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文房用器早于隋唐时就逐渐兴盛起来。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隋唐文人阶层的出现,于是与文人不可分离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现,文房清供也成为体现文人精神和品味的体现。本期将从“夏鸣·叁”中臻选多件书斋逸品,供各位观赏。
唐宋以前的中国文人士大夫,把书房视为私人静修的空间,对内是自我释放的天地,对外则是至高礼仪的接待。明清以后,这种场所精神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将文房用器整理出书的是南宋的赵希鹄,在其《洞天清禄集》列入十项内容。而中国的古代文房用具至清代形成了鼎盛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些器物的实用价值,也被观赏与把玩性所取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玩”。
清玩之物,体小形微,却因其传承于文人案头,而内涵丰富、趣味横生。闲置几上,便为书房徒增清雅氛围,纵不把玩,闲赏也有意趣,枯索生活也因之而明亮通透起来。
香炉,寄托了古人一份优雅的情怀。古时文人雅士,名媛香闺中,多摆放有精致香炉,抚琴、品茗、读书时一缕青烟在伴,袅绕闲情......令人顿觉清新雅致。
LOT明万曆四十二年银鎏金塑龙纹三足炉款识:“甲寅年製”四字双行篆书款高:10.8cm.
LOT明万曆四十二年银鎏金塑龙纹三足炉(另面图)
此炉形制为直口,深腹,圜底,半圆形直耳,三龙首足,炉身以银铸就,其上鎏金厚实,纹饰不鎏金,空白处鎏金,一正一反,阴阳相合。炉的形制奇巧繁缛,炉的三足由三龙首构成,作仰视圆雕式,龙纹长鼻阔口,双目圆睁,双睛外凸,面容雄壮,显示出强烈的震慑之感。其中二龙尾上卷形成两个炉耳,饰透雕灵芝纹,一龙尾部贴于炉腹,四肢攀于器身,鳞片清晰,勇猛活鲜。此炉铸造水准上乘,工艺精道。匠师将龙纹形象与炉身巧妙结合,表达着福寿天齐的主题思想。鎏金保存完好,明亮生辉。如此重器,非皇家授意所不成。
明万曆墓出土素三彩香炉
值得一提的是,本件拍品与明万曆定陵出土的一隻素三彩螭龙纹三足炉纹饰造型几近一致,此三彩炉出土于万曆帝椁北侧。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地紫彩螭龙纹三足炉和大英博物馆藏黄地蓝彩螭龙纹三足炉。此造型香炉存世稀少,所见多为瓷器制品,而本品为银质鎏金,更为珍贵罕见。
LOT清康熙青花开窗山水人物纹摩羯耳香插高:6.3cm.来源:天津私人收藏
LOT清康熙青花开窗山水人物纹摩羯耳香插(另面图)
宋代以降,中国文人在理学、禅宗等学养氛围笼罩下,素有于案头几侧熏香之习,藉以修心养性。香具品种繁多,香炉、香筒、香盒等不一而足,以焚燃不同类别香品,而香插则是伴随着燃点直式线香的风尚而逐渐流行起来的香具。拍品造型小巧雅致,腹部两侧置双鱼耳,形象稳重又不失活泼。器身以青花满绘纹饰,器身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景致,置于案头甚有雅趣。
LOT宝石蓝釉弦纹大香筒高:27.5cm.参阅:北京匡时年6月4日Lot,成交价:2,,
即便是放香的香筒也必须要精致,康熙一朝,极尽工巧,其釉色可与宣窑「宝石蓝」相媲美。此件宝石蓝釉大香筒造型端庄大气,造型自然秀美。整体施宝石蓝釉,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沉静浓厚,符合宝石蓝釉釉的典型特征,底部中心施白釉。
烟雾云绕,氛围已足,便开始书写。笔筒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LOT青花布袋和尚图三足笔海高:14cm.
LOT清康熙青花布袋和尚图三足笔海(展开图)
康熙时期景德镇瓷业制作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诸多纹饰蕴涵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尤其是人物类的题材,体现出高超的制瓷水平与鲜明的文人意趣。拍品形制规整,直口直腹,下承三足。胎质细白,白釉莹润。外壁绘布袋和尚图,和尚含笑而坐,童子嬉戏在旁,天真可爱,另有三童子拖一布袋,缓缓而来。童子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等细节处理十分细腻,眉眼神情刻画细致传神,配以树石作景,故事诉述入情入境。全器青花发色明快,纹样勾勒细腻,置于案头,可供清玩。
LOT清康熙-雍正吴兴姚氏定制青花“飞鸣宿食”图鼓钉盒款识:“吴兴姚氏”四字双行篆书款直径:11.5cm.
LOT清康熙-雍正青花“飞鸣宿食”图鼓钉盒(带盒图)
拍品胎体细腻,制作精巧,整器呈鼓形,上下子母口盖合。盖边及近底处分饰鼓钉纹一周,盖面以青花绘就飞鸣宿食图,雁羽丰满,于水塘中或潜游,或戏水,或争相追逐,予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所绘岸景亦见纤细隽秀,且内外相映成趣,美意更添,置于案头,情趣盎然。
浙江吴兴武康姚氏,亦称吴兴姚氏,是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于公元前23年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今舜帝血脉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吴兴姚氏开基始即是江东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吴兴武康姚氏是舜帝姚重华血脉,是正统贵族。发展至清代康雍时期,姚范(-),清著名文学家,字南青,号姜坞,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翰林编修,任三礼馆纂修。与刘大櫆友善,论文继承方苞的主张,持论对其侄姚鼐颇有影响。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所著有《援鹑堂文集》、《援鹑堂笔记》等。自明朝以来,桐城姚氏年来敦行积学、文化氛围浓重恬裕、传统教育正宗尔雅,这样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能振笔为古文词者,代有传人”。到了姚范这一代,更是将这种家学渊源发扬光大,为吴兴姚氏成为天下第一文学家族奠定了基础。
LOT清乾隆粉彩皮球花开窗人物图笔筒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高:10cm.来源: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LOT清乾隆粉彩皮球花开窗人物图笔筒(另面图)
拍品直口,直腹,圈足。形制周正,通体施松石绿釉,其上轧道并以粉彩绘饰皮球花纹,呈雪花状、月华锦纹状、莲花状,变化多端;开光内绘粉彩人物图,形象生动,粉彩敷色亮丽,错落有致,色彩纷呈。
LOT粉彩仿生瓷瓜瓞绵绵砚台长:15.5cm.来源:纽约苏富比,年3月19日,Lot
LOT清乾隆粉彩仿生瓷瓜瓞绵绵砚台(底部图)
拍品施瓜绿釉,整体作南瓜样式,砚额处瓜藤繁茂,蝴蝶翩跹,色彩、姿态各异,构图繁缛华丽,画工复杂而不失严谨之态,雍荣华贵,气度不凡。“蝶”与“瓞”同音,瓞者,即小瓜。在蔓藤延绵不断下生出小瓜,加上瓜内种子尤多,寓意子孙满堂,世代相传。“瓜瓞绵绵”引自诗经内“绵绵瓜瓞”之句,是清代极受欢迎的吉祥寓意之一。
LOT清乾隆粉彩仿生癞瓜形摆件长:9cm.参阅:日本熊本贝立美术馆出版,P39,Lot40
日本熊本贝立美术馆藏品
拍品仿生作癞瓜造形,器身施粉彩,苦瓜表面纹理清晰,顶部浮雕枝叶藤蔓,细致逼真,器身饰瓢虫一隻,颇具田园情趣,整器粉彩发色自然,灵动活泼。
LOT清乾隆五十三年颐元制青花仿汉瓦当诗文砚款识:“乾隆戌申年颐园製”八字楷书款直径:16cm.
LOT清乾隆五十三年颐元制青花仿汉瓦当诗文砚(另面图)
瓷砚外壁书青花诗文,内心凸起瓦当纹饰,纹饰古拙。文人吟诗作画,不可无文房四宝,砚台是必备之物。清代文士求清雅之心必于文房用具的形象雕琢方面工于考究筹划,此砚胎体洁白,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造型规整浑朴,敦厚端庄,雕刻尤显精细飘逸。瓷砚整体特征非常明显,砚堂雕饰以瓦当纹饰,意在复古,“秦砖汉瓦”,汉魏瓦当以古朴雄浑、沉着稳重着称于世,本品所雕颇为形象,境界大气,气势全出。用此砚蘸墨泼毫之时,回味千古往事,则意味悠长;外壁又以满书诗文装饰,书风意境高远,而无其它纹饰,青花端丽秀雅,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设计巧妙,颇有生趣。彰显出文房用具的文雅之风,是少见珍稀之物。
初彭龄(?—)清代大臣。字绍祖,一字颐园,原籍莱阳北黄村。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历官编修、御史、云南巡抚、刑部侍郎、内阁学士,道光擢兵部尚书。
LOT紫金釉描金开窗粉彩山水墨床款识:“乾隆年製”四字双行篆书款长:6.8cm.
墨床,亦称墨架、墨台,是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墨磨后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制墨床以搁墨,并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此墨床矮几式,顶面以粉彩绘山水纹,描绘精细,色调高雅,两边用紫金釉为地描金手法绘制回文纹饰。整体装饰繁复,色彩绚丽,是一件文房雅玩之物。
LOT清中期白釉模印凤穿花纹八棱倭角洗直径:16.5cm.参阅:佳士得同类拍品
参阅:LOT清中期白釉模印凤穿花纹八棱倭角洗(另面图)
此洗直口,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精细,白釉光洁,形制饱满。洗心暗刻凤穿花纹,刻工流畅。古人制器喜好“载道于器”,文人书房案头陈设器物,实用之外,是以澄怀观道,以达悠游隐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