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新馆外景
宁波图书馆新馆正紧张筹备中
乔石书房布局还原
宁波图书馆新馆内景
年开放的包玉刚图书馆宁波图书馆供图
-年宁波图书馆中山公园馆舍(今逸仙楼)宁波图书馆供图
年扩建后的宁波图书馆馆舍宁波图书馆供图
年,鄞县县立图书馆府侧街馆舍宁波图书馆供图宁波自古以来“书藏古今”。天一阁作为私人藏书楼,是宁波古代文化的代表;年开馆的宁波市立图书馆,便是近现代公共阅读文化的引领者。截至目前,宁波图书馆成立已有91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四次更名,七次易舍,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千禧年以后迎来了巨大的变化。功能越来越丰富,各类活动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早已成为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转变的前沿阵地。从永丰路的包玉刚图书馆到东部新城的新馆,12月28日,宁波图书馆新馆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启一个新的时代。□金报记者郑乔邹鑫文/摄回顾历史宁波人在上世纪初就有了公共阅读空间为了解宁波图书馆的历程,记者走进位于永丰路的宁波图书馆。“宁波图书馆历史已经长达91年,现在我们所在的是包玉刚在上世纪80年代捐建的包玉刚图书馆,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也几经变迁。”宁波图书馆宣教部主任刘燕说。20世纪初,时局动荡。宁波各界建立图书馆的愿望,直到年宁波设市的时候才实现,馆舍就设在中山公园的薛楼。据悉,那时第一任馆长为张汝钊,与助手整理了1.4万余册书籍,新购书籍报刊多册,其中有超过1.5万册可供读者阅览。后来因为蚁患,宁波市立图书馆新建了一座书楼。“宁波人在上世纪初就有了公共阅读空间。”刘燕介绍说。后经历几度搬迁和易名,宁波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览空间的功能一步步明确,开放面积也几经扩大。如今拥有纸质图书多万册电子图书余万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人们的阅读需求日益增长。不少人对药行街上的阅览楼仍记忆犹新。年宁波图书馆位于药行街的阅览楼,“其实现在很多稍微年长一些的宁波人,对于图书馆的记忆是从药行街开始的。”刘燕说,“年,包玉刚图书馆正式开放,现在仍承担大部分的藏书和阅览功能。”记者看到,虽然最近几天气温较低,宁波图书馆仍然难求一个车位,馆内阅览室的位子大部分坐满。逢周末活动集中的时段,更是人头攒动。据刘燕介绍,作为浙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91年来,宁波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已经从建馆之初的不足两万册,增加到纸质图书多万册、电子图书余万种,还设有古籍、地方文献、艺术、参考工具书等多个专题收藏。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的时代,图书馆仍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亲历者说年刚参加工作两年多,便迎来图书馆的大升级刘燕年在浙江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宁波图书馆工作,陪伴宁波图书馆已近20个年头。刘燕说,自己参加工作两年多以后,便迎来了图书馆的一次大升级。现在的宁波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进入大厅就是楼梯以及报刊阅览室,旁边还有展览区,以及外借区、音乐馆。“以前不是这样的。我刚工作的时候,一进门是一个小水池和包玉刚的雕像。像现在的报刊阅览室,原来只是一个花坛。”刘燕介绍说。扩建前,包玉刚图书馆面积为平方米左右,年扩建开馆后,就是如今的模样。“宽敞了很多吧!最早是一座小楼。扩建以后里面空间虽然没有太多扩展,但规划更加细致,分区也更多。”刘燕说,“像原来外借区只有一楼开放,主要出借的是借阅率最高的文史哲一类书籍。现在我们三楼其他类别的阅览室也早就开放了,还新辟了报刊阅览室。自修区座位非常抢手,面积和区域都有所扩大,设施提升。这些年以来,市民们阅读的需求增长得十分明显。”刘燕带着记者在图书馆里走了一圈。报刊阅览室里,以中老年读者为主,他们主要阅读各地近期的报刊,即便是工作日的下午也几乎座无虚席;一楼的借阅室里,用来检索的电脑也都处于被读者使用的状态;二楼的自修区里差不多坐满了年轻人,大家十分安静地看着各自案头的书本或电脑。
每年举办场左右的活动,已有“九大天一”品牌刘燕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整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50人左右。年轻人少,极少进新人,而现在已经有多名员工。“图书馆规模这十几年来可以说是迅速扩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阅读空间,更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除了书籍借阅、采购,我们每年还要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场左右,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我们持续性的品牌文化活动。”刘燕说,而一大批忠实的阅读者也早就跟工作人员相互熟悉了。提到图书馆的文化活动,就不能不说“天一讲堂”。“天一讲堂”从年正式开办至今,坚持周周有讲座、月月有名家,秉承讲座的学术性、时事性、趣味性。曾相继邀请易中天、纪连海、钱文忠、周国平等国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天一讲堂”,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现在,“天一讲堂”已经延伸成为“九大天一”品牌的一部分,除了讲座,还有“天一展览”、“天一约读”、“天一音乐”、“天一文荟”、“天一文简”、“天一国乐团”、“天一约书”、“天一童读”。对于打造书香之城,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公共文化场所,对市民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刘燕介绍说,“年开始,图书馆开始推出各类延伸服务,目的是成为一个公共文化交流空间。年1月1日,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除了‘阵地’,还有‘流动’服务,送书籍到社区、乡村或部队当中去。”刘燕还表示,公共文化交流空间,是除了家里和工作单位的另一个空间。“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现代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的观念转变。”刘燕说,“我们新的图书馆即将开馆。可以说,宁波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场所,对于打造书香之城来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玉刚图书馆早已成为宁波人对于图书的记忆,多少孩子的阅读启蒙从这里开始。现如今,人们参与阅读、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对其自身的要求就更高。于是,便有了位于东部新城的新馆。新馆探访整座建筑简约不失大气接待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建设三年,试运营三个月后,12月28日,宁波图书馆新馆就将正式迎接读者,轨道交通1号线福庆北路站A出口出来就是。记者一行前往探访后,对于新馆充满了期待。宁波图书馆馆员张紫艺带着记者,从一位读者的角度,先行参观了新馆。“整座建筑内外采用了丹麦设计团队的方案,简约不失大气。最重要的是,内部空间相较于老馆,布局更符合一个‘现代公共文化空间’的要求,接待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张紫艺介绍说。早先宁波图书馆进行图书借阅时,一系列程序都需要人工操作。现在,随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流程迅速发展,人们可以线上预约书籍、活动,然后来馆里取即可。“我们一楼最大的区域就是图书借阅区,有个座位。现在外面阴天,我们房间内的采光也很好。试营业三个月,这边的座位很抢手。”张紫艺说。12月有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学科结业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学校里自习室一座难求,不妨到图书馆试试。内容丰富到可以让你逛一天累了饿了也不用担心“此外,现在新馆功能扩展得非常多。困了、累了,有咖啡厅;饿了,有地下一层的餐厅;一楼还有报告厅等可以进行一些交流活动的地方;儿童借阅区也很适合一家三口前来,大人小孩都可以进行阅读;视障读者也有了更加方便的阅览区。”张紫艺说,“九大天一”等品牌活动也将在新馆同时进行,内容有望做进一步的扩展。“我们的二楼有电子阅览区、艺术空间、艺研室,做古籍研究、翻阅家谱,可以去古籍阅览区。继续往上走的话,三楼与听觉有关。天一音乐馆、视听室、鉴赏室、录音室、音乐空间等都在三楼。”张紫艺介绍说,4年前,宁波图书馆开出了“天一音乐馆”,常年举行各类音乐推广活动。到新馆后,“天一音乐馆”所需的各类硬件设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也许,你喜欢的独立音乐人就会扎根于此,留下难忘的经典。值得一提的是四楼的“乔石书房”。“这里收藏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的藏书、手札、书画、照片等,仅图书就有两万六千多册。很多读者已经来参观过了。”张紫艺告诉记者,另外,四楼的培训教室和创客空间,尚有更多互动体验,等待市民朋友来发掘。“书籍会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活动也会越来越多。宁波图书馆的新馆,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不仅是阅读记忆,更是文化记忆。”张紫艺说。●延伸阅读未来全民阅读的关键:超越载体,聚焦学习“改革开放40年来,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是值得好好总结的,它是中国图书馆历史上发展最快、活力最足的时期,不仅让公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而且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图书馆事业的深化和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图书馆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一文中提到。吴建中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出现了一个迅猛增长的势头。如今,教育机构以及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不仅设施完备,而且很多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来看,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所,年达到所。图书馆设施布局已经出现了一个良好局面。”而以上种种,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离不开。吴建中认为,改革开放最初的二十多年,图书馆经历了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开始追求规范化发展,最近的十多年,逐步走向质的提升,并进入了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步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最大亮点是创新和转型。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创新带来了新气象,很多城市的图书馆在空间服务方面走出了一条新道路。而全民阅读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未来的全民阅读也要搭乘“数字化”的便车,许多儿童已经开始习惯于在数字化媒体上进行阅读。“阅读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载体,而在于内容,只要有利于学习,什么载体都可以接受。总而言之,我认为未来全民阅读的关键可以归纳为八个字:超越载体,聚焦学习。”吴建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