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中,位高权重者比比皆是,物质条件自然不差,但观其斋室品味,大都讲求文气雅致。而以石入室,则是最易令居室气韵幽雅之做法。
清代梁九图在《谈石》中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者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以传承之姿,慧眼选石,将“粉墙为纸,以石为绘”的造园理念,延伸到这清居雅室之内,让空间中处处皆画意,与古人居室位置之理深度契合。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言:“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
当佳客置身其中时,所感所悟到的,绝不单是视觉清赏和幽人高土那诗意般的生活真趣,更有他物所不具备、其却集于一身的三大画境之美。
清癯之美
文人所喜之花木当以寒梅为上,所钟之禽鸟则以仙鹤为佳,二者同具清癯劲瘦之姿。这种清瘦之美,体现在石头上,则更具意味。
顽石质坚,有如筋骨,这种清瘦刚健的姿态,隐隐透露出一种仙风道骨的气韵。而石头表面枯拙皴皱的肌理,则将这般惊奇骨象,刻画得愈加神气傲然。
风骨清举,瘦中见奇,久久视之,疑非凡间造物。茶室案头供一石,形瘦神满,令小室之精神为之一振。
焚香对之,轻烟随之扶摇直上,身在斗室,而心入霄汉,思接万里,俗骨俱仙。
空灵之美
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称:“石之妙,全在玲珑透漏。”具备这种形态条件的石头,自然能够增加居室中的空灵之气。
厚实坚硬的石头,在被自然神力点化岀孔洞幽穴之后,脱然一副腾云青烟的模样,欲升欲举,似飘似散。
原本那稳重下沉的体量感,瞬间幻化为直上云天的灵动,引发了观者对空间的遐想。
澹泊之美
古贤以澹泊为乐,不为物役的洒脱精神,让他们的思想境界超然尘外,自可求道明德。
是故有云“日常以苦茗代肉食,以松石代珍奇,以琴书代益友,以著述代功业,此亦乐事。”终日松石为伴,自令神骨俱冷,幽人高趣,在乎心境。
小院有孤树相对,屋内有顽石为伴,云林高致,自在而得。闲身燕坐,烹茶听雨,不作繁华之想,勿念浮生之忧。然此情此刻,于庸碌之时人而言,虽简亦奢。
本文来自:《奇石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