方面,许攸既然能够跑路,说明许攸获得家属被抓的消息比袁绍还早,所以袁绍还来不及控制许攸,许攸就麻利的跑了,这说明有可靠的目击者第一时间跑来给许攸报信。

同时也说明审配是完全没有向袁绍汇报的,说明这是个突发事件,同时审配有信心知道袁绍知道后一定也会同样处理,否则审配要是乱搞,袁绍回去要找他算账的。

再有就是曹营方面,早在建安三年,袁绍调兵遣将准备南下的时候,荀彧就针对形势有过策论:

《三国志》: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建安五年曹操感觉顶不住了想从官渡退兵,于是写信给荀彧征求意见,荀彧回信鼓励曹操说: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注意,荀彧的预言,在前线,颜良文丑一战而擒,已经实现了,关羽斩了颜良,文丑贪利,六千骑兵抢掠,阵型打乱后被曹操六百骑兵击斩。

而荀彧预测的攸必为变,这个时候还没有实现。。。而这个时候荀彧口中的必将有变,是否就是值得许攸必将有变呢?

荀彧称必将,这恐怕不是巧合,否则短短的十五天,何以称必?在这个时间档口,恐怕荀彧早已布局参与到了策反许攸的阴谋中了,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所以称必。

而曹操收到荀彧的信后,见军粮日尽,却对运粮官说:

操见运者,抚之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材料中,曹操闻许攸来投,激动得赤脚相迎,这是不是计谋得逞后的狂喜呢?

《三国志》: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再者许攸之死,恃功自骄是一方面,恐怕更多的是曹操自感许攸是被自己设计而投奔的,许攸来投,袁绍回去遭此大败,许攸的家属肯定是没活路的了。

曹操以为,长久下去纸包不住火,许攸又有大功在身不便动手,因而借机除之,以避免许攸获得真相后反噬。

史料太少了,阴谋难以证实,但许攸这个时候来投奔,看似曹操有如神助,运气爆棚,但以我的视角,我是绝对不会把曹操解释为运气好的。

许攸的来投,更像是背后复杂的谋划策反在起作用,但没法证实,只是一种推测,当然也有可能曹操是真的运气爆棚。

为什么不能把许攸投曹归为运气?或许曹操真是运气爆棚也未可知。

然而如果把许攸的投奔解释为运气,这种解读有何意义?人能靠运气活着吗?人能靠运气发展吗?

或许一时可以,但认知才是根本,没有谁会一直好运,靠运气赚的钱,怎么赚的怎么亏回去。

你这么相信运气,还看啥看资治通鉴,不如去庙里拜神求佛,岂不美哉?你可以希望有好运气,但不要把命运寄希望于运气。

很多黑粉都在后台讲,你的说法仅仅是推测,没有实证,是阴谋论。阴谋论你还天天看,想干啥?

我一般都懒得回复,其实,我几乎每天都写一篇文章,要是篇篇都写得铁证如山,那很多历史学家终其一生不过证实一两件事,都已经称得上史学大师了。

我要是这么牛逼,这种历史疑案都能写得铁证如山,那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应该喊我爸爸。

你口嗨这么牛逼,不如键盘给你,你来写?看你三脚能不能踢出来一个屁。。。

看资治通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写阴谋论吗?阴谋论有何意义?阴谋论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会长一块肉。

那我推测许攸的叛变背后或许有曹操阵营的暗中策划又有什么意义呢?同样没有任何意义,既改变不了历史,也改变不了未来,更改变不了现在。

但可以改变你,我只是把整个复盘和推测的思路,展示给你看而已,我是如何认知到许攸背后可能存在问题的,我是如何得出推论的,这才是意义所在。

我在试图分享给你新视野,教你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各种可能性,帮助你提高认知,你却在纠结曹操是不是仅仅因为运气,我是不是在危言耸听搞阴谋论。

这岂不是夏虫不可语冰?与其对琴当牛,不如趁早取关,因为我只会浪费掉你宝贵的生命。

《资治通鉴》很多人读不懂,因为司马光采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的特点就是把巨大信息量简化了,每一个字都值得推敲,许多文章其实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者朋友必须用质疑想象逻辑来还原场景才能读懂,而一旦读懂则瞬间疑虑消失,会懂得很多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生活中工作中更能游刃有余。

也正是因为如此,市面上流传了很多翻译过来的白话《资治通鉴》不受欢迎,因为这些翻译根本无法还原司马光本意!很多深层信息翻译者都无法掌控,读者读起来也完全体会不到这本书的精髓。

但是没有文言文功底的读者,读原版《资治通鉴》的话又太费力。因此,笔者给大家推荐一款白话版的《资治通鉴》,翻译准确度没的说!

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生动详细地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整整年的历史。

整部作品,体例严谨,史料充实,文笔生动,既包含跌宕起伏的朝代变更,也有帝王将相的为政治国策略,还有英雄豪杰的待人处事之道。

也因此,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都将它作为人生必读的案头书。

更重要的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史科目里,《资治通鉴》几乎无处不在:《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孙权劝学》《赤壁之战》《商鞅变法》……都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篇目。

可以说,如果孩子能早一点读懂《资治通鉴》,也就能越早获得学好文科的金钥匙!

不过《资治通鉴》原著是文言文,大人读起来尚且晦涩,孩子们就更读不懂了。我也一直在找适合孩子读的版本,最近终于遇到了一套特别满意的,果断推荐给大家。

就是这套资治通鉴(全4册),内容通俗易懂,插图精美绝伦,读来让人震撼不已,孩子绝对会爱不释手!

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版本,这套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孩子们讲历史,足足个精彩故事,串联起跌宕起伏的千年历史,极为精彩。

而且,作者们用新颖独特的视角,幽默风趣的口吻,简练生动的语言,把一段段历史都写“活”了,读起来特别过瘾!

更惊喜的是,它还是一部可以听的历史书!扫一扫书后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