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618/4641371.html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吐槽:我精心培养的儿子差点连大学都上不了,等我一放手,他却考上了名校,莫非命也?
在一次讲座中,王德峰提到他的儿子,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重视培养,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他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考入他的母校复旦大学,而且复旦当年对教职工子女有政策,只要超过一本线40分就可以入学。
当儿子高考成绩出来后,他兴冲冲地给招生办的同事打看看我儿子能报复旦什么专业?谁知招生办同事沉默了一会儿,说:他这个成绩差点连大学都没得上了。
王德峰愣了,那天下午自己骑着自行车在“四平路”上转了三圈,他才想明白,原来是自己错了。
王德峰,复旦学院副院长、任重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在学术道路上成绩斐然,然而带出了那么多出色学生的他对于自己的儿子却束手无策,他反思了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儿子。于是他放弃执念,谁知他儿子转身考上了一所世界一流院校。
王德峰不禁感叹:“莫非命也。”
这个在复旦被称为“哲学王子”的教授也会很普通家长一样,面对孩子,有时满腹理论和学问都无法释放,好在他们能及时调整。
教授的孩子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但是他们更多地学会接受孩子的普通,更能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无独有偶,育儿专家、青少年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自己的女儿,在小学时被老师点名称:“很努力,但脑筋很慢。”每次全校倒数学生开家长会,李玫瑾都会去参加,被人调侃,她却反问:为什么不能是我?
就连女儿,数学考试满分才得15分时,她还开玩笑道:“这纯属于随了你爸爸的基因。”
我们能说李玫瑾教授没有望女成凤的心愿吗?其实不是,她只是更容易接受孩子就是普通人,她想要的从不是孩子的成绩,她曾说过:“宁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要她生活的快快乐乐的。”
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李玫瑾教授曾观察孩子更方面的能力,陪女儿一起锻炼身体,没准女儿能当个导游…,后来女儿发掘了自己的艺术天赋,说喜欢唱歌,她一听可以呀,以后可以当个音乐老师,教小学也不错,现在她的女儿已经是一所大学的音乐老师。
这样的孩子你能说她不幸福吗?“鸡娃”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学会接收孩子,帮助孩子找到最优的道路,陪伴孩子,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如果你觉得这样做起来太难了,可以读一读李玫瑾教授的新书《心理抚养》。
李玫瑾教授作为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曾对多个典型AF进行心理侧写,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同时追踪溯源,认识到早年的心理抚养和教养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这也道出教育的本质: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实际上,最开始提出三年产假这一建议的,并非是朱列玉代表,而是李玫瑾教授,虽然三年产假这个想法有点不切实际,但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幼儿期陪伴,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想必每位家长都会或多或少了解李玫瑾教授的一些话语,如果也曾引起你的共鸣,如果你也想要改善亲子关系,建议你在案头放上一本李玫瑾教授的作品,多读,常读,反复读,仔细体会、反思,进而不断修正自己在教育子女时的一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