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客户端-12-:02:08
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郭建光
现年68岁的平舆县杨埠镇夏庄村农民刘万实出名了,这个名不大,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认可他,说“村里有个人字写得不孬”,至于咋好,恐怕村里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钟情书法的朴实敦厚的农民刘万实。他曾年少轻狂的时候立志通过奋斗超越那些古代的近现代的书法大家,可是练习了近50年,他蓦然明白“有些理想扎根在脑海身体力行就行了,至于超越,先放一边。如今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喜欢。”
从此他不再逢人就高谈阔论大谈超越,而是躬下身子怀揣着孜孜不倦的梦想鸡鸣即起,颇有闻鸡起舞的人生况味。
他的“出名”之路可谓筚路蓝缕,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时辍学务农,拉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人到中年走着走着失去了另一半,而这么多年唯一支撑着他一路熬过来的就是对于书法的爱好。
据他说19岁下学后开始接触书法,一头扎进去八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购买名人字帖,无论章草行楷都有涉猎。“县里很多单位办公室主任都对我很熟悉,我没有钱购买宣纸,就收集报纸练习书法。”其间,不知道熬过多少个深夜,白天在田里犁地种田,等到庄稼泛绿杂草也跟着葳蕤而纠缠,每天撅着屁股薅草施肥,汗水洇湿了头发衣裳,汗水滴滴答答回答着土地的诘问,眼睛里因流进的汗水加之睡眠不足而变得通红。忙碌了一天,夜深人静,点上煤油灯,摊开报纸,倒上不多的墨汁,便又开始了自己的精神之旅。
直到现在,他的案头竟然连写字的毡子都没有,他一样能够在宣纸上笔走蛇龙,意到神到,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倾注笔端。
最多的一个晚上,他曾经一夜练习10斤报纸。正是从心底对书法的爱好,让曾经长期处于清贫状态下的刘万实度过不知道多少人生难坎儿,可精神从未被生活压垮过。
多少年来,刘万实所在的村庄的群众都知道他这个爱好,每到春节,村民都拿着纸找他写门对,平时红白喜事也是找他。谁家盖房上梁,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中,梁上张贴的大红纸上“青龙盘玉柱,白虎架金梁”“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是不可或缺的民间精神图腾。“依循着老传统,咱通过自己的毛笔字把这些深埋在乡土里的传统一代代传递下去。”他从不收乡亲们的笔润,说白了这么多年来都是义务劳动。
“人家喜欢咱的字,为老少爷们做点事,那不是应该的?要啥钱?”质朴的想法是浸润在乡野田间的刘万实最真实内心的写照。
“要说书法给我带来什么,很多熟悉我的人都会认为我一贫如洗,一无所有,其实他们不懂,正是对书法的热爱支撑着我走到现在。”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北京打工,正是从小跟着他练习一手好字,工作上很受单位领导器重。
他练习章草,如今专攻毛体。“毛体博大精深,首先是心胸要开阔。每每研习,我都怀着庄重的心情,这些融诗情画意与万里河山都在我梦中的波澜壮阔,都让我对毛体书法怀着更多的一份感情。”
如今的刘万实开着一辆四面透风的三轮车,谈话间不时冻得吸着鼻涕,唇豁齿寒的年龄,在平舆县二期廉租房的一套40余平方米的寒室谈着自己的过往。一只小狗从他休息的床下探头探脑,打开阳台的门,竟然养着几只肉鸡与几只鸽子。
无处不在的来自农村的生活气息与谈话间对于乡村的留念与怀念,构筑成这位热爱书法的老人的精神构建的别样人生。他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他至今还种着10多亩地,亲力亲为,那辆大电动三轮车应该是他驰骋乡野与意味着繁华闹市的城市的一条流动的河吧?而他这正是通过这样一若隐若现的河流打通这条正不断努力跨越龙门的鲤鱼的暮年壮志。
壮志未酬,理想尚在彼岸,这个过程是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们寒冬最温暖的一个念想吧!
离别他把记者送到很远,怀揣着手,不经意间掏出兜里的那串钥匙,或许,那些繁琐的钥匙每一个开一把锁,真期望其中有一把能够打开异彩纷呈的书法世界,也让这个孜孜不倦的老农享受到艺术的快乐,得到应有的肯定。
天色不早,行色匆匆,记者在一轮红彤彤西坠太阳的召唤下踏上归程。不敢说再见,心头漫过复杂的心绪,转而一股暖意泛上心头。
每一个有梦的人人生应该都不算残缺吧,因梦宛如变形的神奇妙药,可以弥补生活的残缺与不完美。
刘万实,小名运堂,年生,农民、农技师。自小爱好书法,苦练名家字帖,攻读国学,年书法作品获过省电台二等奖;年全国千字文毛体书法大赛全国30名中的第一名;年作品获得“纪念南昌起义暨建军90周年”金奖,“第二届大美宝岛海峡两岸国际书法大赛交流展”获金奖;驻马店市毛体书法研究会会员等。
天中晚报原创文图(视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