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书暗战已打响无需日历的时代何

你知道元旦在古时候是哪一天吗?“狗不理包子”又是怎么来的?连续第二年与读者见面的《民俗掌故日历()》中,不乏有趣、有料的民俗知识。去年,这本洋溢海派文化风味、承载传统民俗的日历书引起不俗反响,今年则再度推出了由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改编升级的新版。记者注意到,同样题材的日历书上市比去年早了两个月。

在8月的上海书展上,也有多本日历书成为出版方的主打产品。上海文艺社的《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小林漫画日历》签售会涌入了大批拥趸,《庚子年连环画绣像千人历》摆放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展位的最醒目之处。文化日历书的“鼻祖”《故宫日历》也首次在8月上市,比去年提早半个月。

业内人士分析,日历书面世时间不断推前,与其超短的销售周期有关。“销量都集中在第四季度,新年过后就变得像废纸一样。”有业内人以“恐怖”二字形容日历书市场的竞争态势。有限的销售周期和市场容量,势必造成你追我赶的销售形态。出版方纷纷拿出“百米冲刺”的劲头,在营销手段和销售渠道方面下足功夫,期待打好一场效率战。

日历附加知识和生活趣味

自年《故宫日历》以年版为蓝本复刻出版,引燃日历书出版热之后,日历书市场日益热闹。时至今日,多姿多彩的日历书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寻常岁月染上一份别样的况味。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日历书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从诗词到国宝,都被藏进人们案头的一页页之中;养生日历书也颇受青睐,从草木到饮食,人们一天天翻动的似乎是过日子的滋味。博物日历书、漫画日历书、电影日历书、旅行日历书……分门别类的日历书,让不同需求的读者能“有历可翻,有历可读”。

日历本为农耕时代旧物,代表靠天吃饭的文明,是对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传统时间、空间体验的诠释。进入工业文明,尤其近十年来互联网大潮冲击,日历“实用”的功能性价值慢慢丧失。恰是在人们“不需要”日历之时,日历书的红火成为一道文化景观。有人认为,这也许是传统文化及其背后包含的中国人文智慧重回现代人生活的写照;也有人认为,日历书的流行迎合了时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过去推崇‘一口气读完史记’,现在的人更喜欢每天读一点,慢慢品”。

与传统日历相比,如今的文化日历书更注重审美价值,既不是传统意义上以功能性为主的日历,又不是以内容性为主的书籍。在传统日历的基础之上,附加一些知识的吉光片羽或生活的点滴趣味,成为时下日历书的最大卖点。年《故宫日历》以表现紫禁城建筑为主,除第一个月选取与生肖鼠有关的文物,此后各月以紫禁城建筑布局为线索。《单向历》以直击人心的名人金句“按摩”文艺青年敏感的神经。网友“小猫”已连续两年购买《小林漫画日历》,“放办公桌上,每天手撕一张,看看带来好心情,不过瘾没关系,周一可以一下看三张”,遇到和当天心情相符的漫画有时还会随手拍下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