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来看,行草出现较晚,唐楷垫底。行草从汉隶演变过来,离不开魏晋风流人物,最具代表的王羲之就是代表这一批人。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统称二王。”二王“一路走来形成了中国书法史的行草大户,也成为了对书法审美的标准,所以,学习”二王“一路的书法就是普及书法的开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就是浅学易懂,人人必学的书法字帖,是书桌案头必备的书籍之一。
王羲之受到唐太宗的首席推崇,使得《兰亭序》名气大噪,“二王”一路的书法特点成为标准。当时佛教的盛行,唐三藏的西行取经,也是佛教达到鼎盛,唐太宗亲自为这些佛经写序,太子李治作记,与唐太宗的答敕,太子的笺答,三藏法师翻译的《心经》,五篇文章合在一起就是《圣教序》。王羲之的后人怀仁居长安弘福寺,就用集字的方式撰写了《王羲之圣教序》。
怀仁率门徒花费二十年才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共计两千六百字,在公元年刻碑,碑高三米五,先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自此,王羲之行书特点传于后人,成为官方行文笔法。
《王羲之圣教序》是从王羲之楷书,行书,手札等集字而来,他们唐人离魏晋尚近,还能目睹王羲之一派书法墨迹,所以为集字提供了方便,而且杜撰不多,接近真实,所以字字精美,点画连贯,排版用尽心机,错落有致,章法一气呵成,几乎不可更改。一字之内,便有变化多姿,聚散有度。因此,《王羲之圣教序》不仅是书法,还是艺术。
楷行草的结合,形成一篇文章,就是现在也是前卫之作,况且众人集合而成的《圣教序》,每人都有审美标准,都有自己的风格展现,所以《圣教序》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没有王羲之手札的流动效果,没有写情抒意的主线协调,这种楷草相夹,不符合情绪的表现和用笔的韵律,对现在的书法发展也是很大的课题研究,希望书法研究者能根据书法史的发展再集一次《王羲之圣教序》。
不管怎么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行草书法爱好者必学的一门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